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艺术时代】搜索到相关结果 15 条
-
爱德华多·卡茨访谈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时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艺术时代=ARTTIME 爱德华多·卡茨=K ARTTIME:你是在巴西出生并且由你的祖父母养大的。你能谈谈你的童年对你的影响吗? EK:我祖父母是二战前从波兰移民到巴西的。这个自然引发了我对于历史变迁和不同文化的兴趣。他们能够说5种语言,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使我也能说发几种语言,同时也唤醒了我对于语言作为可雕塑媒介的探索。
-
李禹焕的“余白”艺术
-
作者:
张慧
来源:
艺术时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李禹焕是日本物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奠基者,该组织始于1968年,是对当时日本现代艺术效仿欧美、全盘西化的一种抵制和反叛。李禹焕提出的“寻求相遇”、“余白”等艺术观念以及他对意识与存在、时间与空间的独特理解构成了物派的基本理念。尽管物派只存在了短短几年,但它的影响却在日后逐渐显现。作为其灵魂人物的李禹焕后来由雕塑装置逐渐转向平面绘画创作,其关于时空和静寂的理论体系也愈加完备和深化。
-
艺术史写作何以成为艺术创作?
-
作者:
费大为
来源:
艺术时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这篇小文的起因,是我在10月14日参加了一次关于艺术史写作的讨论会。 年轻策展人卢迎华在会上提出了关于把历史写作作为艺术创作去进行,并通过策展体现出来的观点。实际上,卢迎华在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上已经对这一观点做了一个尝试。这个名为《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世界》的展览试图对1990年代的艺术史作一番梳理和回顾,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和1990年代作品毫无关系的作品,而1990年代的一些重要作品却并没有包括在展览里。
-
无处可逃
-
作者:
吴澄
来源:
艺术时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展览时间 2013年9月21日-10月20日 展览地点 库帛H画廊(北京) 刘瑾近年的创作多以行为和观念摄影为主,《无处可逃》展览中则包括了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多种媒介,呈现了艺术家创作的多样性。 展场中央是一独立展厅,展厅中间镜面平台上“供奉”了一尊顶部残破但仍旧静穆、慈祥的佛像,后方壁面高处“可以出卖的佛,五百元一个”白底黑字赫然显立,尤其“出卖”两字一下揪起人内心不安和羞惭的情绪,引导起思考。
-
贝林德·德·佰鲁伊克
-
作者:
彭时雨
来源:
艺术时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在末日的第二天,象征着救赎与重生的日子,迎来了比利时艺术家贝林德·德·布鲁伊克在中国的首次个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她创作了大量由蜡或马皮制作的雕塑,利用坚硬与柔软的巨大反差,营造出一种庞大、疏离却不安的戏剧性效果,勾起人们内心挥之不去的关于爱与痛、理与欲、生与死的挣扎。当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高调地宣布摒弃情感,转向晦涩的哲理沉思或敏感的政治话题时,她却执着地从对周遭世界的具体体验中把握一些看似无用的重大问题,比如孤独、疼痛和死亡;当蜡、皮毛、纺织物已然成为前卫艺术家们创作的三件法宝,表现肉体与血腥变成了艺术家们制造事端的一贯把戏时,她却能持续地在这些屡见不鲜的媒介中挖掘出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