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技术与艺术
作者: 何敏   来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形象   表演艺术   社会意识形态   表达艺术   艺术家   语言艺术   艺术创作   造型艺术   艺术创造活动   使用技术  
描述: 技术是针对社会和经济的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手段、技巧和方法.艺术是通过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来塑造形象以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之宫是由四部分组成:语言艺术(文学),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
从过程看结果——程丛林的艺术教育思想
作者: 何敏   杨寒梅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伤痕美术   修炼   教育   画家   人道主义  
描述: 程丛林作为中国著名油画家、"伤痕美术"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当代绘画语境下牢守绘画之本,其作品丝毫未沾浮燥之气,绘画为其"修行"的方式,将艺术家与创作过程的关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程丛林在油画研究生艺术教学层面见解独到、手法新颖、强调"专业精神"、治学严谨,其对教育的热忱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为我国的油画研究生教学注入了宝贵的营养与活力。
重庆“朝天扬帆”钢结构工程风振研究
作者: 何敏娟   马人乐   宋晓光   来源: 力学季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程分析   体型系数   风振响应   风振系数  
描述: “朝天扬帆”是位于重庆朝天门广场的钢结构雕塑工程,该工程建筑型体复杂、结构布局不规则。通过该雕塑工程缩尺模型的风洞试验,确定其风载计算的体型系数;用时程法计算结构的风振响应,且在模拟作用于结构上的脉动风时程曲线时考虑结构的高度相关性。应用ALGOR93软件对结构进行风振时程分析,并自编程序加以前、后处理。通过对比该结构在脉动风和平均风作用下的杆件内力、节点位移响应,确定结构风振系数,为该雕塑工程抗风设计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从观看表演开始的戏剧教育——挪威早期教育观察系列之戏剧教育
作者: 何敏   来源: 上海托幼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济   建设用地规模   上海   增量   土地   负增长   污染环境   规划  
描述: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何敏 说到戏剧教育,很容易联想起培养小明星、小演员或挑选少数儿童表演给另外一批儿童及大人观看。挪威及北欧教育体系中的戏剧教育的重点在于利用戏剧情节让儿童想象、思考、提问和讨论等,与训练儿童的表演技能没有太大关系。学龄前儿童喜欢想象、扮演和表现,这种本能可能会被发展为表演,挪威的戏剧教育鼓励儿童装扮,却很少让他们当众表演,他们更强调的是教育而非表演。因此,挪威的戏剧教育是以让儿童从小看戏剧、看表演为起点。 成人表演,儿童观看 如果让学龄前儿童演出一台戏,必然要花很多时间反复排练,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要求过高,也没有必要。因此,挪威戏剧教育的第一阶段定位于观看、欣赏戏剧表演,并由此接触和了解戏剧艺术以及戏剧艺术家。 虽说儿童乐于装扮,但要当众表演则需要更多训练。学龄前儿童的戏剧教育基于儿童的装扮本能,但是在挪威,儿童并不表演给大人看,恰好相反——成人表演,儿童观看。因为挪威的戏剧教育是在戏剧化的情境中,让儿童学会欣赏、体验,并利用戏剧情境讨论一些问题。 成人的表演比较正式,经过精心设计和仔细编排,并在专业的指导下反复排练,不太复杂的道具加上生动夸张的表演与装扮,表现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海盗船”的故事,海盗在海上航行想找到岛屿停靠,反复用望远镜观察寻找,那种期盼和焦急之情,成人的表演易于儿童理解。当船上发生争抢食物、玩具、漂亮衣服等情节时,儿童边看边笑,有的还忍不住给剧中人(正在找同伴藏起来的漂亮衣服和食物)通风报信,告诉他要找的东西在某个箱子里或在帽子下。 成人的表演也可能是来自于图画书里的某个情节并适当加以改编,如几个人到处寻找各种各样的蛋,或偷或捡,找到了就欣喜若狂,但是如果蛋的妈妈和爸爸(蛇)保护着蛋宝宝,想要去摸一下就要很小心。在儿童观看时可以让他们摸一下道具,想象一下剧中人捡到蛋会放在什么地方,蛋妈妈发现蛋宝宝没有了会怎么样。 成人的表演还可以是表现一个静止的画面或某个场景,就像一动不动的雕塑一样定格,然后用手触及静止的人物,这时他就活了起来,可以向他提出问题:你怎么了?你在想什么?你的心情如何?你接下来准备做什么?这样的表演方式可以让儿童也参与其中。 虽然成人的表演不像专业的舞台表演那么正式,但儿童却看得津津有昧。从小先学习做观众、做旁观者,去感受、去欣赏,这就是挪威戏剧教育的起点。 基于戏剧情节的讨论 在看表演、做观众的基础上,教育者可以利用戏剧情节引导儿童参与讨论,如两名大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名成人准备要骑三轮车,因为忘记带某样东西就离开了。这时,另一名成人从外面进来,发现三轮车空着,很高兴地扔掉自己手里的玩具骑上去,刚骑了没有多久,刚才去拿东西的成人回来了,将正在骑车的人推了下来,说是他先骑的车,别人不能抢他的车骑。第二名成人不理解,吵着说自己来的时候没有人骑这辆车,接下来两人就打了起来,其中一个哭着说要找人评理。 教师请儿童根据这个戏剧情节进行讨论,有的说两个人不应该打架:有的说先骑三轮车又离开的这个人不对,因为第二个人骑车的时候车是空着的,第一个人应该说清楚情况:有的说第一个人以为第二个人躲在某个地方等着他离开,然后趁机抢占三轮车。