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利用热管技术对陶瓷隧道窑进行节能改造
作者: 蒋冬青   陈晖   来源: 中国建材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隧道窑   陶瓷   热管   改造   节能  
描述: 利用热管技术对陶瓷隧道窑进行节能改造
热管换热器在陶瓷隧道窑中的应用
作者: 蒋冬青   来源: 陕西建材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热管换热器   陶瓷隧道窑   余热利用  
描述: 介绍了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在陶瓷隧道窑中应用的节能效果,指出它是一种高效节能降耗装置,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利用热管技术对窑炉进行节能改造
作者: 蒋冬青   陈晖   来源: 建材工业信息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热技术   冷热流体   热管技术   热管换热器   废气温度   烘坯   废气余热   低温余热   水泥回转窑   炉热效率  
描述: 在水泥、陶瓷等工业窑炉中,由于废气温度高、废气量大,废气要带走大量的热量,湿法水泥回转窑废气携带热量占窑供给热量的15%左右,在陶瓷隧道窑中,废气带出的热量损失约占总能耗的35%~40%,是热损失中最大的一项。因此,如何更好地回收废气余热,提高窑炉热效率,一直是窑炉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近年来,随着节能技术的不断开发和推广,热管技术已在窑炉废气余热回收中得到应用。热管是由传热技术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传热元件,它起源于美国,60年代运用于航天技术之中,70年代以后用于节能工程上。我国是从80年代开始,逐渐由研制发展到生产应用。热管的类型较多,目前国内为节省投资,用于低温余热回收的主要是重力型热管,其工作原理是:热管是一种密闭、洁净,抽成真空的金属管,在其内部充填一定量的工作介质,根据用途不同,注入的介质可以是纯水,或者是丙酮、乙醇等有机化合物及无机物钾、钠等碱金属等,其适用范围从-200℃~2000℃不等。当下部高温热源将热量经管壳传入管腔,加热管腔下端的液态工质,使之迅速蒸发并上升到热管上端,由于上部壳外低温冷源的吸热作用,蒸汽冷凝成液滴并放出汽化潜热。液滴依靠本身的重力沿管壁回流至下部,再次受热汽化。此...
揭开“元青花”鉴定真伪的神秘面纱
作者: 柳冬青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元青花   鉴定   真伪   青花大罐   学术界   面纱   中国瓷器  
描述: 瓷器是人们每天都能接触的物品,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瓷器的国家。有一种瓷器的价值最高但学术界的争议也最大,就是中国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元青花。自从2005年在英国伦敦拍卖的一件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拍出了中国瓷器在世界拍卖史上的最高价2.3亿元(当时可购买两吨黄金)以后,消息一经传出,使全世界的收藏界、文博界、考古界和专家、学者及文物爱好者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多彩斑斓的元瓷瑰宝
作者: 柳冬青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元青花   收藏家   白釉   民国初年   多彩   款识   元代瓷器   釉里红   蓝釉  
描述: 元代瓷器的伟大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元代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瓷。元青花瓷器也是我国的多民族与西亚阿拉伯地区各民族文化融合碰撞出的艺术火花,是中国汉文化和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共同创造的艺术瑰宝。自2005年一只元代"鬼谷下山"青花大罐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创下2.3亿元天价,一时间轰动了全世界,此
“欧风汉韵”北安桥
作者: 曲宁   冯时   李向春   虞冬青   孟力   张丽恒   仲成春   来源: 天津经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安桥   桥梁抬升   雕塑  
描述: 北安桥位于和平区与河北区的交界处,是天津一座风景独特的跨海河桥。2003年,北安桥经过抬升修建后,对桥梁景观进行了装饰,使得大桥具有欧陆风情,在海河上别具一格。本文通过讲述北安桥的变迁,阐述了北安桥的历史;具体分析了北安桥桥体改造的内容及过程;并介绍了桥上的各色景观,十个大型雕塑,即“四灵”、四“乐女”和两个盘龙的内涵,及两侧桥栏的雕塑桥灯,带领读者领略北安桥的魅力。
热管技术在陶瓷隧道窑中的应用
作者: 蒋冬青   来源: 江西建材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隧道窑   余热回收   热管  
描述: 介绍了热管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分析了热管技术在陶瓷隧道窑中应用的节能效果,指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我国第一个高凝油油田诞生记
作者: 冬青   来源: 瞭望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南海   沈阳油田   塑像   联合国   高凝油油田   礼品   辽河石油勘探局   黑檀   黛玉   雕塑  
描述: 自1979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打破了过去外贸部门的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下放了进出口权,实现了多渠道经营。为逐步实现“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1988年,在全国范围
传统彩塑制作工艺与修复
作者: 王永先   冯冬青   来源: 古建园林技术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塑   挑尖梁   古建筑保护   五台山地区   颜色   修复   塑像   制作模型   古代雕塑   制作工艺  
描述: 1980年,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组织了雕塑老匠师,对五台山地区塔院寺、显通寺,罗睺寺等寺庙中较残破的清代彩塑进行了修复,这项工作前后经历两年多时间基本完工。这些泥塑匠师有的已七八十岁,大都具有几十年制作古代雕塑的经验和技术。从彩塑复原后的形象来看,大都造型完整,颜色沉着,残破部分得到修补,天衣无缝,没有失掉原貌精神,修
烟花奇观
作者: 胡冬青   来源: 花炮科技与市场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隆时期   烟火   溯源到   礼花弹   青史留名   光绪年间   隋炀帝   元宵节   烟花   避暑山庄  
描述: 据考证,我国施放烟火的习俗可溯源到公元前2世纪汉代的蜡烛。据《南部烟花记》载宫中蜡烛燃至根处,烛心“皆以异屑制之,燃之有异彩数重”,大约是火药配制而成,故燃之如同烟火。隋炀帝曾以“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的诗句,描绘了五彩烟火在夜空回转,并伴有乐声的情景。不过,史学家冯家升在《火药的发明与西传》一书中认为,真正的烟火出现在南宋,当时不仅皇室、贵臣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