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真实的艺术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smart 的出现让人联想起一百年前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的《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他讴歌了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使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完全改变。在拥挤的街道上,具有未来主义色彩的smart,令人们仿佛从现实中看到一种超现实,同时也从一种超现实中看到了未来。 2011年smart最新电视广告片深入人心:NBA巨星科比驾驶smart在洛杉矶街头上演警匪片般的惊天追逐,为华裔女收藏家夺回刚从画廊购买的方力钧油画。7尺男儿悠然自若操控灵巧的smart,并且人车完美结合,顿时大与小的极致对比让人不禁感受到smart精悍的身躯中所蕴涵并迸发的巨大能量。 smart与科比的跨界合作在“城市大不同”的理念下激情碰撞,将艺术与人们的距离拉得更近,是去年“都市艺术之旅”所诠释的品牌内涵中艺术气质的巧妙延伸。
凝视中的庞茂琨
作者: 撒加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2011年7月16日,庞茂琨个展“不动声色的凝视:庞茂琨与中国当代油画”在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举行开幕式,该展览由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和99艺术网联合主办。艺术家庞茂琨、策展人杨小彦、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广州大剧院院长暨艺术总监徐民奇等人出席了新发布会。当天共有北京、广州当地数十家媒体到场参加新闻发布会,会后举行了隆重的剪裁仪式。 策展人杨小彦以“不动声色的凝视”为展览主题,从观看的角度探寻艺术家庞茂琨的创作观念。这是庞茂琨继2010年9月“今日之神话”上海美术馆个展和11月“异场”成都个展之后的又一大型个展。“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是由广东美术馆与广州大剧院共同建立的当代艺术展览空间,以跨界合作的方式开展有关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活动,这一策展思路与由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所设计的广州大剧院的风格非常吻合,艺术家本人也表示自己在这样极其有现代设计感的空间做展览也是一次很新鲜和有意义的尝试。 目前任川美油画系主任的庞茂琨,其学习、生活、工作是典型的川美体系——在川美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由于身处学院环境,实际上庞茂琨在创作上一直在围绕人物肖像、人物形象作塑造,是在传统语言上的微察和演变,而他一直想尝试情节、叙事,以此来切入当代的问题,比如从他喜欢的时尚消费文化这一点来进入,以此描写在压力超载的当代社会下人的一种异化现象,作品因此带有象征性和隐喻性。
赛克勒 全景式的艺术人生
作者: 杜卡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珍品专拍”今春整场包括中国的古玉、青铜器、陶瓷、兵器和书画,199件拍品成交了198件,总成交额高达1,087.28万美元。秋拍再接再厉,115件卖出111件,总成交额近328.6万美元,为原低估价的3
印象派的精神领袖
作者: 张广军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沙龙展上的裸女风波 19世纪的法国巴黎,艺术展览层出不穷,而沙龙展览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最重要的官方展览,展览开幕犹如巴黎的一个盛大节日,受到万人瞩目。沙龙展由40位官方委任的法兰西学院院士组成评委会,从数千件送选作品中评选出符合学院标准的作品参加展览,并对其优秀者授以奖章。人们想尽办法打听评选消息,因为获奖的画家不但可以一夜成名,而且会成为画商追逐的对象。1863年的沙龙展因为评委会的苛刻要求,落选作品远远超出往届,多达4000多件,一些曾经入选过沙龙的学院派画家也被拒之门外。由于落选作品太多,评选结果成为巴黎街头巷尾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引起了公愤。这些不满的议论纷纷传到了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耳中,拿破仑三世在亲信的陪同下来到法兰西学院,他认为落选作品与入选作品没有任何区别,在社会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完全不必要。于是他下命令给负责此次展览的领导者,在展览馆再设立一些展厅展出落选作品,让公众来评判。 落选沙龙展开幕当天就吸引了大批观众,“到落选沙龙去”成为法国民众满足好奇心的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马奈的油画《草地上的午餐》在这次落选沙龙展上被挂到了显著位置,并引起了世所罕见的轰动。
