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6世纪】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
创作,传达美好的声音
-
作者:
刘宇轩
来源:
现代青年(细节)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好
文艺复兴
再创作
欧洲
16世纪
声音
鼎盛时期
日常生活
-
描述:
亚麻成熟后被从根到叶完整地收割堆积,待腐烂后留下坚实的纤维便可纺织制成自16世纪以来盛行的油画布面料。彼时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自那以后,欧洲画师从对神像与人像的单一执着,逐渐延伸到对日常生活的刻画。本已熟悉至不起眼的物件被一一呈现在画布上后,向世人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新面貌。格物而致知,对日常静止物象的刻画亦是成为一种含蓄传达内心深处情感的修行。在如今,生活步调日渐繁杂,对身边事物的再创作更是能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为我寻得片刻的宁静。
-
铁人精神——那年 那月 那日
-
作者:
刘艳辉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文化修养
艺术风格
审美理念
16世纪
艺术创作
审美结构
油画创作
经典作品
中国油画
-
描述:
铁人精神——那年 那月 那日
-
凝眸历史
-
作者:
刘艳辉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文化修养
艺术风格
审美理念
16世纪
艺术创作
审美结构
油画创作
经典作品
中国油画
-
描述:
凝眸历史
-
我的雕塑我做主
-
作者:
洪峰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米开朗基罗
艺术
事物
色彩
16世纪
绘画
雕塑
-
描述:
早在16世纪,艺术圈内就出现过对不同媒介材质(主要是绘画和雕塑)究竟孰轻孰重、优劣高低的争论。达·芬奇认为绘画胜过雕塑。他解释说,理性的色彩或绘画可以如实地由色彩在不同造型、体积上进行描绘,这比雕塑的效果更好。而米开朗基罗没有直接回答绘画和雕塑间的优劣高下问题,他仅是委婉地指出绘画和雕塑实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雕塑和绘画是在表现事物的不同侧面,表述的母题其实是一致的。我认为,米开朗基罗是对的,或者说,他对不同绘画材质的
-
感受尼泊尔的微笑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会展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尼泊尔
感受
印度教
加德满都
16世纪
人与神
19世纪
宗教神话
-
描述:
尼泊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多个王朝为其留下了光辉的遗迹。尼泊尔自称“神跟人一样多、庙宇跟房舍一样多”,笃信印度教的尼泊尔人占全国90%的人口,印度寺庙沿途皆是,最为典型的是加德满都三个杜巴广场,囊括了16世纪至19世纪的50座以上的寺庙和宫殿,反映宗教神话的雕塑,或隐藏在皇宫里,或隐藏在居民的居所里,反映尼泊尔人与神共生的态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