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学院派的当代雕塑艺术广州美院雕塑系07届毕业作品展
作者: 陈晓阳   陈克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膏像   生活   广州   材料   毕业创作   当代艺术   学院派   艺术形式   作品   雕塑艺术  
描述: 一年一度的雕塑新秀展在大雨滂沱的初夏又一次在学院开展,4年的学习、小半年的日夜兼程,这批创作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日渐精湛的技巧、个性鲜明的面貌获得了业界内外的普遍关注。通过这几年的尝试。在国内艺术界蓬勃发展了20多年的当代艺术,已经
谈施海雕塑
作者: 杨奇瑞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   长时间   美术学院   艺术探索   雕塑家   造型艺术   作品   雕塑艺术   杭州   公共艺术  
描述: 施海是一位优秀的青年雕塑家,近年来他的作晶频频参加各种展览。这在雕塑家中亦是不多见,原因是雕塑不同于一些绘画,要产生一件作品很慢,需要很长时间。但施海不同,他有很多作品,有很多积累,这对于一个年轻的雕塑家来讲十分难能可贵。这些年来他
【雕塑空间】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属性   钢锭   价值定义   身体   感官经验   作品   意义关系   雕塑  
描述:雕塑空间】
公共艺术保护与发展
作者: 叶凤化   叶正华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攀爬   公共精神   西关   步行街   艺术家   民主   艺术品   保护与发展   雕塑   公共艺术  
描述: 笔者曾在广州某著名报刊上看到过一篇关于广州上下九步行街雕塑“遭攀爬,被践踏”的报道,文中提到一些认为是“伤害艺术品的行为”,并加以谴责、制止。作者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面对媒体大声的疾呼,管理者的愤怒,作为一个公共艺术
先进工艺技术支撑“2007泛雕塑艺术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技术新工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学与艺术   艺术发展   艺术展   清华科技园   技术支撑   表面处理   艺术品   新工艺   新能源   雕塑  
描述: 当代雕塑中,随着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应用,出现了请如声光雕塑、动态雕刻等全新的雕塑形式。艺术发展呼唤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的助力。在福建惠安等地一些大型石雕厂的车间,高大的厂房,巨型的加工机械,比起
城市雕塑创作的尺度转换和抽象适应
作者: 黄锰   张伶伶   袁敬诚   来源: 新建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尺度转换   抽象适应   城市雕塑  
描述: 探讨了城市雕塑创作所应具有的“环境-雕塑”的二元结构属性:背景环境属于上位结构;构造手段、细部、表皮等属于下位结构。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公共视觉目标,应从其上位结构即环境入手来解题。以吉林世纪广场
西域的雕塑
作者: 上野照夫   彭杰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域   艺术样式   雕塑   制作工艺  
描述: 本文主要以上世纪初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在我国新疆所获的雕塑品为重点,并兼及国外其它机构所收藏的同类作品,对西域各种雕塑的材料、制作工艺、题材内容,尤其是艺术风格的特质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立足丝路文化 注重专业技能——我院雕塑专业发展势头正盛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师   专业发展   共同努力   美术学院   新疆   专业技能   二级学院   发展过程   雕塑   艺术学院  
描述: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从1992年招收首届本科制学生,到现在已有15个年头。15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学院及二级学院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很多困难,才走到了今天。雕塑专业也由当时1名老师,1个年级的7位学生发展到现今7名老师,3个年级的70多位在校生。[第一段]
毕业生雕塑作品选登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卡姆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维吾尔族   新疆   国际研讨会   图案艺术   组合结构   雕塑   歌舞   艺术学院  
描述: 毕业生雕塑作品选登
纳米比亚辛巴人——原始雕塑般的身影
作者: ashui   梁江川   来源: 西南航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目的地   辛巴人   纳米比亚   西北部   雕塑   安哥拉  
描述: 从成都到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连续转机已让人感觉晕眩,接下来一天半的沙漠旅程更增加了对目的地——纳米比亚西北部,靠近安哥拉边界的辛巴人部落的渴望,一如四年前第一次听说“辛巴”。那年,我们去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拍摄野生动物,看到我们的痴迷,导游说,你们一定要去北部看看辛巴人,那个“红色”的非洲民族,他们现存不到两万人,而且正以每年20%的速度减少,预计20年后将彻底消失。导游的话连同他拿出的一本画册深深地吸引着我,深入其中的想法亦日渐强烈。
< 1 2 3 ... 92 93 94 ... 132 133 13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