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郝友 生命的麦浪
作者: 拖把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生命的麦浪》是郝友的“生命”系列雕塑作品之一,灵感来自伊朗电影《天堂的颜色》,这一作品在2010年12月于卢浮宫展出时获得法国美术沙龙奖。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郝友的创作开始受到艺术界和收藏界的关注,成为一位抽象雕塑领域的新秀。事实上,郝友给我的第一印象:温文尔雅的女性艺术家。江南文艺世家的出身让她对音乐、电影、戏剧、文学等各种文艺形式有着强烈的兴趣,并延续至今。在采访过程中,郝友多次谈到电影对她的影响。这位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美术系的艺术家,在留学意大利和法国期间,对西方哲学、绘画、雕塑、电影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一直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年轻艺术家。 在郝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艺术的一些痕迹,比如使用线条、曲线来塑造雕塑形式,但是这也只是些蛛丝马迹,她的作品更多的是对生命、生长、生息的感受和表述,而非对具有女性象征的形象进行描绘。换句话说,这是一位表达心性、真挚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多以不锈钢塑造。例如,作品《生命的麦浪》是从如上所说的伊朗电影《天堂的颜色》中的一个情景受到启发——一个盲童在回家途中抚摸风吹麦浪,贫困、不健全的孩子依然心里充满希望,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美好。
当代艺术的承诺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Cartier Art Foundation位于巴黎Raspail大道261号的艺术空间,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担任总设计师,并在1984年竣工。这座通透橱窗式玻璃的巨大金属建筑,迷幻如天外来客的遗迹。 从绘画、设计、影像、雕塑、装置,Cartier Art Foundation的艺术空间内共陈列了1000余件藏品,分别出自4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艺术家之手。
关于艺术的对话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Hermes男装艺术总监维罗尼卡•娜莎尼安和当代艺术家厄文•乌姆讨论着关于人格、价值和功能的问题,于是一系列设想中的众生雕塑形象随之诞生:无政府主义者、心理分析师、行猎者、法官、旅行家、数学家、纯化论者。 厄文•乌姆 (Erwin Wurm) 1954年生于奥地利,现生活工作于维也纳与纽约。乌姆举止怪异,对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极为敏感,并戏剧般地对这些瞬间进行重新演绎。
诺特.想画有帕金森综合症的自己
作者: 杀殿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标题可能更接近于诗歌,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东西,是要使观众更关注我观看的方式,而不是肖像本身。” 在《自画像之农夫》中,诺特有一个锅盖头;在《自画像之发烧》中,诺特看起来可怜兮兮;在《自画像之中国歌手》中,诺特让人看到了做秀的劲头和茫然的眼神;在《自画像之朝鲜》中,诺特显得一本正经…… 瑞典艺术家诺特·维塔尔(Not Vital)对自己的解读有一种不经意的小幽默。他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于5月28日开幕,展出作品除两件雕塑外,其余皆为架上绘画作品,尺寸相差不离,画的都是半身人像,所画的都是他生活中熟识的人,画得都模模糊糊,颜色也只有黑白两色。 一向以雕塑为人所熟悉的诺特这次竟办了个画展!媒体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疑问。对此,诺特回答说:“我来中国有一个感受,听到人们对于时间有一种很强的意识,这一代艺术家怎么样、那一代艺术家怎么样,这代艺术家做这些东西、那些艺术家做那些东西,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的。我之前没有画画,是从一年半前开始画画的,这个过程是反过来的……我之前做过很多展览,这次是我第一次做画展,我想尝试新的东西,想玩点叛逆,对我来说,这次就像重生。在一般人看来这个艺术家以前是做雕塑的,从逻辑上下一步怎么说也不能是绘画,那我说,我就试试绘画好了
王小慧的“艺术之吻”
作者: Louise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近日,法国银器品牌Christofle昆庭与艺术家王小慧合作了大型雕塑“艺术之吻”,该作品于2011年5月23日在上海大剧院正式揭幕,并将作为大剧院大厅的永久陈列品。 自19世纪中叶创立以来,Christofle昆庭凭借其经典材质—银,一直被视为豪华与优雅生活方式的象征。Christofle昆庭从未停止过创新, 总能在每个时代引领新的生活艺术。1851年拿破仑三世向Christofle昆庭订购了皇室全套餐具。此后欧洲各国皇室贵族到现在的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都成为Christofle昆庭的长期客户
艺术时尚榜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绝对伏特加 2010年,瑞典品牌Absolut Vodka绝对伏特加携手国内知名艺术家高璃首次推出专为中国定制的绝对伏特加中国限量版[72变·Absolut 72 Bian],并邀请中国时尚摄影领军人物陈曼为其创作了一系列前卫的平面作品。此外,绝对伏特加是8月在天安时间举办的青年艺术市集活动的酒水赞助商,该市集创办于2008年,至今已举办两届。 瑞信 一向热心于赞助文化事业的瑞信,在2010年赞助今日美术馆设立了中国首个由非营利性美术馆设立的艺术奖项——瑞信·今日艺术奖。该奖是面向全球华人艺术家开放的一个奖项,它的设立旨在推动公众对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讨论,每年将评选出一位持续创作、敢于挑战艺术的传统定义。对视觉艺术和当代文化有创造性启发与拓展的艺术家。