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谈康雍乾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兼论珐琅彩与粉彩的关系
作者: 刘兰华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隆时期   雍正时期   釉上彩   纹饰   康熙朝   珐琅   乾隆朝   康熙时期   粉彩   瓷器  
描述: 珐琅彩瓷器,是我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属于釉上彩的一种,其工艺是在已烧好的素面瓷胎上涂粉为地,上加彩画纹饰,经二次入窑烧制而成。珐琅彩瓷器创烧于康熙朝,雍正、乾隆朝达到鼎盛时期。它的诞生和发展,丰富了中国釉上彩瓷器品种,改变了陶瓷史上历代单线平涂的装饰方法,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杨建葆:文学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灵魂
作者: 刘兰花   杨招景   来源: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广场   风俗图   作家   艺术创意   纯文学   艺术家   文学著作   创作   艺术形式   作品  
描述: 杨建葆是个多才多艺的医生,确切地说他更是一个出色的作家、创意艺术家,有幸去参观了他的创意作品《七门风俗图》、象山文化广场雕塑《三陆子像》及创意人体艺术展,给予了我的大脑一次全新的洗礼。集研究民俗与艺术创意为一身的他有着一颗敏感而飞扬的心,为人朴实、热忱,总是成为朋友们中的焦点。他是个一直有梦想的人,但是他的生活总是那么繁忙而有序,望着他道别之后的稳健而有力的脚步,我想,他脑子里也许又有很多奇思妙想在等着去勾勒。
余达喜:传统的源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作者: 刘兰花   杨招景   来源: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汉民族   文化人类学   江西省   面具艺术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艺评论   埃及   舞蹈形态  
描述: 余达喜(笔名余大喜),1952年生于江西南昌。现为江西省文联副主席、舞蹈家协会主席、研究员、国家一级编剧、江西省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傩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组委会执行秘书长、中国傩戏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傩文化研究,著有《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与人合作,江西美术出版社、台湾南天书局)、《中国汉民族假面剧》、《江西南丰石邮跳傩》、《埃及雕塑》、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等著作,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曾应邀赴日本、埃及、香港等地访问、讲学,其成果载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万历青花釉里红婴戏纹碗
作者: 刘兰华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新品种   万历   元代   釉里红   红釉瓷器   青花   装饰手法   铜红釉   一次烧成  
描述: 青花、釉里红均为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创新品种。釉里红,是以铜红为原料,在瓷胎上进行彩绘,罩釉后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是与青花相类似的釉下彩之一。青花釉里红瓷器,是指用钴和铜红两种原料绘制而成的产品,亦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是元代景德镇窑的重要发明。其色彩青得翠蓝,红得娇艳,二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取得了极佳的装饰效果。它的出现,丰富了我国瓷器的装饰手法,使我国瓷器艺术千姿百态的
唐宋以来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烧造
作者: 刘兰华   来源: 文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官窑   景德镇   陶瓷生产   御窑厂   秘色瓷   官营手工业   宫廷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瓷器  
描述: 宫廷用瓷是我国陶瓷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水平的标志。宫廷用瓷因时代的不同,所采用的形式也不一样,它大致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元代及其以前宫廷用瓷多采用贡奉与派遣的形式;明清两代随着宫廷用瓷的激增,政府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专门从事宫廷用瓷的生产。本文试图以考古与文献材料为基础,结合本人多年来对古代窑址的调查、发掘收获,对唐宋以来宫廷用瓷的来源及其烧造作一粗浅的探讨。
浅析专业区分下人体素描特征带给的雕塑的造型启示
作者: 刘兰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特征   造型   雕塑  
描述: 学院基础造型艺术的不同特征展示了造型语言极大丰富性,而这些丰富的元素在雕塑造型模式中也有极大的叠加价值。
符号化语境下现当代油画人物面孔演变
作者: 刘兰   来源: 艺术探索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面孔   演变   现当代油画   符号化  
描述: 中国现当代油画经历了从为政治服务到对关注个人生存状态的转变,绘画语言也从最初的模式化发展到如今多元化的个性表现。通过梳理中国现当代油画的发展历程,以人物油画中的面孔为切入点,能够了解现当代油画人物的面孔在符号化语境下的演变历程。
论领导艺术与艺术
作者: 刘兰芬   来源: 理论探讨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意识形态   领导艺术   物质文明   艺术现象   社会生活  
描述: 艺术,一般地被认为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种意义上的艺术,通常表现在歌唱、表演、绘画、雕塑、语言、文学等诸多方面。实际上,人类生活中的艺术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可以说,艺术是随社会生产而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艺术范畴也随之扩大
唐宋以来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烧造
作者: 刘兰华   来源: 中原文物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官窑   景德镇   陶瓷生产   御窑厂   秘色瓷   商品瓷   宫廷   曲阳县   瓷器   耀州窑  
描述: 宫廷用瓷是我国陶瓷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水平的标志。宫廷用瓷因时代的不同,所采用的形式也不一样,它大致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元代及其以前宫廷用瓷多采用贡奉与派遣的形式;明清两代随着宫廷用瓷的激增,政府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专门从事宫廷用瓷的生产。本文试图以考古与文献材料为基础,结合本人多年来对古代窑址的调查、发掘收获,对唐宋以来宫廷用瓷的来源及其烧造作一粗浅的探讨。
从墓葬出土陶器的变化看商周两汉时期丧葬文化的演变
作者: 刘兰华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丧葬文化   陶器   周代   汉代   商代  
描述: 一、仿铜陶礼器与商周的礼制文化 商周时期,我国社会进入了奴隶制时代,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贫富分化及阶级的萌芽至此已经演变成剥削与被剥削的两大对立阶层,奴隶主无偿的占有奴隶及其他们的劳动果实,并可进行随意的屠杀,这一点,明显的反映到当时的墓葬和埋葬制度之中。一些大型的奴隶主贵族墓葬中随葬有大批精美的铜器和具有时代水平的陶器及手工艺品,一般平民墓葬中则多殉葬日用陶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较贵族墓有很大的差异。至于奴隶,由于他们生前便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因而也多被作为牲畜被奴隶主杀殉后用以殉葬和祭祀,因此,他们没有自己的墓葬,当然也更没有什么随葬品。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