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没有画的美术馆
作者: 王铮   来源: 发明与创新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摄影作品   展品   美术馆  
描述: 假如请你为一座美术馆收集展品,你会选些什么?绘画、雕塑、摄影作品等都不足为奇。有一座奇特的美术馆,水滴是那里唯一也是永久的展品。日本濑户内海海域的丰岛曾因工业废物堆积而震惊全国,如今却以浓郁的艺术气息扬名世界。在小岛东北部的海天相接处,一条幽静的小路镶嵌其中。沿着小路信步前行,层层叠叠的绿色中,一
睫毛膏:为爱而生
作者: 小宋   来源: 发明与创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睫毛膏   炭粉   古罗马人   纤维质   公开发售   时尚女性   威廉姆斯   美宝莲   玫瑰花瓣   美国化学家  
描述: 睫毛不能自然生长,但是,睫毛膏却能使魔法,让睫毛变得卷翘浓密。睫毛膏作为时尚女性的法宝之一,最早起源于公元前400年的古埃及。从留传下来的壁画与雕塑上能看出,古埃及人十分喜欢突出眼部轮廓。在那个没有睫毛膏的年代,聪慧的古埃及人使用鳄鱼粪便、驴肝及蜂蜜的混合物来让睫毛轻微翘起。公元前100年的古罗马人,一直把浓密的睫毛视做贞洁的标志。姑娘们为了证明自己,常用烧焦的玫瑰花瓣、枣核以及煤灰和锑粉混合,然后涂抹在睫毛上。
废弃物变身“艺术品”
作者: 尼特   来源: 发明与创新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师   材料   科学家   创造者   艺术家   废弃物   艺术品   发明家  
描述: 在这个喜爱丢弃的社会里,许多完美的材料最终都沦为垃圾,与此同时,新的材料不断出现并取代了它们的位置。一些富有创意的绿色建筑师、艺术家、科学家及其他发明家正致力于改变这一趋势,他们收集身边被遗弃的零碎材料,利用它们建造出令人瞠目的房子、寺庙、雕塑甚至燃料。以下便是这些创造者们变废为宝的作品,它们将向你展示,身边那些废弃物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的。
《发明与创新》:书到今生读已迟 等
作者: 暂无 来源: 发明与创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明与创新》   期刊   编辑工作   读者  
描述: “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古人将天地并称,有“天公地母”之谓,认为“天地媾精,化生万物”。不单神圣的“天公”能够创生出神奇的生物,“地母”同样具有这样的伟力。 我们的世界,伴随着日出日落,春来冬去,燥湿寒温的周而复始,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发生着极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常态下,这些变化是相对缓慢的,无声无息的,不易被我们感知到。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某时某地的物理、化学环境达到某种临界条件时,往往会发生突变,发生一些令人惊异的变化,会有一些新奇的物质、生命被突然创生出来。“天”与“地”的这些神奇自然变化,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一来,万物复苏,凋落的植物发芽长叶,种子萌发,蛰伏的虫蛇卷土重来……这一切都是由于太阳辐射角度的变化使地面能量增强,温度增高而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所导致的。岂止于此?富饶的大地具备了创造生命的一切条件,给他点“阳光”,他就会“灿烂”,冷不防的,就会把一个个现货的生命奉献人间。只不过,这样的奇迹“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其实,厚德载物体的大地,何尝不是一个天然的“低下化工厂”呢? 一鸣惊人的“地下化工厂” 如果你对“地下化工厂”心存疑虑,不妨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去看看,或者看一下有关火山爆发的影像资料,就会知道“地下化工厂”的“生产车间”是怎样的“热火朝天”。火山喷发时的滚滚岩浆、冲天的烟尘,是地下化工厂神奇魅力的充分展现。 科学研究表明,火山“生产车间”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电法冶炼”。火山活动是一个充满了电与磁的世界,这里有最为壮观的电闪雷鸣,高温的岩浆因电离作用充满了带电粒子,成为名副其实的“电浆”,每一座火山都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电化学工厂”。然而,由于火山“电化学工厂”的“电路”设计过于复杂而又十分隐蔽,科学家至今未能复制出火山的电路图纸。 