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精神品格与画面品质
作者:
孙纲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芙蓉
角色
导演
英雄
广播电台
三国演义
观众
演员
制片人
电视屏幕
描述:
现今的中国油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艺术倾向,一是以“波普艺术”为代表的现当代油画,再有以“写实”风格为代表的具象油画,三是注重“意象表达”以书写性为代表的写意油画创作。 我的油画风景创作可归于后者,更注重作品的意象表达和绘画的精神品格与画面品质的追求,在创作上探求精神内省的处理方式,虽然是风景创作,但在语言上的处理方式上,注入较为深刻的精神内涵,使其在绘画的精神品格上得以升华。追求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品格,画面以外的精神传达。精神品格的追求建立在对事物内在的精神内核抽离,对物体抽象语言的处理。抽象因素之间构成一种带有精神品格的绘画特质,引领观者进入到为其精心营造的精神世界中,达到较高层面的审美滋养。在绘画维度上与自然景观保持一定的距离,处在亚空间状态,既有中国画理上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又有西方绘画中的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艺术处理手段。 回顾自己近二十年的油画风景创作,有三个明显的艺术创作的不同追求的阶段,一,地域文化作为艺术母体题 二,艺术历程是一个删繁就简,不断简化的过程,三,由“朝外看”而不断地“向内省”,自然景观回到内心感受。在艺术创作中从视觉风格的不断变化中艺术认识和艺术表达又是一个持续简化的过程,不断地在画面上做减法,通过删繁就简,不断简化去强调一种整体结构的表现力。
妙悟•自性•自由
作者:
徐韦华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芙蓉
角色
导演
英雄
广播电台
三国演义
观众
演员
制片人
电视屏幕
描述:
。 皮亚杰认为:“每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1 ]这种“过渡”需要时间和能量的积累,经由儿时家庭的艺术教育启蒙,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求学经历和台湾师范大学的任教心得,朱德群已然具备了实现这种“过渡”的条件。
因为写生,所以清新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芙蓉
角色
导演
英雄
广播电台
三国演义
观众
演员
制片人
电视屏幕
描述:
主持语: 陈思渊的画是清新的,这清新是从生活中来的;又因为他的水墨画不为传统笔墨及图式所囿,受益于设计环境的熏陶,画面构成及视角均有一种新意。是的,他年轻,喜欢现代生活,喜欢写生,撷生活之一角、印象之断片入画。 水墨画在陈思渊和他这一代年轻人身上很轻松,没有所谓姓中与姓西、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他如实地表现自己当下所见的一切,并画出自己的感受,其实这样就是好画了。 时间:2011年2月 地点:中央美院姚鸣京山水工作室 受访人:陈思渊 采访人:韦羲 新年将近,马友友演奏的维瓦尔第大提琴音乐在画室里流淌,时而刚健激昂,时而舒缓低徊,在冬天的下午,大提琴的声音总是温暖的,我们谈话也是很随意的。 SHMJ:你喜欢吴冠中? 陈思渊:他的画给后人很多启示,尤其他在法国时候的那一批写生,包括后来文革时候他在农村的油画写生。 SHMJ:去年吴冠中去世,我们做了一个专题,看了他的一批油画写生,很喜欢他文革时期和八十年代初的那一批写生作品。 陈思渊:那时候他特别用心,又年富力强。 SHMJ:他也被压抑。 陈思渊:对,所有的能量都释放在绘画上了。
关于我的研究方向和胡冰同学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芙蓉
角色
导演
英雄
广播电台
三国演义
观众
演员
制片人
电视屏幕
描述:
我的研究方向 中央美院第一工作室的教学宗旨是:全面研究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的绘画。如果说它是古典的,那么这个定义,相对塞尚之后的现代主义来讲是对的。如果说它是传统的,其实也是相对于现代主义重视重新审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油画艺术上的人类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图从中汲取养分,来发展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艺术。 早期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盛期——卡拉瓦乔之后的以鲁本斯、伦勃朗为代表的巴洛克时期(我们暂这么说)——十八十九世纪,戈雅、柯罗、安格尔、德拉克罗瓦和库尔贝。有一些线索是不被人们所注意的,一是他的画面语言所谓太正常,不奇、不异;另一是由于从五六十年代被奉为最优秀的范本-现实主义、人民性,觉得是过去的,太老旧。
