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揭开“古典”的面纱: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雕塑、绘画展
作者: 齐方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圈足   满饰   饕餮纹   鼓腹   伯簋   垂珥   云雷纹   内底   兽目   喇叭状  
描述: 缘起:轻掩容颜的“古典主义” 2011年9月16日到11月21日,“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雕塑、绘画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展出。展览分为“古典与唯美”和“生命的维度”两部分,展出了墨西哥著名收藏家佩雷斯·西蒙先生私人收藏的近80件雕塑和绘画精品。其中,“古典与唯美”体现了西蒙先生追求崇高与精致的古典趣味的收藏偏好,展品使国内的艺术爱好者眼界大开,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古典艺术醇美之风。 众所周知,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这段时期内,欧洲艺术虽然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美术运动及思潮,但学院派古典主义却总是能够占据至尊地位。而在20世纪初,现代美术思潮风起云涌,艺术家们为了显出与之前艺术的离叛个性,纷纷与古典主义决裂。一时间,古典主义似乎被贬至尘埃,打入冷宫。尽管如此,“古典”在某种意义上仍一直是传统的替身。就像祖辈传下的老首饰,虽然外表失去了往日的光鲜亮丽,但它在岁月中蕴藏的厚重的文化内核和它昂贵的品质仍旧向四面八方散发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在西方美术史上,“古典艺术”和“古典主义”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典艺术”甚至从古希腊时期影响西方美术至今。
为自然生物塑造永恒的美丽:美国硬瓷雕塑家贝姆艺术成就评析
作者: 蒋潇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圈足   满饰   饕餮纹   鼓腹   伯簋   垂珥   云雷纹   内底   兽目   喇叭状  
描述: 爱德华·马歇尔·贝姆(Edward Marshall Boehm,1913-1969),是一位自学成才、以其鸟类和野生动物瓷像而闻名的美国雕塑家。其作品在全球130多个机构永久收藏。贝姆最初被国人知晓,缘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时赠送给毛泽东主席一件珍贵国礼“和平之鸟”(又称瓷塑《天鹅》,图一)。 以往中国学者对贝姆关注不多,但在美国,对贝姆瓷塑艺术的关注、研究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在中国内地,贝姆的作品主要在国际友谊博物馆收藏。囿于展出机会有限,以及有关贝姆研究的出版物鲜见,人们难得有机会领略贝姆瓷塑艺术的风采,并深入了解这位雕塑大师。笔者由于工作的机缘,曾多次接触贝姆的作品,并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倾倒。在此,不揣浅薄,与大家分享对贝姆艺术的研究心得,权当抛砖引玉吧。 艺术生涯——从孤儿院走出的艺术家 爱德华·马歇尔·贝姆,1913年出生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出生前,父母就分开了。7岁时母亲去世,因没有近亲照顾,他被送到麦克多诺学校——一所收容失去亲人的男孩子的孤儿院。贝姆被这里一个放养动物的农场所吸引。他常常穿过黑夜,去观察迁徙的天鹅在月光下喂养雏鸟、嬉戏玩乐。
春意诗意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醒狮国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弗利尔美术馆   车辖   饕餮纹   母题   商周时期   车軎   人物形象   虢国墓地   兽面   图像系统  
描述: 当冬寒逐渐褪去,春天,便驾着五彩祥云,翩翩而来。自古以来,她便是人们心中一种朦胧的憧憬和温柔的向往,多少梦想从春天开始,种在土膏微润的大地上,生出芽儿,开出花来。我们智慧的古代诗人,用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幅深浅浓淡的春景图,编织了一段段曼妙醉人的春光曲。
威重,故而言贵
作者: 苏芩   来源: 醒狮国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弗利尔美术馆   车辖   饕餮纹   母题   商周时期   车軎   人物形象   虢国墓地   兽面   图像系统  
描述: 即便是不懂画的人,也能一眼看得出中国画和西洋画最不同之处:西洋画,满;中国画,空。 一张画纸,画得满满当当不留一点儿空白,是西洋油彩画。一张画纸,寥寥数笔丹青于白宣之上,是中国画。梵·高浓墨重彩成为惊艳传世之作,齐白石水墨丹青也是画界传奇。西方的热情,中国的素雅。一张五彩,映出的岂止山水草木?那其中,更有处世的方圆之道。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余白。中国话的最高境界,在于话音留三分。
