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冠”——灵动的中华元素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刊名】上海支部生活·党课专刊

【关键词】 影像资料 外墙 澳大利亚 特殊钢 自然景观

【摘要】晓采 吕辉 上海世博会大幕将启,向世人展示她的风采。届时,中国馆无疑是最受瞩目之所。可是,你见过她的样子,是否了解她的由来?熟悉她的红妆,是否了解她的内在? “东方之冠”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主题构思和文化理念? 为什么会是那一“冠”中国红? 2010年2月8日,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竣工, “东方之冠”已巍然屹立于黄浦江畔。但这个设计方案的由来,却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2007年4月,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数月时间,主办方收到300多份有效方案。在第一次方案评选之前,主办方曾邀请有关专家从中先选出20个“初赛”的方案。然而这20个方案中,并没有令人十分满意的设计作品。这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评委之一的程泰宁院士突然想起,海选中是否会漏掉好的方案。因此,他再次去翻看已被选过的方案,结果,他一眼就看中“东方之冠”。 当然,该方案的最后胜出,也是经过了一番激烈“较量”的。最终入围“决赛”的8个方案,均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有通过不规则的曲面体展示先进建筑技术的,也有通过“中国龙”、 “中国结”等符号寓意中国形象的……而“东方之冠”则在传统的木建筑结构基础上,演绎出了颇具新意的“架空”型的现代建筑风格。以这个建筑构思为蓝图,不仅能体现建筑的公共性,也最适宜描绘出国家馆的标志性理念。最终出炉的完整方案,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方案优化组合而成的。以斗拱为基础结构,结合清华大学的设计精华,中国馆的“定样”最终诞生。 “东方之冠”如伺展现中国元素? 总有一些建筑荟萃国家的历史,承启时代的脉动,而中国馆便是其中之一。 从建筑的总体布局看,中国馆区的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雕塑感极其突出,俨然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盖以视觉/中击力强劲的“中国红”,大有鼎盛中华之气魄;地区馆则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广场的形态映衬国家馆,具有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情怀。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共同组成表现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建筑元素方面,除国家馆的斗拱造型融入了中国传统木建筑文化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字,象征中华文字乃至历史文化的渊源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也镌刻各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中国馆在设计中,很注重与城市现代氛围的融合。中国馆有四个大平台:是馆前广场,二是9米高的国家馆架空平台,三是13米高的地方馆“屋顶花园”平台,四是60.8米高的国家馆楼顶平台。四者结合,共同提供以现代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给人以城市建筑的人文关怀。 在科技含量上,中国馆也是做足了文章。国家馆建筑结构上下斜角45度,悬挑出去达30多米,而这只能由现代技术才能达到。这样的直接好处是防晒节能,因为侧面斜角本身能遮蔽一定的阳光直射。同时,楼顶装有雨水自动收集系统,可将雨水回收利用。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其产生的电能与城市电网并网,充裕时还可向外输送。另外,还有冰储冷系统、真空垃圾收集、气体输送系统……, 不得不说的地区馆 说到中国馆,除了夺人眼球的“东方之冠”——国家馆,还有地区馆。如果说,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则是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让我们看看两个地区馆。例如北京馆,她的主题为“魅力首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将北京的古老建筑、现代艺术与科技创意融合起来。届时,北京馆将集中体现“从奥运走向世博”的参博主线,展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的精彩瞬间,为参观者呈现出一个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新北京城市风貌。 四川馆以“水润天府,生命之舟”的主题,通过多种手段,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城乡统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成果,展现城市建设的中华智慧、城乡统筹和城市重生。四川馆的造型以特有的山水为基础,采用双层空间结构设计,在视觉上以镂空剪影手法,体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主色调为绿色的外墙面上, 只可爱的大熊猫浮现于眼前,让人联想起四川的自然好风光。 世博的脚步越来近,中国馆的文化韵味也将越来越浓。传媒的描述是有限的,当你走进中国馆,亲临现场,或许将体会到别样的风情。正如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一个参观者心中也必将有一个自己的中国馆。 近三届世博会主办国展馆简介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德国馆 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 德国馆的设计,追求的美学目标是豪华与开放,人文目标是民主与进步, 德国馆第一展厅——“创意工场”展出了47尊德国名人雕像,有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科学家爱因斯坦、网球名将格拉夫、茜茜公主的扮演者罗密·施奈德、工业家博世,以及“二战”期间因反对纳粹而惨遭杀害的英雄人物代表等。 德国馆第二展厅——“未来之桥”是大型多媒体展示区,720度的环形全景式电影厅共架设了3层步行桥。展会期间共有540万观众进行了影视观摩。 德国馆第三展厅——“地方集草”是德国16个地方州的集中展厅,展品有第一辆获得专利的奔驰轿车,第一部印刷品《圣经》等。 2005年爱知世博会日本馆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眷智”。 日本国家馆场馆外型采用竹子为材料,手工编成竹笼状。周边绿化也以竹子密植,形成绿色的生物外墙。北部外墙使用以淀粉和废弃食物为原料的生物分解性塑料,在世博会结束后,只需经堆肥处理,1-4周时间便能发生微生物分解,墙体便重归土壤。地面铺设的红砖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与土壤同化。建筑材料的运用和设计以“3R”——节约、再利用、再循环理念,对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演绎。 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西班牙馆 2008年西班矛萨拉戈萨世博会的主题是“水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东道主国家馆的西班矛馆,高耸的“森林”和与水亲密结合的竹林是它的亮点。一方面,它是希望通过建立一种建筑机制,以通过能源逻辑(一条通往资讯中心能源消耗减少的路径)产生难以置信的能量,并且以此促进环保意识,以符合大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另一方面,除了大会强调的“水”之外, “光”也成为一大亮点——将太阳光照移植到了建筑当中成为该展馆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是这样实现的:在垂直度和深度理念下制造出空间的变化,也让建筑空间有了充分的暗示性与许多微妙之处。

【年份】2010

【期号】第4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