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为回而去与去而不回:奥德修与亚哈旅途比较
作者: 余孝平   侯铁军   来源: 外国语文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敬命与僭越   和谐与异化   回家与不回  
描述: 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宏观角度来比较奥德修与亚哈两者的旅途,揭示两者差异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前者的旅途反映了具有深刻身份意识和崇高人伦精神的古希腊世俗智慧,后者的旅途则是基督教关照下,近代资本主义扩张时期西方人心态的一种投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弑父主题与身份认同研究
作者: 侯铁军   程亚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体身份认同   美利坚民族身份认同   弑父  
描述: 在美利坚民族强烈的个体意识以及19世纪美国社会、文化和政治语境的双重观照下,哈克的弑父是作为个体和美利坚代表的他,摆脱生理、文化、政治等"父亲"影响,追寻和建构新身份认同的隐喻
鲁滨逊制陶——灵魂自我的形塑与提升
作者: 侯铁军   来源: 读书文摘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魂   形塑   制陶   鲁滨逊  
描述: 鲁滨逊在荒岛上制陶一事,不仅满足了鲁滨逊的现实生活需要,更是表现了作为虔诚基督教徒的鲁滨逊的内在灵魂诉求,是鲁滨逊形塑和提升灵魂自我的重要手段。
从他者之物到自我之物—— 论18世纪英国对中国瓷器的挪用
作者: 徐胤娜   侯铁军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8世纪英国   本土化   瓷器  
描述: 本文通过梳理18世纪英国文献的相关记载,分析了英国人通过加装镶嵌、来样定制和模仿等方法,将瓷器这个他者中国之物去情境和再情境化,将其挪用成英国自我之物的历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18世纪英国瓷业的发展和中英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属地”、“向下”的馈赠——瓷器与十八世纪美利坚国家谱系建构的神话
作者: 侯铁军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利坚   国家建构   十八世纪   瓷器  
描述: 相对于基督教色彩浓厚的“属天”、“向上”的建国神话,在美国建国话语修辞中还有一脉以“瓷器”为喻的“属地”、“向下”的传统。“属地”是因为它关乎泥土,与建构美国这一“尘世的工程”息息相关;“向下”是“建国之父”为了下一代“埋藏”瓷器/美国,关乎美利坚子孙的未来福祉。然而,这一神话对男性子孙的偏爱,给它烙上了白人男性至上主义色彩,这为我们解读后来美国文学中有关瓷器的隐喻提供了一个角度。
“茶杯中的风波”:瓷器与18世纪大英帝国话语政治
作者: 侯铁军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政治   大英帝国   18世纪   瓷器  
描述: 中国瓷器在18世纪英国社会受到广泛追捧,但在当时的社会精英眼中,精美实用的中国器物却在审美、道德和贸易等方面损害了大英帝国的利益。为了对抗中国瓷器的影响,他们通过美学批评、道德说教、贸易鼓吹、文学想象、出访记述等方式,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茶杯中的风波”,使瓷器成为这一时期帝国话语政治的一个热点。上述话语或旨在重构帝国的审美和道德,或鼓吹帝国的隐性扩张,或想象性地化解帝国制瓷的焦虑,或烘托帝国科技和艺术的优越,由此在器物层面拉开了大英帝国与中华帝国冲突的序幕。
清教预表法与美国文学中的救赎主题——以《白鲸》、“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为例
作者: 熊伟   侯铁军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清教预表法《白鲸》   "海上扁舟"《老人与海》  
描述: 本文以救赎在三部美国文学作品《白鲸》、"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中的再现为基础,指出它们与《圣经》中三种救赎主题的相似性,并进而认为美利坚清教预表法是解释救赎主题反复再现的关键所在.预表法脱胎于基督教圣经阐释学,并为新英格兰清教徒所利用,一直延续至今.它将《圣经》中的主题或意象嵌入到美国文学、文化乃至政治之中.它是世俗与神圣、此地与彼岸、尘世与天国相联系的纽带,将美国文明的现世性与基督教教义中的普世性和永恒性融合在一起.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presentations of redemption in three work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amely, Moby Dick, "The Open Boat"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pounds their similarities with those themes of redemption presented in the Bible. Furthermore,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key to the recurrent theme lies in the American typology, which is conceived in biblical hermeneutics and adopted by New England Puritans. By embedding the biblical themes and images into American literature, culture, and even politics, it serves as a link between the secular and the holy, here and now and there and then, as well as the sublunary world and the heavenly kingdom, combining the secularization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and eternity of Christianity.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