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作者: Louise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2011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于6月3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颁奖典礼及获奖艺术家作品巡展开幕仪式。今年的获奖艺术家分别是“秉承观念主义的雕塑家 ”隋建国、“捕捉历史变迁的摄影家”海波、 “重绘历史记忆的油画家”李松松和“艺术,时尚与肖像摄影师”伊内兹·冯·兰姆斯韦德和维努德·玛达丁。 3日下午,获奖艺术家在今日美术馆的3号馆轮番接受媒体采访,而遗憾的是荷兰籍摄影师组合伊内兹·冯·兰姆斯韦德和维努德·玛达丁未能到北京接受采访并出席颁奖仪式。3号馆一楼展出的是隋建国和海波的作品,二楼为李松松和荷兰籍摄影师组合的作品,而李松松一件大型绘画作品由于二楼层高有限,不得不挪到一楼隋建国作品展厅内。不知是否为了弥补艺术家无法到场的缺憾,此次荷兰籍艺术家组合的作品数量可观,占据二楼大片展厅,算是为喜欢他们的观众带来意外惊喜。 此次获奖的四位艺术家中,海波和李松松同属一家代理画廊——佩斯北京。“马爹利非凡人物奖”对海波的获奖评语为“他善用真挚纯朴的风格,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融为一体,为倡导领悟非凡的马爹利所推崇,从而成为2011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对李松松的评语为“李松松在大笔触、写意性的油画语言中,追寻到历史的新寓意和诠释
苏笑柏的低调哲学
作者: 高名潞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考工记——苏笑柏的艺术及其低调哲学(节选) 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进修学习和到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学习经历都说明苏笑柏在努力追求现代艺术形式。当然,苏笑柏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和探索与他这一代人的背景有关。无论是在他早期革命题材的油画《大娘家》,还是后来在德国创作的那些以传统家具和古代文化符号(比如文字)为题材的油画中,都显示了他的中国学院主义的背景。学院主义力求把精致的风格、优雅的趣味和贵族式的东方情调统一在画面之中。这注定学院主义在中国过去30年的艺术史中既不能成为冲击社会的先锋,也不能竖起艺术语言革新的大旗。 苏笑柏在德国乡下一所小学改建的房子中宁静居住了十余年,他自己称之为“小隐”。这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去思索和冥想。十年的时间终于使他蓄势爆发,从学院主义中脱胎换骨,从一种纯粹性之中找到了单纯和直白,丢掉了趣味、风格和文化意义这些深刻的“意蕴”。回到绘画的表面—— texture (肌理),再简单些,就是回到漆的表皮。 这个“回归工艺”的念头给了苏笑柏一个“非表现性主义”的观念。这个观念和他的过去从此分道扬镳。苏笑柏的两段话说得很明确: “大漆作为颜料在我的绘画中得到使用,在材媒特性上并不具有特殊的含义,与宏扬中华民族传统魂宝毫无关系
新海派,笔墨与观念相生
作者: 菠菜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7月30日下午,“境心当代——海派水墨代表性艺术家新作展”在位于上海莫干山路的华府艺术空间开幕,共展出了张桂铭、王劼音、张培成、何曦、蔡广斌、陆春涛等6位水墨艺术家的40余幅作品。作为海派水墨的革新者和代表者,这两代艺术家的年龄从1930年代跨越至1960年代,他们的作品集中展出,为进一步促进海派水墨艺术创作的发展以及推动海派艺术理论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了一个参观、交流的平台。 张桂铭是本次参展艺术家中最年长的一位,但他的作品却奔放有力,简洁的线条和炫丽的色块凝练之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张桂铭说:“在强调笔墨的国画中,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谈到对青年水墨画家的认识,他认为现阶段年轻人受到的限制少,他们眼界广,可以使用的材料比以前丰富,但有时候过于急躁,中国画还是应该静下心来才能水到渠成。张培成的画风在85’新潮时期成型,画面结构受到毕加索以及立体派的影响,在把油画语言转化成国画语言的过程中,他将笔、墨随意结合,使作品生动而有趣。张培成表示:“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人们获取图像越来越容易,架上绘画应该离这些现成的图片更远,所以图像的立意和创新是首要的。”陆春涛是这次参展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作品从传统的临摹到从西方油画中吸取营养,再到后来重新回到笔墨意境,是一个自我突破和颠覆的过程。
