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佛光与地光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科普童话·百科探秘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亲   政治家   培养   读书   清末   孩子  
描述: 佛光,又叫“峨嵋宝光”,它是一个巨大的七彩光环,光环中还有人的影子。观看佛光的人举手、挥手,人影也会举手、挥手,这就是“云成五彩奇光,人影在光中藏”的景象,神奇而瑰丽。佛光显现时,由外到里,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次序排列,其直径为2米左右。有时阳光强烈,云雾浓且弥漫较宽时,则会在小佛光外面形成一个同心大半圆佛光,直径达20~80 米。那么佛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真的有佛吗? 其实,佛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它的出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阳光、云雾、地形。只有当太阳、人体和云雾三者处在一条倾斜的直线上时,方能产生佛光效应。
中国泥塑与凤翔彩塑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科普童话·百科探秘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塑   彩绘   棉花纤维   泥坯   战国时代   中国   工艺品    
描述: 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雕塑工艺品。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过阴干,涂上底粉,再进行彩绘。 泥塑的产生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候,人们主要是做很多泥偶用来殉葬或膜拜。后来,一些民间艺人用泥土做成许多小玩具给孩子们玩耍,渐渐地,泥塑技艺也因这些小玩具而延续推广。到了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著名泥塑作品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祠的宫女等。进入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个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是指天津泥人艺术家张长林,他出身于捏塑世家,作品写实逼真,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没有一处不强调一个“像”字。后来他的儿子张兆荣、孙子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了贡献。 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被人们叫做“泥耍货”,主要是供儿童玩耍的,最典型的是“大阿福”,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形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哺育一种文化。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