讨论了各种可能性之后,儿童又开始讨论解决方案,有的建议两人轮流玩,一个人先等一会儿,或者去玩别的,或者某个人主动谦让一下,让年龄小的人先玩等。 一名成人表演为了不想去医院看病就躲了起来,他说了很多理由,医院里的味道不好,怕各种检查,怕脱衣服,怕打针的护士,怕痛,医院里有些灯闪得像妖怪……扮演陪他去医院的朋友表现出很着急的样子,因为已经和医生预约好,如果这位病人不去看病的话,不仅很难再约到医生,朋友还错过上班的时间,更严重的是病情可能会延误。 表演到这一幕后,教师问儿童该怎么办,他们开始积极地想办法,有的说如果自己不太难受就告诉朋友不用去医院;有的说朋友不应该不听病人的想法就安排好了一切,得相互沟通:还有的说能不能请医生到家里来看病。 显然,这类基于戏剧情节的讨论其实都是关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难以解决的矛盾,现在用成人表演的形式再现矛盾情境,并引发儿童讨论,呈现各种观点后逐渐达成解决方案的共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儿童进行自我反思,同时还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体验式装扮 除了感受、欣赏和讨论,戏剧教育还体现在儿童的体验式装扮。这种形式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而是自己为了体验进行简单的装扮。如在讨论“疾病与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时,教师选择了几个世纪前瘟疫泛滥成灾,导致很多人死亡的情境。 少数没有被传染的幸存者躲在教堂里,这时从外面来了一只随本村派出打探消息的人带出去的狗,主人不见了,狗循着路线回来了。正值寒冬时节,它大概想到教堂里来取暖,吃点食物。由于不能判断这只狗是否被传染,于是就能否收留这奈狗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此之前,教堂里的人刚达成一个共识,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只能出去不能进来,尤其是无法判断来者是否接触过瘟疫的情况下。儿童装扮成到教堂里躲避瘟疫的人们,手持蜡烛为死去的人祈祷,一名成人扮演从外面回来的狗,在教堂外走来走去,还不停地狂吠。 教师告诉大家,教堂里人们的观点分为两派:一派反对让狗进来,理由是狗很可能传染到了瘟疫,这样教堂里的人们也会被传染而导致死亡,再说狗不是人,没有必要管它冷死还是病死;另一派是同意让狗进来,因为它看起来精神很好,应该没有被传染。后来,凡是喜欢狗的人都同意让狗进来,而反对狗进来的都是不喜欢狗或其他动物的人。 教师请儿童谈谈自己的观点,有的说狗和人一样有生命,和人一样也都不想冻死、病死;有的说狗或许可以帮助人做一些有用的事,应该让它进来;但也有的说狗会咬人,不应该和人在一起,可以帮助它找到自己的伙伴:有的说狗会吃掉人的一些食物,而当时吃的东西已经不多了。经过争论之后,大家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教堂附近,给狗修一个可以保暖的窝,让它呆在那里,把人们吃剩下的东西给它充饥。 还有一种体验式装扮更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也更实用。如儿童想进行一次国际旅行,他们设想到埃及、中国、印度、法国等国家旅行,大家商量着要准备一些什么,设想到这些国家会看到什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大家分小组准备,然后进行装扮表演。 儿童了解到国际旅行涉及的一般程序,如申请签证、购买船票或火车票、准备行李、准备钱等,完成这一系列准备工作后,他们就开始想象自己到某个国家旅行的情况,并将其表演出来。其实就是将他们从各个渠道了解到的关于某个国家的信息,通过装扮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到中国旅行时,他们想象大熊猫会到码头来迎接他们,到餐馆去吃真正的中国菜,还会表现出四川地震时地面抖动的可怕情境。 由此及彼的换境入戏 从上述几种开展儿童早期戏剧教育的类型来看,引入的戏剧元素都是儿童身边发生的或遇到的事,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将真实的情境换成发生在别处和他人身上,这就相对形成了一个有时空距离的安全情境,当事人(儿童)才会放心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愿安心地呈现出来。 观看、讨论和装扮非现实中的人(有时也包括自己)和事,从而引发对人类生活、人际关系、人与动物及世界、价值取向、处理具体问题的方式以及对待自己等方面的思考,在呈现多种可能性的同时体会他人与自己想法的异同,对比不同的观点、思路,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可见,挪威的戏剧教育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激发儿童的想象,或培养儿童的表演能力。 在创设的各种戏剧化的情境中,最独特的是提供了开放的情境,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参与的人想象和建构多种可能性,以他人的身份面对两难问题,面对不确定性,体验价值冲突与利益冲突。有一些人、事、物其实可能是象征性的,如瘟疫时代的那条狗,其实可以代表生物界或者人本身,而这些象征性的事与物,为儿童体验、思考和形成宏大叙事背景提供了有益的契机。这与表演训练,强调场景的生动性,表演得像不像、美不美、可爱与否是完全不同的取向。
基因视角的中国画研究
作者: 张云翼   何敏   来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因视角   中国画   研究  
描述: 在生物学上,遗传是生物的一种属性,基因是生命的密码,是基因决定了中国画、油画的"物种"特质。"生命的密码"互相制约、相互提携共同打造了东方艺术的"中国"品牌。"中国"基因的变异与消失正是中国画的"中国"性逐步消解、中国画面临被逐步异化危险的关键所在。诸多的忧思与呼吁正是我们系统研究中国画基因问题、加固中国画本体精神的必要性之所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