在设立奖项的同时,瑞信宣布自2010年起与今日美术馆开始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无疑是一项值得鼓舞的支持。 马爹利 2010年,Martell对中国当代艺术圈的支持和推动主要体现为以下事件:4月,作为主要赞助商,赞助了“世界的艺术·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雕塑长廊国际雕塑展”,邀请到国际知名策展人阿米·巴拉克担任策展人,并邀请国内外20位一线雕塑艺术家参与展览;6月,在上海举办了“2010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颁奖活动并进行了四位获奖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之后该展又移师北京和广州进行展览;7月,“马爹利艺术基金”与今日美术馆携手推出的“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宣布正式启动,该计划对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及优秀年青艺术人才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王浩的“目”. 西门子空间
作者: Louise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6月11日 , 西门子空间举办了艺术家王浩的展览。在王浩并不长的创作实践中,他的作品呈现为3个系列。最初是“骨惑”灯具系列,这个尝试阶段作品的主要特征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灯具与鸟类的腿足装配在了一起,构成了一种超现实的物之奇遇,因而也带来了感官上的惊异效果。在其后的“之初”系列中,他主要选择骨质与木质的材料,以它们的自然造型为基础,再进行雕塑与装配。在这个过渡阶段的作品中,语言比较多元,作品内在的结构关系也比较松动、自由,直到比较成熟的“目”系列作品的出现
巴伐利亚的艺术传奇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复兴的桂冠 德国顶级皮具品牌MCM(全名Mode Creation Munich)1976年诞生于艺术名城——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追溯至19世纪“新古典主义”浪潮,巴伐利亚的艺术沉淀赋予MCM深邃的历史厚重和神秘的传奇色彩。 早在14世纪,巴伐利亚拒绝宗教改革,而坚守罗马天主教直到今天,正是在这样的一片土地孕育了MCM独特的历史气质。MCM徽章上的狮子是对慕尼黑奠基人亨利“狮子”公爵的致敬;而饰有缎带月桂叶子的桂冠图案,表达着对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对艺术事业豪情壮志的崇敬,同时也象征着胜利、成就与荣誉;MCM还是罗马数字1900的意思,时刻提醒着人们尊重传统,才能知晓未来;MCM钻石图标的创作灵感则来自扑克牌中的 “方块K”,他代表着横扫欧洲的凯撒大帝,MCM以一种铭记历史的方式纪念着无数次被铁蹄践踏下仍坚守传统的巴伐利亚王国。 路德维希一世说过:“艺术不可视为奢侈,艺术在万物中表现,它要进入生活,只有这样它才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我为我伟大的艺术家感到欣慰和骄傲。当政治家的建树早已烟飞灰灭之时,出类拔萃的艺术家的作品还在与日同光。”1816年,路德维希一世委托建筑师克伦策(Leo von Klenze, 1784-1864)为他收藏的古代艺术品设计古希腊罗马雕塑馆(Glyptothek),这是世界上第一座专门为陈列古代雕塑所建造的博物馆。
在生活中触摸艺术
作者: 卓凡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呢喃》将两个东西合二为一,一个是高端的艺术创作,一个是普通的陈设灯具。 艺术创作部分是一个虚拟影像,揭示对艺术、宗教,乃至人生问题的一种思考。灯,具有最简明的功能,照明、陈设和装饰,是一件家居实用品。比较有意思的是,把一件雕塑放在产生全息影像盒子里,让雕塑产生虚像,看得见的地方摸不着,摸得到的地方看不见,它暗示人生对现实与虚幻的思考。 如同电影《黑客帝国》中一个问题:what is real?(什么才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在巴黎街头奢侈品店看到用中文写的“欢迎使用人民币”,这句话暗合了一个市场调研报告:明年,中国可能会成为全球奢侈品最大消费国。但是,全球奢侈品排名前100位的品牌,没有一个是中国自己的奢侈品——这如同扇了自己一个耳光。 整个的奢侈品消费,其实是在欧洲的工业文明基础上,从曼彻斯特到巴黎,从劳斯莱斯到保时捷,从路易威登到香奈尔,它们都是建立在工业文明之后崛起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之上。我们消费国际知名奢侈品,其实是在“仿造”一种属于别人的奢华,别人的生活方式,无疑会体验到一种现代东西文化的对撞。 我们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奢华。
李华弌.师法宋人 聊表我心
作者: 赵力   金思梦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他1948年生于上海,6岁习花鸟,师从沪上山水画大家王一亭之子王季眉,16岁向留洋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的画家、雕塑家张充仁学习西画,也因为熟谙苏联现实主义风格,在文革时期得以用“工人艺术家”身份生存,直至文革结束,时年28岁。之后,他游历名山大川,尤其沉溺于黄山和敦煌的奇景,并以此开创了作品的最初面貌。但真正令他名气斐然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后来在美国潜心创作的宋式山水画。近年来,他的水墨又从单一的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的屏风画,让观众可以沉浸于他所营造的山水意境中。 旅居美国近30年的中国画家李华弌刚把他在北京的新工作室修葺一新,从办公室格局的复式酒店式公寓改建为楼下工作和会客、楼上居住的多功能空间。他并不需要太大的地方,能把纸铺到地上泼墨就行。尽管还有一些订做的画桌和笔架之类的用品没有到位,他已经急不可奈地开始工作了。 除了四面墙上的画作,客厅里最显眼位置矗立着一对与人等身的镜面不锈钢音响。李华弌喜欢边听古典音乐边作画。他的画材很简单,也很考究,专门从上海一家造纸厂定制特殊纸张。造纸的原料有二十多年历史,经过草本胶处理后,还要静待其着墨能力和强度精确吻合他的需要。墨是上好的日本墨
< 1 2 3 ... 42 43 44 ... 81 82 8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