赤裸的宣言
作者:
片玉君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芙蓉
角色
导演
英雄
广播电台
三国演义
观众
演员
制片人
电视屏幕
描述:
争议人物 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是个响亮的名字。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风格画派的代表——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也是艺术品商业价值的代表——他创作于1953年的《女人III》在2006年11月以1.375亿美元被亿万富翁斯蒂文•科恩 (Steven A. Cohen)收购,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贵的油画,仅次于2004年以1.4亿美元成交的杰克逊•波洛克的《第五号,1948》。 德•库宁,也是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有人说他是个歧视女性的厌女狂,在他的第三个女人系列中,极尽丑化女性,把她们描绘成面目狰狞、色彩灰暗、呲牙咧嘴、令人生恶的生物;也有人说他生性风流,酗酒吸毒,生活中充满癫狂的糜烂。但是,德•库宁的传记作家马克•斯蒂芬斯(Mark Stevens)说,实际上,与德•库宁保持了长期友谊的几位女性,都智慧而阳光,并且都深切怀念和德•库宁共渡的时光。在他晚年深陷极度抑郁和酒精的日子里,是他已经离婚的妻子,依琳娜(Elaine Fried de Kooning)帮助他摆脱精神上的困扰,重拾生活信心。
风景的秩序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芙蓉
角色
导演
英雄
广播电台
三国演义
观众
演员
制片人
电视屏幕
描述:
在里面进行创作。冬日的阳光照耀下,院内树木林立,十分安静,让我想起了孙纲的风景作品。 时间:2011年1 月11日 地点:孙纲工作室 受访人:孙 纲 采访人:韦 羲 SHMJ:刚才在路上,南边有一个烟囱
任惠中作品集评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芙蓉
角色
导演
英雄
广播电台
三国演义
观众
演员
制片人
电视屏幕
描述:
任惠中画过油画、水粉,在手法上比较开放,不拘泥于固定程式。挥笔自由,方掖多变,喜用卧锋横斫,皴法与质感表现相统一,善于从速写短线提炼笔法,以表现结构和感受。其中短线运用颇富特色:充满动势,有波折变化和飞白效果,富于弹性,排列穿插具有节律感,看上去仍是笔墨性格。它们有力而活泼,表现形与结构,也传达感觉和情绪。自黄胄在50年代创造速写式线法以来,许多画家也把自己的硬笔速写转化为毛笔笔线,但成功者并不多。任惠中很会画速写,熟练生动,组织在一起很有味。他的毛笔运线大抵由钢笔线转来,是一种相当成功的尝试。不足的是,有时缺乏控制和整体的谐调。某种笔法的魅力,除了它自身的质量外,最重要的是成为整体的有机部分。因此,强化作品的整体把握和结构感,使画面的每个部分都像生命体的部件那么和谐统一,总是画家成功的一大关键。 ──郎绍君 惠中的画,洋溢着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和爱心,他的画笔、线条是饱含着感情的,我太喜欢他的这种特有线条了!艺术最根本的一点是深情,对你所描绘的对象如果不是满怀深情,如果你的画笔只有颜色和墨汁,而没有感情,那你的那支画笔终究是干的,哪怕你把它包在颜色和墨水里也是干的!惠中的画笔之可贵是由于饱含着对藏族同胞的爱和深情。
观心见性 彩墨情怀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芙蓉
角色
导演
英雄
广播电台
三国演义
观众
演员
制片人
电视屏幕
描述:
