-
鱼山镇1岁以上人群不同年龄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与乙肝疫苗接种关系的调查
-
作者:
张德英
徐先
程明亮
来源: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乙肝疫苗免疫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统计学分析
-
描述:
研究鱼山镇乙肝疫苗接种率不同人群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的差异。将该镇所有户籍登记在册人员按出生日期分成3组,再按随机抽样法对每个年龄组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组成样本,调查乙肝疫苗接种史;对每位参加者采集静脉血5ml,无菌分离血清,使用固相放射免疫试剂和酶联免疫试剂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HBsAb,抗-HBs)。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乙肝疫苗接种率依次为80.00%、50.46%、25.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2.24,P<0.005);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HBsAg携带率依次为2.07%、11.93%、17.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48,P<0.005);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HBsAb依次为43.38%、24.77%、1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8,P<0.005)。乙肝疫苗接种率在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依次降低,HBsAg携带率依次增高,HBsAb阳性率依次降低。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对人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越高,HBsAb阳性率越高,HBsAg携带率越低。
-
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特征
-
作者:
徐先兵
汤帅
李源
章泽军
来源:
中国地质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沉积建造
构造变形
造山作用
江南造山带东段
岩浆作用
年代学
-
描述:
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远离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是研究华南地区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的理想对象。文章通过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以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其晋宁期、广西期以及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在晋宁期经历了南北两侧大洋俯冲和两期碰撞造山作用。新元古代早期(880~860 Ma)双溪坞岛弧与扬子陆块东南缘发生弧-陆碰撞作用,形成淡色花岗岩、高压蓝片岩、NNE向褶皱-逆冲构造以及弧后前陆盆地。新元古代中期(约850 Ma),扬子陆块北缘开始发育由北向南的大洋俯冲。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弧后盆地发生关闭,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发生陆-陆碰撞并形成新元古代(820~810Ma)江南造山带,导致近E-W走向褶皱-逆冲构造、韧性变形以及过铝质花岗岩的发育。江南造山带东段在约810Ma开始发生后造山垮塌和裂谷作用,以发育南华纪早期(805~750 Ma)花岗岩、中酸性火山岩、基性岩以及裂谷盆地为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万载—南昌—景德镇—歙县断裂带以南地区卷入了华南广西期造山作用,发育近E-W走向由南向北的逆冲构造(465~450 Ma)、NNE向正花状构造(449~430 Ma)以及后造山近E-W走向韧性走滑剪切带(429~380 Ma)。印支期造山作用导致了NNE向褶皱-逆冲构造和花岗岩的发育,并奠定了江南造山带东段的基本构造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