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关于当前雕塑问题的对话
作者: 李秀勤   吕品田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规范   生命体验   艺术家   工作室   美术学院   雕塑性   本体语言   雕塑家   作品   传统雕塑  
描述: 李秀勤 被盲文包装的静物—2盲文纸 麻绳 50×110×100厘米 1994年 李秀勤 女,1953年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990年获英国曼彻斯特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浙江省美协理事。作品曾参加国内外诸多大型展览,举办多次个展;获浙江省青年美展铜奖、学院优秀创作奖、永芳艺术奖和威海国际雕刻大赛最佳作品提名奖。 吕:有评论家说现在是一个以“泛雕塑”为特征的“后雕塑”时代,你对此任何理解?
卷首语
作者: 吕品田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空间占据   袋装土   意识形态性   政治意识   民族文化建设   公共空间   美学规律   民族复兴   公共艺术  
描述: 罗丹曾用“麻袋装土豆”来比喻他所崇尚的雕塑体量感。在他看来,理想的雕塑形式应该在空间占据方面保持视觉的扩张性和整体性。 其实,公共空间这个“大麻袋”,何尝不需要用“土豆”一般笃实的文化精神来充实。公共空间的塑造,大则“雕塑”一个国家和民族,小则“雕塑”一个城市和社区,是需要认真对待的空间占据。这种占据从来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质。这当中不仅要考虑美学规律,还要强化精神渗透,以期使人惬意地生活于其间,并接受文化的熏陶。
吕品昌自述
作者: 吕品昌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塑   艺术生涯   吕品昌   审美观念   艺术精神   民族文化   艺术语言  
描述: 少年时代,我受父亲和大哥的影响迷上了绘画,渴望做一名画家,画画是我少年生活的最大乐趣,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幸福感。16岁那年我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雕塑。从此,雕塑、陶艺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生们的教诲以及景德镇这块寓寄着中国陶瓷灵魂、充满着特有的文化气息和传统的土地,永远激发着我的灵感。伴随着整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