繁华不过一捧沙
作者: 姚展雄   来源: 醒狮国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弗利尔美术馆   车辖   饕餮纹   母题   商周时期   车軎   人物形象   虢国墓地   兽面   图像系统  
描述: 这是一个令人极度震撼的禅的行为艺术。 美国纽约一家画廊里,两位来自尼泊尔和西藏的僧人,用五彩细沙做原料,花了近一个月时间,精心绘制出一幅曼陀罗图画。坛城中布满了佛陀和诸菩萨的造像、器物,以及围绕在佛周围的生灵。僧人在作业时口诵经文,心存敬意,凝神屏息,一丝不苟,画作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圆满庄严。但就在完成的那一刻,人们未及品味这幅画的奥妙,僧人却拿起刷子一扫而过,亲手抹掉了自己的杰作。 顷刻间,灰飞烟灭,尘归尘,土归土! 那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绚烂之极的繁华,转眼成空,化作了一捧残沙! 之后,僧人将这些沙子倒进了一条溪水之中。
与老子一同超越
作者: 张康   来源: 醒狮国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弗利尔美术馆   车辖   饕餮纹   母题   商周时期   车軎   人物形象   虢国墓地   兽面   图像系统  
描述: 周代末年是个乱世。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的心里已经抛弃了那个乱世。也大抵因有远去之志,于是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前后选择西游秦国。那一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也受到牵连,蒙受失职之责而辞旧职。宫廷的纷乱,戎伐的无情都让老子决然地想要离去。相传老子一路看见野外一片荒凉:断壁残垣,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目击这一切,老子是否心如刀绞已经无从知道,但是在《道德经》的《德经》四十六卷中却真实地记录着这样一句话: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 老子敏锐地捕捉到了“戎马生于郊”,并且警示性地指出这是乱世无道之象。国运已败,天下再无安宁之处。而以多种版本流传下来的老子出关就是以此为缘起。按照通行的出关版本,也许要感谢那个关令尹喜,若不是他惊觉天上紫气东来,也不会执意留下老子,无此,则老子的五千言更无从追索。老子出关后,其人再无音信,所留下的这五千言从此便成了老子的代言。这五千言里着重讲了“有”和“无”及二者的关系,从现代哲学观念看,“无”当是老子哲学的本体,从这个本体出发,又出现了一系列五彩斑斓的论断:无为、虚静、柔弱等等,而无为一度成为老子的代名词,成为五千言这一浓缩的又一浓缩。
月浅春深
作者: 灵馨   来源: 醒狮国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弗利尔美术馆   车辖   饕餮纹   母题   商周时期   车軎   人物形象   虢国墓地   兽面   图像系统  
描述: 很多年前一个烟花三月的夜晚,黄州郊外的山峦一如既往静默。彼时有人信缰策马,夜行山中。 浮在春夜里的淡月昏黄,轻得像杨柳梢头新绽出的嫩芽,落在解冻的溪涧里,水墨一般模糊了轮廓。早些时候想是落了一场雨,似有若无的云气缠绵不能去,绕成又薄又软的朦胧夜色。 酒意泛上来,策马前行的人在溪桥边勒住缰绳。他抬起眼,见得满满一道溪涧的月华如玉、波光浮银,便借了酒后的三分醉意,解鞍于绿杨桥边,竟自枕着潺潺的流水声坦然睡去。 料峭的,轻柔的,春天的夜晚。 梦里可曾看见少年得意,仕途波折,当杜鹃声唤起悠悠春眠,早是天色分明,乱山葱茏,清绝不似人间。 照野沵沵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东坡居士这一阕《西江月》,将蕲水山中的春夜写得玲珑剔透,前人赞誉已极。 然而细细逐句解去,皆是平常景象,春夜、流水、芳草、明月,千百年来这些意象被文人墨客翻来覆去地吟咏、雕琢、寄托胸臆,早已陈旧泛黄,唯须逢着才情高妙的人,便能重新打磨出历久弥新的洁白光泽。
品味汉代画像
作者: 仲离   来源: 醒狮国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弗利尔美术馆   车辖   饕餮纹   母题   商周时期   车軎   人物形象   虢国墓地   兽面   图像系统  
描述: 鲁迅先生谈论汉画像砖、画像石艺术时以“深沉雄大”作评语。深沉一般来形容风格或画法写实而有古意,线条夸张而不轻薄;雄大或指气势,深可入渊,上与天合,人与物,气息相应,很能体现先秦哲学思想。 画像砖与画像石都是汉代墓室和祠堂里的主要建筑构件,因此能够以实物形式保留下来。汉画像是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的平面作品,如今我们常见的大都是实物作品的拓片。1972年在四川大邑县出土的《弋射收获图》是东汉时代画像砖中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较独特的作品。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