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大白猪和第十一只羊
作者: 澳 凯尔·缪本 澳 克莱尔·理查兹 日 岸田衿子 日 长野博一著   来源: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心理测验(学科:   概论)  
描述: 凯尔·缪本以柔软的笔触描写了赛恩每晚睡觉前的发生的故事。可以,有一天却发生了一个小奇迹。我们的主人公之一——第十一只羊登场了!它和赛恩之间的故事教会了孩子们可以数数,又触动了孩子们学会分享、关心他人。大白猪一路走,一路吃,从白色变成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可是,在它吃了一块肥皂之后……它又变成了白白的猪了。
伦勃朗的荷兰光影地图
作者: 阿兹猫   来源: 地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光影   地图   荷兰   艺术史  
描述: 荷兰画家伦勃朗是欧洲艺术史上的巨匠,是举世公认的“光与影的大师”,他创造了“伦勃朗光线”的画法。荷兰的天空多云多雨,伦勃朗却在这里,留下了光与影的传奇。莱顿,寻找伦勃朗的阳光 你来自一个有水、看得到广阔天空的国家,边界线不断地移动、模糊,消失在我们眼中。——弗朗索瓦·德布吕埃《对话伦勃朗》 荷兰的2月是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从艳阳高照到倾盆大雨、漫天飞雪,差不多是一瞬间的事,阳光因此显得尤为珍贵。太阳出来时,我循着光亮,在荷兰的小城莱顿,四处寻找那个让整个荷兰都为之骄傲的人——伦勃朗的足迹,想必他当年也曾走在大街小巷中,寻觅着光线的灵感。 莱顿,这座风景优美的大学城,至今仍保留着几个世纪前的风貌,遍布全城的运河让古老的建筑有了灵气。阳光下的莱顿格外清新明亮,我从一座桥上走过,桥这头有一架大风车,那头的小巷便是伦勃朗的出生地。在WEDDESTEEG 3号,我终于看到了墙上“1606”字样的牌匾,这里便是伦勃朗的出生地了。他曾是莱顿一位面粉商的儿子,家庭殷实,不过并没有如父亲所愿成为一名律师,而是走上了艺术之路,如今斯人已逝几百年,这里变成了一块空地,只留下手执画笔的少年伦勃朗雕塑供人瞻仰。
一场玫瑰色的梦魇
作者: 马修.柏利塞维兹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欣欣向荣   艺术圈   艺术家   艺术探索   梦魇   绘画   作品   学习艺术   玫瑰色   中国当代艺术  
描述: 对于欣欣向荣又充满着传奇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方巍并不陌生,只不过他更多地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艺术商人或艺术圈儿的朋友,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故事的缩略版是,在上海学习艺术后,方巍前往日本继续追寻自己的绘画理想;不过为了生计他却最终做起了古董生意。15年后他重回上海,开设了一家版画工场,与国内一些顶级艺术家包括曾梵志、王广义、周春芽、张洹等都有合作。方巍协助制作了张洹著名的香灰画、木刻版画、门雕、大型佛像雕塑和动物标本等作品。之后方巍开设了餐厅,也兼做一些古董生意。然后在42岁的人生黄金期,他再次大幅度地调整,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室中。“如果我现在不做这件事,那就真的太迟了,我一定会追悔莫及”,方巍如此表示。在不懈的尝试和努力中,他不断寻找、吸收、策划,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绘画。作为上海最具文化自觉的画廊,沪申也押上了自己的面子和诚信。正因为如此,整个故事变得更为有意思起来。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斜倚的裸体、静物、肖像等非常学院派的内容;不过,这远不是方巍作品的全部。他的绘画从千余年传统中牵扯出一段柔和却崭新的曲谱。而对于方巍来说,水彩和油画如何交谈便是他艺术探索的出发点——这原本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不过由于媒介的特异性以及方巍作品主体的模糊晦涩而变得复杂。
理查德.塞拉:50年前的野心
作者: 康巴兹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舞台装置   后创艺术  
