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财经 】搜索到相关结果 829 条
奔三的透纳奖
作者:
秦宝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欲
门阵
描述:
曾经如定时炸弹般有恃无恐的透纳奖也转眼走到了第28个年头。在这奔三的关键时刻,是时候革新求变了。可今年的透纳奖和前几年的毛病一样,依旧不温不火,老气横秋。 透纳奖的规矩是在每年春天选出4位在评选之前12个月中做出精彩展览的艺术家作为候选人,公开展览则是在10月,到年终12月最终评选出一位冠军并颁发25,000英镑的奖金,不得不说,这是个很诱人的数字。 2011年度的获奖者有些所有人出乎意料,马丁·博伊斯(Martin Boyce)是个搞“氛围雕塑”的44岁苏格兰人,批评家说他 “深深沉醉于现代主义的余韵中”,这次获奖的雕塑群便是由20世纪30年代两位巴黎设计师所做“混凝土树”为主题动机的—他把展厅中的3个白色立柱作为树干,天花板上吊饰着重复排列的同一形状白色金属片作为枝叶,虽只是单调的重复排布,其投影却充满节奏感,加上地面散落着的人工剪裁褐色纹纸制成的树叶,观者都不由自主呼吸到公园里秋天的气息。巧的是,2010年透纳奖以“声音雕塑”出位的女得主苏珊·菲利普兹(Susan Philipsz)跟他是老乡。但透纳奖这两年被这俩过分抒情的格拉斯哥人迷了心窍真是令人有点儿费解。
学术VS资本 谁向谁妥协?
作者:
贺老三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亿万富翁
策展人
妥协
学术
艺术家
当代艺术
展览
资本
作品
美术馆
描述:
1988年,一群年轻的英国艺术家在伦敦东部的一个仓库里面展示了他们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等各种不同形式。这些艺术家大部分毕业于20世纪80-90年代伦敦的葛德史密斯学院,包括达明·赫斯特 (Damien Hirst)、翠西·艾敏(Tracey Emin)、吉莉安·韦英(Gillian Wearing)等人。1992年,当时的广告业亿万富翁和画廊拥有者查尔斯·萨其 (Charles Saatchi)在自己的画廊为他们举办了名为“年轻的英国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s)的展览,YBA(展览名称缩写)因此而得名,此后它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同时成为前卫艺术和时尚的代名词。
卡塞尔,非文献展艺术勿入?
作者:
Walter Yu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亿万富翁
策展人
妥协
学术
艺术家
当代艺术
展览
资本
作品
美术馆
描述:
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主办方试图阻止两个未被邀请的德国艺术家葛列格·施奈德(Gregor Schneider)和史蒂芬·巴尔肯霍尔(Stephan Balkenhol)在文献展期间于卡塞尔举办展览,并由此引发了争议。 艺术家葛列格·施奈德以打造房间作为其主要创作方式。从1990年代开始,他就在画廊与博物馆中展出自己的“房间作品”。他把“房间”设想为可以隐匿和改变公共空间的能让人穿行其中的三维雕塑,而这些“房间”都是按照他寻找到的某些民居或居民楼模样打造的。
莫瑞吉奥.卡特兰失败的逃离者
作者:
杨毅珺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界
意大利
艺术作品
艺术家
展览
艺术创作
聚光灯
美术馆
卡特兰
失败
描述:
我曾经在停尸房工作,和尸体近距离接触,他们看上去是如此的安静和遥远⋯⋯我于是想像雕塑也是一具死尸。我惊异于人们看到我的作品都会发笑。或许面对死亡,发笑才是一种本能。 ——莫瑞吉奥·卡特兰 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视觉丰富而极度嘲讽的艺术语言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了他对世界和现实的犀利观察和批判,他的雕塑作品经常让人感到不安和震惊,甚至无法注视。卡特兰用几乎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回归现实,使观者自观探寻黑暗。20世纪初,杜尚就开始对“美”的定义不断挑战,“美”不再等于“完美”,“美”在于真实和深刻。在卡特兰作品的光亮表面底下,涌动的是悲伤、厌恶、恐惧、残缺和失败。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在去年11月份为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举办的个人回顾展“全部”再一次把这个艺术界的弄潮儿推到了聚光灯下。卡特兰在展览前昔公开宣布这次个人回顾展将是他艺术创作的终点,展览过后他不再以艺术家的身份出现,这也是展览被称为“全部”的原因之一。
ALIVE城市之旅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界
意大利
艺术作品
艺术家
展览
艺术创作
聚光灯
美术馆
卡特兰
失败
描述:
如今,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仅有速度感的汽车,艺术与机械化的结合越来越重要。所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一台机器,而是演变成运动的艺术,雕塑感的出现赋予了汽车360度的美丽感官体验。 5月21日,捷豹ALIVE城市之旅在香港启动,一场关于生命力与城市的对话就此展开。此次ALIVE之旅登陆香港,首先探寻的是艺术之美。香港是亚洲最富有现代文化艺术气息的大都会。而艺术家们的创作也集合了多元文化的优势,他们以个人视野和触角探视了香港的特质,审视了城市空间、流行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和中西元素的融合,而最终赋予艺术作品灵动与活力。
从惨淡飙升至疯狂纵览2011年纽约秋拍
作者:
little David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纽约
艺术家
印象派
现代艺术
拍卖公司
美元
成交价
作品
估价
描述:
