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鹏飞】搜索到相关结果 7 条
-
用圆珠笔绘出五彩世界
-
作者:
刘江
来源:
现代妇女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学新生
红遍
一幅画
周鹏飞
素描基础
中画
写实绘画
学校门
油点
-
描述:
2014年12月,一组圆珠笔写实绘画作品红遍网络,而这些精美的作品,竟出自一位"90后"的大学生之手。其实,绘画并不是他的专业。今年还在上大三的周鹏飞是土木桥梁专业的学生。记得3年前,周鹏飞刚上大一
-
世界最大瓷碗在江西问世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西部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制作程序
余鹏飞
景德镇市
江西
瓷碗
-
描述:
一个直径1.97米,高0.85米的瓷碗日前在江西景德镇问世,据说该碗烧制的食物可同时供一千人食用,
-
展览推介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文献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浮世绘
文化部艺术司
油画作品展
当代美术馆
缪鹏飞
中国油画学会
艺术语言
今日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BEIJING北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学会主办,合艺典藏(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州市正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协办的"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最绘画"突出青年油画家绘画作品对
-
小段二三事
-
作者:
蒋仕奇
来源:
读天下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课堂气氛
还都
就这样
敲门声
鹏飞
小段
点粉
缓冲时间
不知道
-
描述:
小段,小鼻子、小眼、小个子,小巧玲珑,喜欢恶搞,还有才,提起毛笔能写一手好看的隶书,玩起篮球辗转腾挪,利用小个子优势,穿梭于高其一头的对手之间,游刃有余,机灵可见一斑;小段坚强的外表下有一颗柔弱的内心,一不小心还会滴下两滴剔透的泪珠。小段是个男生,小段有一样比较大——嗓门。“温室效应是由哪种气体引起的?”其他同学还需要一秒的缓冲时间,小段完全不用“一氧化碳”调门调的老高,来了一嗓子,孩子们哈哈
-
爱情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读天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课堂气氛
还都
就这样
敲门声
鹏飞
小段
点粉
缓冲时间
不知道
-
描述:
在爱情面前,概率是一件非常不靠谱的事,这是不管你坐多少大巴,打多少免费长途,在灾区厕所蹲多久都不能改变的事实。 两年前我从一环路旁的京川宾馆路过,它的门口挂着一张广告牌“住京川宾馆,打全国长途不要钱”,后面加了三个感叹号,以示一言九鼎。 两年后的一天,我再次来到京川宾馆,门口免费打长途的广告已经没了,露出了楼面土黄色的浮雕。拐过这堵浮雕墙,我见到了在大厅穹顶下迎宾的陈枪花,她穿着一件露肩的白色婚纱,伴娘安安穿了一件抹胸小白纱,和她并排站在一起,远远看去,像是一高一矮两个从冬天穿越过来的雪人。很明显,平时素颜朝天的陈枪花,今天以这样妖娆的造型出现在京川宾馆,肯定不是冲着免费长途来的。她结婚了,或者说,在我看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结婚的过程中。 陈枪花是在去绵阳的大巴上认识她老公老谢的,老谢有着一张白净的脸,戴黑框眼镜,乍一看和林志炫有点像。在陈枪花的生日那天,在KTV唱歌时,他点了一首《单身情歌》,跑调跑得一塌糊涂。 唱到高潮时,包厢的门打开,走进来一男一女俩小孩,一人拿鲜花,一人拿戒指,老谢放下话筒,接过鲜花和戒指,深情款款地对陈枪花说,嫁给我吧——对一个理科生来说,这样的场景,大概是他能设计的浪漫的极限。
-
女红军“马前托孤”
-
作者:
晓飞
来源:
中国老区建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西省兴国县
反“围剿”
周鹏飞
革命故事
宁都
尊名
少共
苏维埃政府
李美
中共江西省委
-
描述:
江西省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有一尊名为“马前托孤”的雕塑:骑在战马上的女红军满怀深情,依依不舍地注视着一个老妇怀里抱着的婴儿,仿佛在进行着最后的告别。每当参观者在雕塑前驻足观看,都会被发生在女红军李美群身上那段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革命故事所感动。夫妻双双参加革命李美群是江西省兴国县人。1928年,17岁的李美群与丈夫钟延章一起参加了革命。钟延章是乡雇农委员会主席,李美群任乡妇女赤卫队队长。1931年,钟延章在第三次反
-
疏密相济与工写兼该—略谈牛鹏飞绘画
-
作者:
谷卿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画艺术
刘知幾
饶宗颐先生
绝相
张彦远
质实
认识对象
画史
鹏飞
二分时
-
描述:
“疏”和“密”是有关艺术形态与技法层面的重要范畴,饶宗颐先生谓刘知幾论史已标此二体,我曾在讨论晚宋词学“清空”“质实”二分时引入此组概念助论。绘画史的叙述对于“疏”和“密”运用得更广,张彦远径言:“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二分是为了便于理解、认知、比较和探讨,倘以为二者绝相抵牾、不可兼容,则容易堕入简单粗暴认识对象的危险之中,然而危险并不一定因为担忧和防范而变得更少,当前一些基于“工笔”“写意”:二分的偏见,仍然影响着我们对于书画艺术以及艺术家的赏鉴和研判,似乎“工”就是等而下之的匠人作为,亦与俗气不可割断,而疏简的笔墨常以讨“写意”之巧,以至于蒙上哲学化的美妙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