描述: 美国艺术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以大型雕塑闻名于世,可就在近日,纽约高古轩画廊却展出了其新近完成的绘画作品,而且据悉,这还是塞拉继1995年在巴黎举办绘画展后的首个重要绘画展。因而此次展览,不论对塞拉还是高古轩来说,的确都意义重大。 但谁又能料到呢?50多年前,如果不是塞拉的放弃绘画专攻雕塑,或许也就不会有他今日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上世纪60年代,在结束了柏克莱加州大学和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的英语文学课程后,塞拉决定去耶鲁攻读美术。事实上,正是在耶鲁,塞拉才真正找到了自己一生的艺术方向。而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他神秘的巴黎之旅。1963年,塞拉拿着耶鲁大学的奖学金来到巴黎。在这个艺术之都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前辈艺术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的雕塑作品。而这一看,就让他再也无法回头。塞拉说:“你知道吗?布朗库西仅仅一条边缘的线,就能暗示出雕塑的体积”。 回到加利福尼亚后,他跟女性主义艺术家琳达·宾格勒斯(Lynda BengIis)进行了一次长谈。他确信,雕塑作品中的“线”可以表达出“形”在倾斜时的重要,进而他拟定了自己的宏伟目标,“我想用雕塑的形式让空间发生变化”。
“宫廷小丑”莫瑞吉奥.卡特兰
作者: 康巴兹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俑   石雕   雕塑  
描述: 在成为艺术家之前,为了糊口,意大利人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Ian)做过各种乱七八糟的工作。比如厨子、园艺工人、太平间看护死尸的丧葬人员,哦,甚至还有男护。20多岁时,他开始做木匠,也就是家居设计,并因此结识了一些大牌设计师。最重要的是,他开始体会到玩视觉艺术的乐趣所在,继而开始了真正的艺术创作。 当然,对卡特兰来讲,所谓“创作”也只是玩的代名词而已。于是在他早期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一种杜尚式的“破坏也是创造”的吊诡美学。比如作品《运动箱》,其实就是一个桌上足球机,只不过比平常的机子大了七八倍而已;再比如《被盗的保险箱》,真的就是一个失窃后的保险箱。正因此,人们在卡特兰身上看到了一种“杜尚式”的艺术快感,而这些打趣也使得他在艺术界迅速崭露头角。 真正使卡特兰声名鹊起的,是他1999年完成的雕塑“第九小时”。在作品中,已故罗马天主教教宗约翰-保罗二世(蜡像)被一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击中,倒毙在地,奄奄一息之际仍不忘将权杖紧握手中。为了塑造教宗真身,卡特兰邀请法国超级写实雕塑家尼尔-德鲁特(Daniel Druet)进行合作。此外,他还要求展览主办方把展厅顶部的玻璃天花板打击出一个圆孔,以还原真实“案发现场”。
吉尔伯特和乔治 一种为了民众的艺术
作者: 康巴兹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俑   石雕   雕塑  
描述: 我们从不想创作晦涩难懂的作品,虽然这是大多数艺术家的理想;我们更愿意和普通民众在一起,而不是与他们对立;我们从不为艺术而艺术,我们只为生活、感觉和思考而艺术。 在1967年9月25日遇见吉尔伯特•普勒施之前,乔治•帕斯莫尔从不相信世界上会有另外一个自己。那时候他已经25岁,因为在单亲家庭长大,性格变得刚毅而淡漠。尽管如此,当吉尔伯特——这个操着一口蹩脚英语的意大利人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内心一颤。是的,他似乎看到了那个自己!俩人一见如故,互相倾心。很多年后,人们问吉尔伯特和乔治——哦,后来他们已经是形影不离的双人组了——为什么会在一起时?吉尔伯特回头看了看乔治,俏皮地答道:“嘿你瞧,只有他,能听懂我那半生不熟的英语。” 吉尔伯特和乔治是因为在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雕塑的因缘,而聚在一起的。而让他们最终做出决定,以“二人组”的身份闯荡江湖的原因,却是他们共同的信念,即蔑视当时盛行于伦敦艺术界的雕塑语言。在他们看来,这种高高在上的艺术观严重脱离了民众,因而变得很难与外界沟通,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真正为了民众的艺术。但很显然这并不容易,因为通常,反对权威需要付出牺牲。
