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睡衣”习俗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刊名】上海支部生活·党课专刊

【关键词】 影像资料 外墙 澳大利亚 特殊钢 自然景观

【摘要】邹积隆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这句俗语,在上海的当下却面临着些许挑战世博会召开在即,关于上海人中有穿睡衣上街的现象,在网络等媒体上受到诸多热议。 人的着装打扮是一种服饰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区域性和历史性,上海人对衣装还是很看重的,不光女性爱打扮、会打扮; “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条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鲁迅:《上海的少女》)正所谓“身上绸披披,家无夜饭米”。 说到上海人穿的“睡衣”,有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应该是个“舶来品”。要知道,在中国的广大地区,“膀爷”、 “裸睡”者还为数不少呢!它是由于上海开埠以来最早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源于对西式生活方式推崇和模仿的产物。这在当时,兴许还是作为一种时尚,是一件“时髦”的事情,带有明显的“十里洋场”的印记。 至于上海人的穿睡衣上街,细分析起来,缘由却是多种多样,有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 是弄堂环境。 “弄堂”,相当于北方的“胡同”,是上海等南方城市最小的居民社区。它与现今小规模的居民小区差不多。日上海的弄堂,除“上等人”居住的租界和中心城区的比较干净、幽静,其他社区大多不尽如人意:“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的在飞,孩子成队的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鲁迅: 《上海的儿童》)这样的环境,下了班在家进出,还值得再换上相对体面外出服或礼服吗? 二.是弄堂经济。《俗话图说> 书写道: “弄堂里人口密集,对于生产上必需的应用物品,其消费量亦足惊人、于是有般投机小贩,在弄堂呈叫卖日用品或食物,总名都叫做‘跑弄堂’.因为他们的主顾几乎全是弄堂住户”。这“叫卖”也会延伸到弄堂外的街上,或是从街上蔓延进来。我还要举这个例子: “张爱玲在美国,念起上海,亦是从上海叫卖开始的。比如家门前布店的甩卖声,楼下有人挑了担子,用上海腔调喊: ‘卖臭干!’”听到了叫卖声,想买什么小吃等东西,还会等换_,衣服弓出去吗?另外,有的弄堂里还会开办小企业,离自己一些工人的住家不远。工人就在下班后有什么事再跑到单位去也很近,有时,也不会再去换什么工作服。 三是住房状况。 “睡衣”出门,和上海中下层市民的“蜗居”状况也不无关系,由于大多居住空、司狭小、局促。一些家务如洗涮、晾晒以及游乐甚至烹饪、睡眠等,就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转移到或“扩张”到弄堂中去做了.比如: “时在夏季。到了晚上,弄堂早的居民,三五成群地坐在门口乘凉,那时就有一对对的老枪男女,拉着胡琴,唱着小调,来慰藉弄堂居民的疲劳精神……”在这些情形下,人们自然也不会换正装、外服。 四是生活习俗。除少数“摩登女郎”和“追求品位”、坐写字楼的女“白领”,近代,直至如今,上海的大多数成家中年以上女性每天的基本“作业”还是少不了买菜、洗衣、烧饭。抓紧时间的她们,也许正在一边自己烫头发、一边洗衣、烧饭。如洗衣、炒菜时发现缺了肥皂或油盐酱醋,要去附近的烟纸店去买,难道说她们还会卸下发卷、换好衣服再去不成? 由上可见,讲究经济实惠、自由方便的上海人穿“睡衣”出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上海人的“睡衣”,也实际上已经“异化”为一种居家休闲服,并非仅仅是睡觉的时候才穿的。特别是现在,有些上海人白天所穿的所谓“睡衣”在夜里睡觉时倒是脱下来的,真正睡觉所穿的却是贴身的内衣裤。 每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因为这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即使有不合理之处,一时也难以扭转。所谓“文明”、 “不文明”,不能只以一个标准、脱离时间和地点去看。社会文明的目标确实是以“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为标志的,但社会文明又是丰富多彩和五彩缤纷的,这是文化的差异。况且,对“文明”标准的认识也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的,也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的。如以往“乱晾晒”也是被视作“陋习”的,然而近年来的能源危机和环保潮流,使争取“户外晒衣权”运动在美国悄然兴起。因为如果省了机器烘干,则不仅省了钱,而且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环境也是贡献非凡。最先锋的人士已开始向户外发展,并要求当地立法支持居民的晾衣权。 故笔者并不认为穿“睡衣裤”上街是“有伤大雅”、有碍观瞻。我倒认为,虽不如“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田园风光那般恬静,那种男女穿着条纹或花格“睡衣裤”,或是摇着蒲扇下楼买一份《晚报》,或是顶着满头发卷在街边遛狗,却也熙攘得可爱,颇具亲和力,不失为一幅安宁祥和、其乐融融的市井生活画卷,已经成为了上海的一个独特景观。反之,如果说在社会生活中,大家任何时候都是人人衣冠楚楚、西装笔挺,那倒有些滑稽和不正常了! 至于在世博会期间,上海人民作为东道主,理应在世界面前展现出自己崭新的风貌,当然也包括文明礼仪,但文明礼仪在正式场合和市井生活中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应革除陋习,但关键在于应把一般的风俗习惯和陈规陋习区分开来。什么是陋习?是指“不文明、不合理”。 “睡衣文化”既非有伤风化,又非伤风败俗,更没有伤害他人。这是衡量一种风俗是否是陋习的一条根本原则。笔者认为,从市容环境方面来说,可能影响世博会举行和城市文明程度最大的陋习仍然是市政府前些年所提出的“七不”中的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包括“高空抛物”)和乱穿马路等。随地吐痰散播病菌、污染环境; “高空抛物”既破坏环境,又会造成人身伤害;乱穿马路扰乱公共秩序,又可能造成交通事故。 “睡衣上街”又怎能与这些“陋习”混为一谈、同日而语呢?我们应当把力量集中到以上真正陋习的整治。 我们还要想一想,世博会是“万国博览会”, “万国”,这该有多么大的包容性呵! “万国”,能够不承认差别、强求整齐划一吗?其实,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写在2010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之际”的《人民日报》社论也写道: “我们期样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探讨城市互动发展,探索更好的人居模式”。可见,好的人居模式和美好生活正是上海世博会的追求,它是与有其合理成份的城市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不相矛盾的,而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争取世界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具体到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上来,凡事都有个度:你起码不能穿着“睡衣”去参观世博会吧?即使在市区其它地方,你也不能穿得“衣冠不整”、邋里邋塌、脏兮兮地,趿拉着个拖鞋吧?同样,晾晒衣被也要晾在自家阳台或社区指定的晾晒场所,而不应晾晒在马路特别是主要交通干道两旁的栏杆或行道树上,等等。总之,不应为图自己方便而影响市容。如果那样,可真的是给上海人“丢脸”了! 重要的是,在这场讨论中,令人欣慰的是:人们看到了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可喜变化,即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市政府对此没有下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杨雄副市长虽然谈了自己的看法,但也说,上海市民习惯穿睡衣上街,有其历史的客观原因,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文明程度的发展,大家会逐步改变这种生活习惯。这就是以探讨和商量的口吻,引导市民参与讨论,让市民自己从中辨别是非和合适与否。

【年份】2010

【期号】第2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