不要以为火山只是地下化工厂的猎奇之作,火山活动的结果是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地下化工厂的“矿产生产车间”的“生产旺季”是在远古,那时的地球远比现在炎热,地球电活动也远比现今强烈。当时的火山爆发比现在要壮观得多,频繁得多。地球上的山脉就是-在那个漫长的时经历过无数次创生,有一次次毁灭,经历过无数次循环,今天看到的只是末期的一些遗留。 在火山后动中,等离子体的符合以等离子体条件下的特异化学反映(电化学反映)为人类创造出来琳琅满目的宝贵矿产,金银铜铁,应有尽有。煤、石油、天然气也是“地下化工厂”的重要产品。它离子体)条件下发生复杂的有机化合反应生成的。无一不是地下化工厂的杰作。 由于“电路设计”、地理纬度以及所含物质成分的差异,导致火山爆发有很多不同的表现,还出现了喷冰的火山,喷泥的泥火山等等。 大发雷霆的“地下化工厂” 地下化工厂的另一大杰作就是地震。科学家已经知道,地震也是由极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的,是发生在地下,但却与电离层、辐射带以及太阳活动等息息相关的电磁和化学作用的结果。 地震也是地下化工厂的一项重要“工程”。每一次大地震都会显现出强烈的电磁和化学效应。每一次较大震级的地震都会伴随地声、地光、电光球、地震云之类的电磁现象。强烈地震时,地面以及地面上的物体、人和动物会由于电场中的洛伦兹力的作用而发生猛烈旋转,地面和地下岩层被撕裂。 强烈地震时地下物质会发生显著的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的强烈程度可以使“土变为水”,从而导致“陆陷为湖”、“陆陷为海”现象的发生——当强烈地震或火山爆发时,大量等离子体猛烈复合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地壳物质电离为氧离子和硅离子以及电子、质子等,氧离子与由质子、电子复合成的氢原子(或分子、离子)复合为水并释放出巨大能量。当地壳被电离并转化为水、气体和其它物质后,地面自然会出现塌陷,而塌陷处也必然浸在(转化而成的)水中,形成地震湖。有大量的史料足资证明。 如麻湖(即古历阳湖)、当湖、邛海的形成,在古籍中都记载为“地陷为湖”。《吴地记》云:“当湖在平湖(县)治东,周40余里,即汉时陷为湖者。亢旱水涸,其街陌遗迹隐隐可见。”《淮南子》日: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后世传为“城陷为湖。”巢湖也是由一次强烈地震而深陷为湖,历史上有许多“陷巢州”的记载与传闻。 而海洋的起源也正是一次次大规模“陆沉”事件叠加的结果。这类事件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大西洋中的“大西洲”(亚特兰蒂斯)、太平洋中的“姆大陆”、印度洋中的“雷姆里亚”等等。 物理、化学的变化每时每刻,无处不在,是自然界的神奇“雕塑师”,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神奇生命制造商 “地下化工厂”也是地球生命机器的一个“生产车间”。尤其是在地下发牛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的骤变过程如大地震时,许多高级而复杂的生命在很短时间内便被合成创生出来。因为地内同样具备合成生命的全部物质条件。一旦发生等离子体条件下的特异有机化合反应,神奇的生命便会在转瞬之间创生。相关的记载如: 康熙《咸宁县志》卷8载,明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关中大地震时,“其事变之异者,或涌出朽烂之舡板,或涌出赤毛之巨鱼……”。民国《阳信县志》卷二载,清光绪十四年,山东,五月初四日未申之际地大震……平地有陷如井者,有坼裂数尺者,自逢中喷出黑泥,中有虾蟹鱼蛤之类。 为什么说这些“虾蟹鱼蛤”之类的生命是地震时的复杂物理、化学变化合成出来的呢?不仅仅是因为地下不可能藏有这些活的生命,单看其涌出的是“赤毛之巨鱼”这样的世间无存之物,也可证它是即时合成而出。 这一切的奇迹,乃基于“宇宙全息”原理。所谓宇宙全息,是说宇宙无论是在时间、空间上还是物质属性上都是“全息”地存在着的。在任一微观时空、微观粒子中都潜藏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其中自然也包括一切生物的潜在信息。一旦某块泥土中的某个潜在信息的“基因开关”被外界环境能量“无意”触碰而打开时,这个环境中的物质、能量便会不断向这个潜在信息转换,使这个潜在信息不断向显在信息转化(表现为不断发育、成长、成熟),最终把这个潜在信息显化出来。 在一个全息宇宙中,一切奇迹都有可能发生。大自然总是在以她的神奇造化引人入胜。
多功能雕刻、雕塑、刷镀机
作者: 暂无 来源: 发明与创新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功能雕刻机   刷镀机   工作成本   雕塑机  
描述: 多功能雕刻、雕塑、刷镀机
灵感从何而来
作者: 阿瑟·卢博   来源: 发明与创新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感   艺术家   设计师   工业设计  
