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冬】搜索到相关结果 658 条
-
SHUTTLE/MIR由一座雕像想到的
-
作者:
冬草
来源:
世界知识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激烈竞争
超级大国
杀伤武器
苏联
联合国
俄罗斯
雕像
冷战时期
太空开发
军备竞赛
-
描述:
尽管美国与苏联(后为俄罗斯)之间在太空的激烈竞争早已尽人皆知,但是30多年来双方不断的正式和非正式合作却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太空不属于某个超级大国,太空开发所带来的福祉应属于全人类。1959年,苏联送给联合国一座名为“让我们铸剑为犁”的青铜雕像,塑造了一个正在举锤将一柄长剑打造成犁的人物形像。它表达了人类对和平的强烈渴望。1959年,当这座雕塑展示给世人时,没有人曾预见到这是一个多么具有预言性的信息。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在发展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过程中也给科技带来
-
浅谈中国的意象油画
-
作者:
杜冬梅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流派
民族化
风格
意象油画
-
描述:
意象油画是一种能够揭示和显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媒材,被中国文化心理和审美结构同化的一个过程和一种体现,是把中国这个民族观照社会与自然的意象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投射,乃至转换到油画语言的审美结构中,而形成的油画民族名片。
-
草原祭祀文化与《蒙古祭系列》油画创作
-
作者:
崔雪冬
李欣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库尔贝
油画艺术
祭祀文化
格列柯
艺术作品
主题创作
历史时期
时代精神
油画创作
-
描述:
新的历史时期本土油画家应该把体现本民族、本地域中具有传统意义、时代精神和生活厚度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来。作为重要的研究命题和学术指向,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本土油画家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中寻求蒙古族题材油画的创新和发展。多年来,我的油画创作一直遵循现实主义的绘画准则,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典型性人物典型性事件”的创作方法。我在系统梳理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油画中关于民族、时代、地域的研究基础上,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
-
张从正器械疗法初探
-
作者:
李琳
郭晓冬
马丙祥
来源:
中医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难经
黄帝内经
器械疗法
张从正
儒门事亲
-
描述:
目的:探析张从正对于不肯服药之人,不能用药之病采取器械疗法针对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张从正所著《儒门事亲》中用钅非针、银针、钗股、鸡羽、竹筷、针钩、秤钩、漏针、钩钤、磁片、草茎、杆草、长蛤甲、九曲玲珑灶、木梳等器械治疗疾病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张氏的器具疗法不仅提供了治疗疾病的新手段,更提供了一种学习中医的思维方法。
-
荷包牡丹栽培繁殖技术
-
作者:
马冬梅
来源:
种子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繁殖技术
牡丹栽培
景观效果
林带配置
草本花卉
中国北部
荷包牡丹
多年生
-
描述:
荷包牡丹是罂粟科荷包牡丹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原产中国北部及日本、前苏联等。荷包牡丹花期较长,叶丛美丽,花朵玲珑,形似荷包,色彩绚丽,可作林带
-
大断面立式半连铸坯凝固微观组织的数值模拟
-
作者:
张冬晓
常庆明
方健
王丽
潘成刚
来源:
铸造技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微观组织
数值模拟
半连铸
CA
FE
-
描述:
根据半连续铸造过程的特点,以尺寸为2 800 mm×900 mm的大断面板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有限元(Finite Element)和元胞自动机法(Cellular Automaton)相结合的CA-FE模型,模拟计算了半连续铸造凝固过程的温度场和三维微观组织。探讨了过热度、拉坯速度、二冷强度等因素对板坯微观组织的影响。
-
热管技术在陶瓷隧道窑中的应用
-
作者:
蒋冬青
来源:
山东建材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隧道窑
余热回收
热管
-
描述:
介绍了热管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分析了热管技术在陶瓷隧道窑中应用的节能效果,并指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
古伞
-
作者:
赵冬
来源:
山花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叶子
毛主席
物品
春秋
嗜好
安源
烟酒
油画
-
描述:
薄雾迷濛,淫雨凉冰冰地一口一口吻在他的脸上,身上。他忽然停住脚:“哎哟!”他几乎跳起来顿足捶胸。想起来了,那古伞自己在上周六一定丢在马所长家里了。“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们的嗜好更是相差迥异。有的爱骑马,有的莳花草;有的喜欢收集小物品;有的嗜好烟酒茶……他却喜欢上了伞。六十年代,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在他家的白墙上,伴他渡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为啥?因为那画中有一把伞……
-
策划人与艺术家的对话
-
作者:
高名潞
李占洋
宋冬
来源:
山花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艺术
西方艺术史
艺术作品
艺术大众化
艺术家
现代艺术
精英艺术
艺术品
雕塑
艺术传播
-
描述:
高名潞与李占洋的对话 高:以前你有没有把很多作品放在一起集中地展示这样一种机会. 李:大规模的展览以前参加过两次,一次是"世纪之门",一次是"成都双年展".但那都是很多人在一起的展览,而且我的作品也不集中.能全面集中地展出我的作品,而且是在一个有个性的展览展示,这一直是我一个理想,这次实现了.由于我所处的那个环境比较闭塞,参加展览机会相对比较少.这次如果不是高老师邀请,还是没办法使我的作品与北京的观众见面.我最想我的作品能真正地跟大众直接接触,像这次这样,没有更多的广告宣传和理论导向,任凭他们自己兴趣看作品.这对当代艺术也是个检验.以前在个别画廊里,会经常展出有一两件作品,来看的都是圈里人,或更小的圈,雕塑圈里人.所以没办法真正知道老百姓对你的真实评价.当然,有些作品可以完全不考虑公众口味.因为我作品表现的是民众、是大众,所以也最想和老百姓见面,我从小就是在生活底层的家庭中长大的,我周围的人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我小的时候从10岁学画,到少年宫学画,当时我们家就在市边上一个小镇上住.……
-
王海容36岁当上外交部副部长
-
作者:
孔冬梅
来源:
资治文摘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副部长
外交部
王海
毛主席
学生时代
黄金时段
-
描述:
说起她,如今50岁上下的人也许都不会感到陌生。在那轰轰烈烈的年代里,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上和电视的黄金时段见到毛主席身边的她。一头齐耳短发,乌黑发亮,一副学生时代戴惯了的白边眼镜,别致地装饰在小巧玲珑的鼻梁上;白净娟秀的脸颊,生动红润的双唇,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她的年轻与风度,她的显赫的身份,她的神秘,使她一时名扬海内外,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她叫王海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活跃于毛泽东身边。 周恩来力挺进外交部 王海容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同时也是一位较有名望的无党派知识分子,20世纪50年代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参事,后来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对王海容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王季范与毛泽东的亲缘关系,使王海容得以“飞黄腾达”。 王海容于1960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学院。王海容读的专业是俄语系,按学校的教学方向,她将来毕业后是要去当中学俄语老师的。但是,王海容毕业后,却没有当过一天老师。她入学时没有走后门,毕业分配时却走了个大后门。1965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指示,王海容被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开始,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电收发,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
<
1
2
3
...
57
58
59
...
64
65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