主持语: 徐惠泉是一位既能工又能写的人物画家,他的工笔人物保有着水墨意味的同时,注意对色彩品质规律及人物表现性的挖掘。他画中的江南女子,清纯、温情、静雅,甚至夹杂着些许感伤和飘逸的意趣。用画家的话说,他笔下的对象都是他内心的表达。且不管所画对象多么不同,徐惠泉都以文化的隐喻手法,赋予她们一个高洁的品质。他觉得这是“真美”。因为在他的审美理想中,情操上的取向最重要。也正因此,徐惠泉的作品才会和其他画家有所不同。 杭州阴雨,苏州放晴。一个小时的高速行驶,领略了两地天气的变化和高铁带来的便捷。八年前“非典”之后,也是这个季节,游览苏州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这次来苏州,是为江苏省美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联秘书长徐惠泉在江苏省国画院举办的一个学术展,相约做的一个专访。 走出车站,不远处就见到徐惠泉在向我们招手。热情好客的他一边帮我们提行李,一边告诉我们宾馆所在的位置。朋友相见没有太多客套,上了他的车。我们的访谈也随之开始了…… SHMJ:我们还是去年在南京开美协理事会见的面吧? 徐惠泉:嗯,这一说就一年了,时间过的挺快的。 SHMJ:文联的工作是为艺术家服务的,你是秘书长,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你去组织、协调,很难闲的住吧? 徐惠泉:对,我的工作确是很忙碌。
与灵魂对话的空间
作者:
片玉君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芙蓉
角色
导演
英雄
广播电台
三国演义
观众
演员
制片人
电视屏幕
描述: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顆孤独的灵魂? 表面看起来,不是。因为有些人过着那么活色生香、热闹非凡的生活,怎么会孤独?但是,实际上,每一个灵魂都孤独,只不过有些人耐不住孤独或者根本就不敢面对这样的孤独,试图用色彩斑斓、声色犬马来掩盖它、填充它,借以忘掉它的存在。 面对人类本质的每个人都有的孤独,一个人需要安静的空间,去除所有繁杂琐碎附庸风雅的细节,在单纯的时空里,和自己的灵魂对话。这就是理查德?塞拉的所有作品给观者创造的,一个简单、原始、安静、独立、可以自己自由思考的空间。 2011年4月13日到8月28日,依旧游人如织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首次全面展示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以极少主义雕塑着称的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绘画作品。据说,这是大都会博物馆第一次举办这样先锋的极少主义绘画作品展,这也是理查德?塞拉的第一次绘画作品回顾展,所以,就这个展览本身,不管是对大都会来说,还是对理查德?塞拉来说,都是个极其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 展览首次全面展示了理查德?塞拉自1970年代以来,四十年间的绘画作品中的代表作。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理查德?塞拉的绘画作品,不只是他独立的艺术创作,也是和他的雕塑作品紧密相连的艺术探索。
心之所至,境由心生
作者:
片玉君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芙蓉
角色
导演
英雄
广播电台
三国演义
观众
演员
制片人
电视屏幕
描述:
安东尼•卡罗,是过去六十年以来,英国最著名的雕塑家。这个赫赫有名的名字,在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卡罗出生于1924年,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了工程学学位,1946年开始学习雕塑,1947年至1952年间转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并担任了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助手,1953年后,在伦敦的圣马丁艺术学校任教。虽然卡罗的艺术生涯开始很早,但是他算是个大器晚成的艺术家。他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个人风格的创作,开始于1959年,他35岁的时候。 五十年代末,抽象艺术的新分支——极少艺术(Minimal Art)开始形成和发展。极少艺术在雕塑上的反映被称为初级结构,表现形式是把造型简化到最单纯的几何形体,并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的强有力的结构,使之成为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的艺术品。 1959年,卡罗在访问美国期间结识了美国著名雕塑家、极少艺术的代表人物戴维•史密斯(David Smith)并深受其影响。这次美国之行让他领悟到:抛弃传统,并不会损失什么;艺术,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是否表达了你心之所想;艺术是不需要规矩和方圆的;艺术不是别人怎样评断你;艺术,是自由的、随心所欲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