描述: 从简洁开始工业设计之父雷蒙德·洛伊曾说:“简洁是美学方程式中的决定因素。”本着好的设计精神,让我们从极端的简洁开始。艺术家总是受到他人的影响,也就是说,标准的艺术史听起来会像一场棒球比赛的现场解说:贝拉斯克斯影响了戈雅,戈雅又影响了毕加索。那么设计师呢?毫无疑问,他们对其他设计师的作品会有所了解,但他们的注意力不会只集中在这些作品上。例如既是画家又是设计师的野口,当他晚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斯塔梅萨建造雕塑公园的时候,无疑想起了日本京都的禅寺及印度斋浦尔天象台的雕塑对空间的理解和使用手法,同时,他肯定也在考虑他年轻时为无数剧院进行的舞台设计,通过巧妙地使用灯光和布景,他使这些空间有限的舞台看起来气势恢宏。当然,他更清楚的是,这个位于奥林奇县的雕塑公园是一家商业房地产项目的中心。设计师与艺术家自从浪漫主义时期以来,人们就常常把艺术家想像成缪斯的追随者,而把设计师描绘成市场的追逐者。如果一名画家对他的画能否卖出考虑过多,他可能被斥为唯利是图者,但如果一名设计师从不考虑观众能否接受他的作品,那么他会很快丢掉工作。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设计师和艺术家之间的区分并非如此壁垒分明。当一名设计师开始修改一件作品,或者着手一项...
六颗花生米的养生哲学
作者: 苏一仲   来源: 发明与创新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黄   留得青山在   劳心劳力   均衡饮食   十年   拼命工作  
描述: 台湾和泰汽车、味全企业的创办人黄烈火先生,创业以来,拼命工作,劳心劳力,却在四十八岁那年罹患糖尿病。医师说这是没有特效药医治的文明病,必须长期控制血糖与饮食,才能与病魔和平相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相信赚钱有数,性命要顾。黄老先生决定从生活习
果断选择
作者: 王鼎钧   来源: 发明与创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种瓜   海上航行   群选择   桐木   焦尾琴   琴身   人果   烧完   入第   张琴  
描述: 有人拿桐木当柴烧,蔡邕经过炉旁,听见木裂之声,知道这块桐木是制造乐器的上等材料,就立即把没有烧完的半截木柴从火里抽出来,交给良工做琴。桐木的长度恰合琴身的需要,不过琴尾却只能留下烧焦的痕迹了。这张琴,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焦尾琴"。这个故事教给我们的是要当机立断。蔡邕如果稍稍迟疑片刻,桐木再多烧一会儿,剩下的长度就不够制琴之用了。琴尾的焦痕恰恰记载了一位音律专家的果断。果断曾经为世界保全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新工匠的特质
作者: 吴晓波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匠   南洋劝业会   博览会   巴拿马   剪刀  
描述: 两把菜刀摆在你面前,张小泉和双立人。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锻制一把剪刀需要72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0年,张小泉剪刀获南洋劝业会银奖;1915年,又在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从此张小泉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享誉海内外;1919年,获得了当时北洋政府农商部68号褒状;1929年,张小泉牌剪刀在首届西博会获特等奖,是名副
用科技和时尚激活博物馆文创产品
作者: 刘巽达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心理   演进路径   文化热点   产品销售   人文修养   复合型人才   思想解放   梵高   激情四溢   文博  
描述: 目前全国约有25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正研发文创产品。前一阵广受关注的故宫“朕知道了”纸胶带、“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也在相当程度上激活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话题。但此领域的专家坦言,有些文创产品反响很大,但经济效益有限,叫好不叫座。纵观国内外文创产品,大体有两种套路:或庄或谐,庄谐并举。“庄产品”紧扣“镇馆之宝”,玲珑毕现,原汁原味,适合“长卖”,永
< 1 2 3 ... 18 19 20 ... 33 34 3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