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西藏著名艺术家十世噶玛巴活佛却英多吉笔下的汉式风格作品
作者: 熊文彬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汉艺术   汉式风格   却英多吉   唐卡   雕塑  
描述: 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不仅是噶玛噶举派的宗教首领,而且还是西藏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本文在综述近来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其传世作品和文献,对其笔下唐卡中的汉式风格作品进行了分析。
试论藏传佛教微型雕塑“嚓嚓”在藏区的传入与发展
作者: 白日·洛桑扎西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微型雕塑   佛教   内容   "嚓嚓"   类型  
描述: 藏传佛教微型雕塑"嚓嚓"原为古印度佛教艺术品,在佛教传入藏区的过程中,以其直观、真实的形象冲破语言、文字障碍,对佛教教义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整个藏区使其类型和内容不断得以延续和扩充,丰富了藏区佛教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明永乐宣德佛像源流新证——兼论明初朝廷治藏方略中甘青地区的重要地位
作者: 王家鹏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天佛子源流录   大宝法王   大崇教寺   永乐宣德佛像   班丹扎释   瞿昙寺  
描述: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制作了大量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成就卓越,在明清佛教雕塑艺术史上影响深远。文章通过研究甘肃岷县新发现的珍贵史料《西天佛子源流录》、考察岷县大崇教寺遗址暨岷县博物馆收藏永宣时期藏传佛教文物,从文献与文物两方面论证了永宣佛像源起与流传的主要原因,以及甘青地区在明朝初年朝廷治理西藏方略中的重要地位。
青藏岩画藏文 字符与 图形关系考证——由青海玉树一幅岩画引发的思考
作者: 张亚莎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藏岩画   ?图形   古象雄部族   藏文?字符  
描述: 文章通过对青藏岩画系统中■图形及■字符象形文字这两类图形演变序列的对比研究,辅以青藏高原早期■的"托架"(小型金属动物雕塑)等重要的补充图像资料,认为青藏岩画中的藏文■字符从图像形态角度看,当与青藏岩画中的■,图形有密切关系,甚至该字符的发生与形成也是从■,这一图形象征符号衍生而来。
青藏岩画藏文(口)字符与(熙K)图形关系考证——由青海玉树一幅岩画引发的思考
作者: 张亚莎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藏岩画   (熙K)图形   藏文(口)字符   古象雄部族  
描述: 文章通过对青藏岩画系统中(熙K)图形及(口)字符象形文字这两类图形演变序列的对比研究,辅以青藏高原早期(熙K)的“托架”(小型金属动物雕塑)等重要的补充图像资料,认为青藏岩画中的藏文(口)字符从图像形态角度看,当与青藏岩画中的(熙K)图形有密切关系,甚至该字符的发生与形成也是从(熙K)这一图形象征符号衍生而来.
艾旺寺雕塑研究及其艺术风格分析(续)
作者: 张亚莎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萨玛达类型   江布寺   艾旺寺   后藏二师   下路弘法   "波罗/中亚"艺术风格  
描述: 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后藏康马县境内的艾旺寺是目前极少能够保存下来的11世纪卫藏佛教艺术遗存,寺内残存的雕塑呈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格--为20世纪30年代最早考察该寺的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命名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由于艾旺寺所在地是萨玛达地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又最早出现于这一地区,西方学者亦称这种风格为"萨玛达类型".这一综合性的艺术风格,顾名思义,主要由东印度波罗王朝艺术样式与"中亚"艺术共同构成,西方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亚"这一部分,社齐提出"于阗说";维塔利主张"西夏说".杜齐之后,罗伯托@维塔利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对早期卫藏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西藏文物普查队在对艾旺寺的调查基础上,提出艾旺寺雕塑显示出印度、汉地、于阗等多种风格的融合,说明这一风格不仅样式特殊,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者希望在中西双方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对艾旺寺的雕塑遗存,对"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的源流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艾旺寺雕塑中的汉地艺术影响作了剖析.
艾旺寺雕塑研究及其艺术风格分析
作者: 张亚莎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萨玛达类型   江布寺   艾旺寺   后藏二师   下路弘法   "波罗/中亚"艺术风格  
描述: 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后藏康马县境内的艾旺寺是目前极少能够保存下来的11世纪卫藏佛教艺术遗存,寺内残存的雕塑呈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格--为20世纪30年代最早考察该寺的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命名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由于艾旺寺所在地是萨玛达地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又最早出现于这一地区,西方学者亦称这种风格为"萨玛达类型".这一综合性的艺术风格,顾名思义,主要由东印度波罗王朝艺术样式与"中亚"艺术共同构成,西方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亚"这一部分,杜齐提出"于阗说";维塔利主张"西夏说".杜齐之后,罗伯托·维塔利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对早期卫藏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西藏文物普查队在对艾旺寺的调查基础上,提出艾旺寺雕塑显示出印度、汉地、于阗等多种风格的融合,说明这一风格不仅样式特殊,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者希望在中西双方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对艾旺寺的雕塑遗存,对"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的源流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艾旺寺雕塑中的汉地艺术影响作了剖析.
元明清北京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 谢继胜   贾维维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传佛教艺术遗存   汉藏艺术交流   元明清   北京  
描述: 文章扼要记述作者考察的元明清时期北京藏传佛教艺术的主要遗存,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北京史籍文献。根据以寺庙、佛塔、绘画、雕塑和相关僧俗人物及其文献建立起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线索,重点考察不同时期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指出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在汉藏政治文化交流、在各民族共同创建中华文明史以及在整个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并提出了若干以前学界未曾关注的观点:如覆钵塔与中国城市空间表达与标志,元明北京寺院的藏传佛教神灵体系,元至明永宣时期藏传雕塑对中国雕塑史的推动,明罗汉图像在藏区的流布,明清衮服与藏传金铜佛衣饰配置制度等。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图像探析
作者: 李俊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刚宝座塔   藏传佛教   图像   碧云寺  
描述: 国内遗存的金刚宝座塔为数并不多,其中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因其雕塑形象的精美绝伦而首屈一指.时代的晚期性丝毫无损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艺术价值,反而因其具有多民族艺术的融合性,成为实物的明证,文献的补证.但金刚宝座塔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承载体之一,并未得到过足够的关注.文章从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上的雕像出发,追溯历史,探寻图像之源,力图展现乾隆统治初期以兼收并蓄为主的时代审美特征,体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彰显汉、藏、蒙等民族的审美情趣,以期准确把握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艺术与宗教特征.
《白琉璃》造像量度画本
作者: 熊文彬   一西平措   来源: 中国藏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像量度经典与画本   作者   地点   创作年代   《白琉璃》  
描述: 造像量度一直在藏传佛教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西藏文化博物馆展出的14幅造像量度画本的初步研究,可以基本弄清其目的、创作年代、地点和作者。此套组画按照第司.桑结嘉措名著《白琉璃》中的造像量度理论创作而成,其目的是试图规范藏传佛教艺术的创作,从而建立一个正统的标准。从文献和题记推知,此套组画极有可能由门塘或钦孜画派的大师们领衔于1688—1705年间左右创作于拉萨,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