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长风万里西部情:中国美术馆藏精品展”在西安举办
作者: 孟繁玮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陕西省   馆藏精品   西部美术   西安   艺术特征   美术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   万里  
描述: 由文化部艺术司、陕西省文化厅主办,中国美术馆和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承办的长风万里西部情——中国美术馆藏精品展,于2008年9月19日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作品共计128件,以前辈足迹、西部风情、大河寻源三个版块对20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的西部美术创作进行了梳
一次关于“雕塑与公众关系”的社会问卷调查
作者: 孟繁玮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编辑部   教师   公众关系   调查问卷   美术学院   调查活动   硕士研究生   社会调查   问卷调查   雕塑  
描述: 为了能够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普通百姓们对雕塑这门艺术的真实看法,本刊编辑部特别策划了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希望能够以此反映出来自民间的"声音"。我们从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北京、天津、西安、上海、重庆、广州、桂林这7座有代表性的一、二线城市,根据选题专门制作了调查问卷,以有计划的定向调查和街头随机采访相结合的形式完成了这次工作。虽然不能将其视为严格意义上的统计学性质的社会调查工作,但由于周密的安排和各地参与调查人员的认真工作,从最终反馈回来的一份份调查问卷来看,仍然能比较好地达到了这次调查的预期目的,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出百姓对于"雕塑与公众关系"这个问题的想法和意见。
公众视野与文化冲突:关于雕塑的深度对话
作者: 殷双喜   翁剑青   唐尧   陆军   孟繁玮   赵明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众参与   策展人   城市公共空间   艺术作品   艺术家   文化冲突   社会文化   雕塑教育   雕塑艺术   公共艺术  
描述: 时间:5月20日下午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309会议室公共艺术视野中的"雕塑"殷双喜:今天我们讨论雕塑和公众,是个有些交叉的问题,不是单纯谈雕塑,而是与公众放在一起。雕塑有室内的、架上的、美术馆的,这类作品与绘画一样,公众需要到美术馆去欣赏它。雕塑和绘画一个巨大的差异就是绘画很少在室外摆放,
雕塑如何面对公众?(一)
作者: 孟繁玮   祝帅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众   热点   实验   中国传统艺术   述评   负责人   大规模   雕塑家   城市化进程   雕塑教育  
描述: [热点述评]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数目可观的城市雕塑在各地伫立起来。达到了"量"的增长后,这些雕塑的"质"更引人深思;同时,由于文化结构的调整、人们生活需求和审美习惯的改变,传统民间雕塑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显然,今天我们所讨论的"雕塑",从概念内涵、性质功能、艺术标准、呈现形态等多个层面,
雕塑如何面对公众?(二)
作者: 孟繁玮   祝帅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热点   青藏高原   社会公众   西藏社会   互动关系   雕塑家   选题   意见   文化权利   公共艺术  
描述: [热点述评]近年本刊[热点述评]选题涉及雕塑的不多,并不是说雕塑够不上"热点"讨论,只是没有找到较好的切入点来对雕塑进行深入"观察"。最近两期就"雕塑如何面对公众"的选题进行的组稿,使我们收获甚多,也发现该选题是一个谈不完又耐人寻味的话题。组稿过程中,编辑部把倾听公众的意见和看法作为重点,特别策划了一次较广泛的社会调查活动,扼要并撰写了专题报告,以此反映来自民间的真实的声音。对于社会公众的批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雕塑家可能会觉得有些"刺耳",但这其中也包含着公众的希望和他们愿意参与的热情,其实这就是公众与雕
让雕塑真正深入百姓的生活和思想中:吕品昌访谈
作者: 陆军   孟繁玮   刘漫   吕品昌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众关系   公共雕塑   艺术家   雕塑家   公共空间   雕塑教育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传统雕塑   公共艺术  
描述: 时间:2011年5月地点:吕品昌寓所陆军(以下简称陆):今天所谓的"雕塑",无论是在学院中作为基础知识来教授的对象,还是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形态,本质上都是来自西方文化传统或西方化现实语境的
一个青年艺术家有充分选择权且不致被轻视的时代——吴洪亮访谈
作者: 孟繁玮   缑梦媛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副院长   硕士生   本科生   洪亮   青年艺术家   扶持计划   选择权   美术馆  
描述: 缑梦媛(本刊栏目主持):吴馆长,近年来"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层出不穷,您也有所参与,对这类活动最明显的感受是什么?吴洪亮(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早年我们配合中国雕塑学会筹办了一个青年推介计划,当时我总结了青年计划需要预先思考的一些问题:第一,青年艺术
观察家
作者: 孟繁   玮祝帅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编辑部   组稿   述评   耐人寻味   专题报告   社会调查活动   选题   雕塑  
描述: 【热点述评】近年本刊[热点述评]选题涉及雕塑的不多.并不是说雕塑够不上“热点”讨论,只是没有找到较好的切入赢来对雕塑进行深入“观察”。最近两期就“雕塑如何面对公众”的选题进行的组稿,使我们收获甚多,也发现该选题:是一个谈不完又耐人寻味的话题。组稿过程中,编辑部把倾听公众的意见和看法作为重点,特别策划了一次较广泛的社会调查活动,扼要并撰写了专题报告。以此反映来自民间的真实的声音。
十年美术教育反思(一)
作者: 孟繁玮   祝帅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培养机构   长春市   美术教育   美术教材   述评   教育反思   高等美术院校   美术人才   专业机构   雕塑  
描述: [热点述评]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的文化政策和教育部门对于美术教育给予了大力关注。回顾十年来的美术教育,我们在许多方面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培养出的美术人才并不那么令人满意。本期[热点述评]栏目邀请了美术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机构、高等专业美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设计类院校、中等美术院校以及美术教材出版等方面的有关人士,就目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介绍和讨论。其中:与现代社会对美术人才需要的多样化相适应,高等美术院校中的美术课程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之间相互衔接的美术人才的培养和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社会美术考级、美术教材急需规范化等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今后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上海世博会观察(二):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作者: 孟繁玮   祝帅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   上海世博会   生活   突出问题   中国艺术   艺术家   主题   演变历程   城市建设   本期  
描述: 热点述评上海世博会的英文主题为"Better City,Better Life",朗朗上口,清晰明了,本期[热点]讨论的主题即由此得来:"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不难看出,无论是从世博会自身主题的演变历程来看,还是反观此次上海世博会的城市主题,都没有回避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想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本期的讨论能够超越"观念"性的意见,而真正对今后的城市建设发挥一些实际效用,那么我们会对这样的工作感到欣慰。[前沿报道]2010年8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在北京宣告成立。毫无疑问,青年艺术家代表着中国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未来,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自然也是各级美术创作、研究与出版机构的重要责任与历史使命。可喜的是,这种关注在近年来的美术界渐成趋势,无论是各种美术展览还是其他艺术创作活动中,都越来越多地关注到青年艺术家的崛起,以及以他们中间一批优秀的作者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中国人的审美趋势与艺术追求。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