守护工业时代的视觉记忆
作者: 寺上美术馆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10月27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信号·远方——梁宇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了深圳画家梁宇近几年创作的数十幅油画和版画。这些画作以工业化时代的视觉符号,例如信号灯、废旧火车头、老厂房作为题材,描绘了梁宇早年生活过的北方工业城市的今日废景。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那些物品和场景已经风光不再,甚至可以说破败凋零。但历史是这样发生过的,真实的发生过,而梁宇所作的正是对工业时代的视觉记忆的守护。 以下是评论家、艺术家为梁宇新展作品所作评述文字的摘选。 陈向兵 实际上,铁轨、信号灯、俄式车站房等对于梁宇来说就是幼年时期天然的游乐场,信号灯、蒸汽火车头、废弃工地的配电盘,手动工具等,就是他的儿时玩具。正如意大利吉奥乔·阿甘本博士所指出的:玩具的根本特征——经过反思而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唯一特征——是非常独特的,只能从“很久以前”和“不再”的时间维度去理解玩具属于——曾经属于但现在不再属于——神圣的或实用经济的范畴。但如果是这样,玩具的本质是不寻常的历史遗物:的确,它是纯粹的历史。因为在玩具中,我们能捉到在其他任何场所都无法捕捉到的具有纯粹差异和属性价值的历史时间。
李庸白的新天使
作者: 金思梦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大学都在制造垃圾 1966年出生的李庸白从小跟住在京畿道农村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不识字,却能用自创的文字记账。奶奶去世后,借出去的钱却一个子儿都没要回来,因为没人能看懂她的账本。正是有着丰富生活智慧的奶奶给了他纸笔画画,以此弥补无法教他读书写字的缺憾。 李庸白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小学二年级时第一次画的大海,竟然是红色的。之前根本没见过海的他,天真地以为比江水量更大的海理所应当比家门前被污染成咖啡色的汉江尽头颜色更深更红。从那之后,他渐渐对绘画有了兴趣。进入中学,为了让美术老师能在课外继续教他画画,他每天都跑到老师的工作室打扫卫生,他的执著为他赢得了正式学习素描、色彩和油画的机会。 1985年,他考入韩国最著名的美术专业院校弘益大学绘画系。原以为进了美院就能随心所欲地学习和创作,事实却并非如此,4年间的作品在李庸白眼里根本就是“垃圾”。而这一切与韩国的当时的社会背景脱不开干系。 李庸白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成长期都笼罩在军事独裁政权的统治之下,艺术被禁止表现社会性和政治性题材。1960年代以来,引导韩国绘画的是抽象主义,细分起来有抽象表现主义、几何形式的彩色抽象画以及极简单色画三种,其中极简单色画最为主流。
行情.星踪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海波:作品登陆盖蒂美术馆 海波作品近日在洛杉矶盖蒂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新中国的摄影》展览上展出。此次展览由盖蒂美术馆资深影像策展人朱迪丝·凯勒(Judith Keller)策划,集中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海波展出的《他们》、《三姐妹》、《我是毛主席的红卫兵》是他重要的摄影双联作系列。艺术家通过将两张拍摄于不同年代、却使用相同人物场景的作品并置在一起,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盖蒂美术馆以对欧美摄影的系统性收藏闻名于世。去年,美术馆收藏了海波的6件摄影作品。作为盖蒂首次购藏中国摄影,此举体现出美术馆将馆藏范围扩展到此类作品的兴趣。 米哈伊尔·顾依达:乌克兰艺术家的中国情结 米哈伊尔·顾依达“相约杭州·诗画江南”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米哈伊尔·顾依达是乌克兰当代著名画家,有人用“处于飞翔的状态”来形容他对待创作的热情。此次展览展出了米哈伊尔·顾依达80多幅油画作品,也包括最新系列具有浓郁中国江南风情的作品,如三联画《鸟岛》《千岛湖》《鱼岛》等。在米哈伊尔·顾依达自由的挥毫下,构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融入了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探索。 苏约翰:寻找文化归属感 近期,艺术家苏约翰在全艺社北京空间驻场一个月,在这期间创作的作品汇集成为他的个展,包括装置和摄影两部分。
< 1 2 3 ... 27 28 29 ... 81 82 8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