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的传人
-
作者:
凌翔
来源:
宝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佳作
遇到困难
气势
深棕色
主题
大师
目标努力
坚实
屈服
雕塑
-
描述:
初见中华龙,恍惚以为遇到了雕塑大师的佳作。深棕色的石肤,古旧朴实。破海而出的巨龙,盘着坚实的擎天柱怒冲天际,气势撼人,体现着刚毅、坚强、为目标努力奋进的主题。
-
景德镇几种瓷石的组成和特性
-
作者:
高凌翔
来源:
硅酸盐通报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亚甲基兰
混层矿物
景德镇
塑性指数
粘土矿物
干燥强度
南港瓷石
陶瓷原料
工艺性能
细颗粒
-
描述:
本文对景德镇地区的五种瓷石原料,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实验中分析了它们的化学成份和矿物组成,测定了干燥强度、塑性指数、颗粒分布和亚甲基兰吸收能力。为了说明这些陶瓷原料在工艺性能上的差别,对其小于2μm部分的细颗粒进行了X-射线衍射、差热和红外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这几种瓷石原料中,大都不存在高岭类粘土矿物。其中的绢云母,在结晶度上也有明显差别。除祁门瓷石中绢云母接近I型外,其它都是I/S型混层矿物。在柳家湾和南港瓷石中,还发现存在有一种以含铝和锂为特征,而不合镁的锂绿泥石。瓷石经粉碎加工后,其工艺性能的差别,不仅与加工方式有关,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中所含粘土矿物的组成和含量。
-
明清景德镇几种青瓷的组成和结构
-
作者:
李国桢
高凌翔
王养民
芦瑞清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显微结构
莫来石
龙泉青瓷
青瓷釉
景德镇
雍正时期
化学组成
明清
中间层
钙长石
-
描述:
中国瓷器生产历史悠久,在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景德镇不仅是我国瓷器生产的中心,而且其生产规模和制瓷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在清初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历代名窑无所不仿,亦无所不精。
-
坯体在高温下晶相的发展和粘度的变化
-
作者:
高凌翔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英
玻璃相
高岭
坯体吸水率
二次莫来石
加热过程
扫描电镜
液相
表观粘度
温下
-
描述:
本文以瓷石—高岭所组成的坯体为例,对它在加热过程中晶相的发展和高温下坯体粘度的变化,作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应用了热分析、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坯体在高温下粘度的测定,是利用一台专门设计为陶瓷材料研究用的高温扭力装置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坯体的粘度,在900—1150℃之间高温下急剧下降,1150—1300℃之间变化不大,温度继续上升至1350℃,粘度迅速减小。结合高温下坯体中石英和莫来石含量的分析以及扫描电镜(SEM)的观察,对粘度的上述变化给了初步的解释。高温下粘土中所释放出来的无定形SiO_2具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它与玻璃相发生作用,提高了坯体液相中硅的含量,从而缓和了坯体粘度的下降。而针状的二次莫来石在液相中的析出,产生的网状结构又增强了坯体的稳定性,使得坯体在高温下粘度的下降更为缓慢。从而使坯体有可能获得较宽的烧成范围。温度上升到1350℃,坯体中石英的大量溶解,液相总的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坯体粘度的显著下降。分析坯体在高温下晶相的发展和粘度的变化的实际过程,对进一步理解高温下坯体的变形是有意义的。
-
灵武窑制瓷工艺总结和研究
-
作者:
李国桢
马文宽
高凌翔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夏
莫来石
白釉
窑具
地区特色
黑釉
刻花
宁夏回族自治区
化学成分
灵武
-
描述:
灵武窑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东磁窑堡,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是近十年来考古工作者的新发现。出土的大量器物中有日用瓷雕塑瓷、文具及窑具等,不仅有鲜明的地区特色,而且也反映了西夏王国(公元1038~1227年)社会、文化和宗教的概况。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白瓷、白釉剔刻花、黑釉剔刻花
-
陶瓷标准色板的研制
-
作者:
滕秀金
曾晓栋
高凌翔
王养民
王文英
来源:
计量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色品坐标
三原色
三刺激值
色度学
陶瓷标准色板
色匹配函数
-
描述:
介绍了以色度学三原色为依据研制的陶瓷色度板,它由景德镇出产的彩色釉面瓷块经过特殊烧结而成,具有白、红、绿、蓝和黄五种颜色。其表面平整,颜色均匀,色饱和度高,光学性能和物化性能稳定,覆盖了整个可见光谱波长:可作为颜色测量用的标准计量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