草间弥生:我在这里,却一无所有
作者: 康巴兹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俑   石雕   雕塑  
描述: “与永恒融为一体,泯灭个性,忘却自我,只有自我毁灭才是唯一出路……”——很难想象,当“疯婆婆”草间弥生这样告诫我们时,她究竟想表达什么。她似乎早已习惯自言自语,但世人却仍旧着迷。而当我们好奇继续窥探她内心时,却只听到——“我在这里,一无所有”——的告白。那么,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草间弥生呢? 唯一肯定的是,她一直在自我毁灭。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写信给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Georqia ToffoO’Keeffe)。在信中,她这样恳求道:“虽然我远在日本,虽然我在艺术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但我仍希望你能为我指路。”深受感动的欧姬芙回信表示,愿意尽绵薄之力。两年后,对家庭已经彻底失望的草间弥生决意去美国发展。母亲出于愤怒,决定与其断绝关系,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但在美国人的印象中,日本女人一向温顺卑微,要想进入公众视野可谓难上加难。于是又一次,草间弥生决定“忘却自我”。1964年,在名为“干船会”的展览中,她把阴茎模样的雕塑塞进船里,而后摆满整个房间。所有在场观众都感觉自己被淹没了,草间弥生因此轰动一时。三年后,她又在律师的陪同下,在华尔街的纽约证交所旁,向四个敲鼓的裸女喷蓝色圆点,警察迅速将她们驱散。
谁是达·芬奇
作者: 美 罗伯塔·爱德华兹著   美 特鲁·凯利绘   李海颖译   来源: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油画:风景画   作品集   中国   现代  
描述: 芬奇》是“谁是谁·启发精选世界名人传记”之一,是一本专门写给孩子看的达·芬奇传记。文字简洁生动,内附100余幅幽默插画;中英双语对照,并附英语朗读CD。谁是达·芬奇?一个孤独的小男孩?法国国王的贵宾?达·芬奇是个天才,他高超的绘画水平,无人能及,他创作的《蒙娜莎》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油画。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和多才多艺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然而,他也是一个孤独的人。请翻开这本专门为少年儿童编写的达·芬奇传记,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光辉耀眼的一生,看他如何执着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并体会天才背后的遗憾和孤单
走进方巍充满想象力的抽象世界 方巍画展策展语
作者: 马修·柏利塞维兹   来源: 现代生活用品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艺术家   印象派   抽象   表现主义   紧张情绪   作品   世界  
描述: 在方巍的油画及水彩作品中,他融入进多种元素并打破传统的界限,将极其普遍的主题演绎为富有独特当代气息的作品,挑战着观众的感官。他的作品集印象派的视野与表现主义风格的色调为一体,使得原本乏味的形象或景色赋予某种生命,激发出一丝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既而引领观众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在上海的首次个展,将展示他一系列的纸上作品以及大型油画作品。
浓情海岛 毛里求斯
作者: 阿兹猫   来源: 风景名胜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水   春节   度假酒店   颜色   毛里求斯   南印度洋   海岛   彩虹   中国风   直升机  
描述: 去毛里求斯过年的5个理由1、被誉为Tiffany Blue的半粉半翠的海水2、神奇的"地上彩虹"七色土:3、可以骑着走的大象龟:4、和毛里求斯人一起享受春节假期:5、极具中国风情的奢华度假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