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论《刀锋上的蚂蚁》的叙事意象
作者: 何冬梅   来源: 人文论谭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刀锋   生活习性   叙事意象   德国人   叙事作品   文本   中篇小说   不同文化背景   人生经历   蚂蚁  
描述: 《刀锋上的蚂蚁》是方方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退休的德国人费舍尔与一个中国画家鲁昌南之间发生的故事。费舍尔是德国慕尼黑一名退休法官,有着小时候与父母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因为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一幅中国油画,他来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庐山,并在此邂逅了落魄画家鲁昌南。也许为了圆自己退休后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梦想,也许是鲁昌南的苦难遭遇感动震撼了他,费舍尔决定尽力帮助鲁昌南改变命运。于是来自两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身份、不同人生经历、生活习性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碰撞出一段极富意味的故
韦华的手指是他灵魂的延伸
作者: 李冬君   来源: 人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指   生命   浆液   视觉   灵魂   工作室   冷却   炉膛   作品   景德镇陶瓷  
描述: 陶泥在手指间饱蘸着灵魂的浆液辗转凝固,于是生命对于美的诉求便在炉膛里涅。冷却后视觉里的浮雕形式,不独匠心,而是超越匠心,超拔灵魂。
小巧别致 艺术交织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鼻烟壶赏析
作者: 王冬媚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鼻烟壶   清代   博物院   中国传统艺术   文化艺术   吉林省   审美品味  
描述: 鼻烟壶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品,它是专门盛装鼻烟用的器物,器形隽秀、小巧玲珑。别看鼻烟壶的体积小,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缩影,它集我国烧瓷、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各种技法子一身,制作材质丰富多彩,除了常见的瓷器品种外,还有玛瑙、料器、玉石、水晶等,壶盖有玉、珍珠、珊瑚、宝石、铜镀金、瓷、木雕等。由于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品味,集历代文化艺术精华于一炉,因此成为人们喜爱的珍玩。
西安发现的磁州窑三彩器
作者: 王冬华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孙吴   日用瓷器   彩绘   禹州市   釉下彩   瓷窑遗址   六朝   最新考古成果   发掘   出土  
描述: 明确的磁州窑三彩器,现选7件介绍如下: 1.三彩刻莲花纹碗(图1),西安市北郊范家寨元墓出土。敛口,弧形腹微鼓,圈足。碗内腹壁刻划双道弦纹,内底刻划一朵折枝莲花,花大叶碎。施低温釉彩,内壁口沿施绿釉
欧洲文艺复兴美术研究书目综述
作者: 伟冬   英子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欧洲文艺复兴   布克哈特   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家   艺术理论   意大利文艺复兴   文献目录   绘画  
描述: “文艺复兴”作为在漫长的中世纪之后艺术与古典文化“再生”的观念最初是由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传记》(Lives ofthe Painters,Sculptors,and Architects,1550和1568)一书的作者G·瓦萨里提出的。虽然瑞士的历史学家雅克布·布克哈特在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Italy)中认为这一说法过于的狭窄,但它毕竟已成为普遍接受的概念。布克哈特这本开拓性的巨著,初版于1860年,后又多次再版,一直是对那个伟大时代最经典的阐述。它对城邦、个人、社会、古典的复兴及新世界的发现等伟大的主题作了探究,但却没有论述到视觉艺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者们对有关文艺复兴的各种传统观念作了重审和修正。由Karl H.Dannenfeldt选编的题为《文艺复兴:基本的解释》(The Renaissance:Basic Interpretations,1924年第二版)的论文集是一本收集了诸种就文艺复兴问题的“几个最重要方面”持相反观点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书中最后那篇由著名的文艺复兴研究专...
工业时代的原始精神
作者: 伟冬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的世界观   工业时代   精神特征   原始野性   现代工业文明   创作母题   现代艺术博物馆   终极目的   西方文化传统   作品  
描述: 一戴布娜·巴特菲尔德(DEBORAR BUTTERFIELD)1949年生于美国加州的圣地亚哥,她是为数不多的在战后出生并获得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女雕塑家。他的作品广泛地被美国博物馆和一些艺术机构收藏,其中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机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 如果说戴布娜的作品有一个母题的话,那就是马。她的这一创作母题的选择可以说既有历史的渊缘,也是现实的烙印。在西方文化传统中,马常常被看作是具有神性的动物。著名作家恩斯特·琼斯曾经这样说过:在从古到今的人类想象中,马总是广泛地与超自然的观念相联系,在许多神话与传说中,那些善的与恶的精灵常常以马的模样出现。当然,马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人类的主观想象中。在人类征服自然的活动中,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是在马背上才第一次真正获得征服者的经验并产生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戴布娜的有些作品在意义上的确向我们传达了这种历史的信息,而她作品中的现实烙印则来自这样的背景;人类发展到了今天,庞大而又复杂的现代工业文明已经全方位的包围了我们,甚至我们观念和想象都披上了“技术的面纱”。在这样一种情境中,那些长期作为...
缅甸佛的国度
作者: 刘小朵   贾冬   来源: 照相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局动荡   佛教影响   黄昏里   僧团   买东西   蒲甘   伊洛瓦底江   如水   佛教传入   弘扬佛法  
描述: 缅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那时候,伊洛瓦底江边开始有了村落。公元前3世纪始,小乘佛教传入缅甸。自此,缅甸文明深受佛教影响,其文字、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以及风俗习惯等都带有佛教文化的深刻烙印,成了当今佛教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探访“南海一号”
作者: 梁冬   来源: 社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陵岛   南海一号   银滩   海上丝绸之路   建筑   瓷器   码头工人   水晶  
描述: 如果你去广东海陵岛,漫步在十里银滩,一定能看到一座水晶般的建筑。有人就会告诉你,这里有一条穿越时空八百年的海上丝绸之路。水晶宫里居住着“南海一号”,在这艘“船上”行走,偌大的船体,被横纵隔板有序分成若干舱室,堆积着瓷器、漆器等文物,历经近千年的时光沉浮,其外观、排列已不甚完整,但仍绽放着昔日的光彩。展柜里摆放的瓷器和其他精品,墙上绘制着当年盛景的油画、甲板上的货箱,仿佛再现了码头工人忙碌的身影和昔日商贸繁荣的景象。
油画创作中创新方式的探索与表现
作者: 杨冬   来源: 美与时代·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创作能力   油画艺术   油画写生   现代艺术   夏加尔   超现实主义   油画创作   艺术个性   油画教学  
描述: 在以往油画创作教学中,创新表现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把创新性表现的探索纳入油画创作教学中去,分阶段、有侧重地,由低向高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实践,使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作能力在教学中得到培养,对造就现代艺术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油画写生札记
作者: 于小冬   来源: 美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真实   个性   油画写生   古典油画   教学研究   写生实践   个人化   内心世界   人体艺术  
描述: 一、观看、观察、观照观看只是看见真实的存在,观察才是属于写生者的观看,在凝神屏气的那些时刻,写生的画者把自己个人化的情感判断深深地参与到特殊的观看当中,观察在这一刻实现。常想起佛经里的"能观与所观不二",画家的观察就是"能观与所观不二",写生的过程竟然奇妙地接近了修行者的觉知
< 1 2 3 ... 10 11 12 ... 64 65 6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