%,经济不景气的阴影再次席卷华尔街,美国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纽约秋拍上演了从惨淡到飙升的惊人之旅。 佳士得开局,遭遇滑铁卢 2011年的纽约秋拍于11月1 日由佳士得“印象派
任思鸿 变卦
作者:
武汉钻石艺术博物馆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纽约
艺术家
印象派
现代艺术
拍卖公司
美元
成交价
作品
估价
描述:
在任思鸿身上总是弥漫着一股无厘头的劲儿,他外表玩世,但其内心处事及思考却透露着一丝丝不易察觉的精细与认真;他有时说话很糙,但细细想想,却又是这么个理。他属于那种“宁向直中取,决不向曲中求”的人,直来直去、不绕弯、不隐瞒是思鸿的品性,这种品性贯穿到他的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浸透在他的艺术中。 任思鸿是一位非常活跃的当代艺术家,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曾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90年代初期在圆明园开始了自己职业艺术家的生活。 任思鸿的艺术作品有着社会主义经验的文化记忆,这是任思鸿这代人共有的集体经验,他的代表作《广播体操》(雕塑)是他的历史记忆与现实经验的杂糅与融合,传达出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振荡与冲击,及商业社会的侵袭所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与变化。 任思鸿的艺术表达充斥着戏谑、荒诞、轻松与幽默。他的作品弥漫着强烈的幸福感与阳光感,这也是任思鸿现实生活的真实镜像。他适时地回应了再传统、再中国化的叙事路径。 他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回归传统,而是寻求传统的中国的文化元素在当代激变的社会潮流中的变化,其当代的情理与韵致,更给人留下无尽的思考。
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 世界性的联合:专访艺术总监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
作者:
金思梦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纽约
艺术家
印象派
现代艺术
拍卖公司
美元
成交价
作品
估价
描述:
的是来自美国的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在此之前,她曾以策展人的身份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旗下的PS1 工作,时任都灵Castello di
隋建国个展(等)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纽约
艺术家
印象派
现代艺术
拍卖公司
美元
成交价
作品
估价
描述:
隋建国个展 佩斯北京 2012.3.03 – 2012.4.14 隋建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被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家”。此次展览是隋建国加入佩斯北京之后的首个个展,汇集了艺术家从1987年至今各个阶段的近30件代表作品。自1987年以来,艺术家开始关注材料与媒介本身所富有的观念与象征寓意。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地罣》则是通过媒介之间的相互介入来呈现一种力量与对抗的复杂关系。自1997年开始,隋建国转向了对具有政治象征寓意的符号视觉形象的探索。2007年后,隋建国的创作进入到一个更为形式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通过形式的方式使得材料与媒介自身属性所具有的观念与力量得到一种释放,这是一种原始动力。 张英楠个展:无情的抒情 2012.3.17—2012.4.22 在张英楠的绘画世界中,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失落感,这种感觉会让人不尽的联想到孤僻二字。不论是空旷的博物馆,还是灰色的门窗,抑或是高低错落的建筑物,还 是四周布满落地窗的空间,都流露出一股孤独和伤感。张英楠相信“为了死而生”的生死观,他把这句话的深刻哲理引入到了他的艺术价值观中。
东京宫 不设限:创始人杰罗姆·桑斯 对话 现任馆长让·德·卢瓦奇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纽约
艺术家
印象派
现代艺术
拍卖公司
美元
成交价
作品
估价
描述:
经过近半年、花费2,000万欧元的整修,展览面积从8,000平方米飙升为22,000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小)的东京宫,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艺术中心。在今年4月12日向公众重新开放之时,约50名艺术家向公众展示一场长达30小时的融合实验影像、现场表演、音乐会和装置的艺术项目。 晚上6点刚过,几声雾角从东京宫屋顶上响起,象征性地宣告着它的重新起航。艺术家弗阿德·布舒查(Fouad Bouchoucha)在声音现场表演《游戏旋律》(Air de jeu)的录音剪辑中,用上了他的助手们在巴黎各历史性地点采集到的退役舰号角声。在东京宫入口处Wilson大厅里,比利时艺术家皮特·布根豪特(Peter Buggenhout)悬挂着的巨型雕塑《瞎子引领瞎子(若是瞎子给瞎子指路,两人都要掉进坑里《马太福音》15:14)》(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 [If one blind man guides another, they will both fall into the ditch [Matthew 15: 14]) 看上去仿佛已成为东京宫的一部分,颓然于艺术品及其外盒的边界之间。
<
1
2
3
...
40
41
42
...
81
82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