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雕】搜索到相关结果 699 条
-
公共艺术和公共精神的超越性
-
作者:
Zhong Song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精神
文化原型
环境雕塑
超越性
景观雕塑
当代性
后现代
现代主义
钢结构
公共艺术
-
描述:
2000年4月,在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竖起了一个巨大的以日晷为原型的景观雕塑。雕塑高约20米、圆体直径22米,晷针长40米,由1000根不锈钢管构成,体量为目前国内金属构成雕塑之最。 这个题为《东方
-
抗战群雕——凝结在青铜中的史诗
-
作者:
隋建国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雕
南京大屠杀
抗日战争
中国传统
半个世纪前
青铜
民族特色
历史场景
纪念性雕塑
史诗
-
描述:
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集体创作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经过5年多的艰苦创作和辛勤劳动,终于落成在北京芦沟桥畔。
-
牛、狮子、深圳人
-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设者
社区居民
城市规划
规划和设计
雕塑家
狮子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公共艺术
深圳
-
描述:
?中国的雕塑家们做了一些什么? 一、牛的故事 1988年,深圳市政府做出一个决定,把这个城市的象征——《开荒牛》的塑像由市政府的院内搬到大门外的小广场上,这一举动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从1984年到
-
俄罗斯构成主义的起源
-
作者:
乔治·瑞克
乔迁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演变
艺术思想
俄罗斯
立体主义雕塑
-
描述:
在俄罗斯,立体主义的绘画和雕塑的突破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1914年马利奈蒂(Marinetti)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给未来主义讲演时做的宣言;另一部分来自于康定斯基所著的《论艺术的精神》,这本书写于1910年在德国完成,1912年部分翻译成俄文。俄罗斯艺术家就此完成了步入完全的非客观世
-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
-
作者:
高瑛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造像
创造力
少女形象
佛教雕刻
农民起义
丝绸之路
西方极乐世界
南北朝时期
佛教造像
-
描述:
佛教起源于印度。印度佛教雕塑起源于佛陀在世时代。犍陀罗艺术的兴起一方面打破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只能以法轮、足迹、菩提树、宝座等象征符号暗示佛陀存在的成规;另一方面,菩萨像的创造是它又一重大贡献,突破
-
主持人语
-
作者:
裴建国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持人
领导者
城市规划
学术争鸣
建筑工程
雕塑家
环境艺术
石家庄市
城市雕塑
有关问题
-
描述:
最近,雕塑家王小慧致信中国雕塑学会,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就河北省石家庄市“民心河”城市雕塑招标中,其雕塑方案被盗用,本人被欺骗一事,请求组织帮助;应邀参与“民心河”城雕招标的一些雕塑家,亦投书本刊反映有关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 城市雕塑概念的提出至今不到二十年,雕塑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
-
壁挂工艺新思维
-
作者:
黄小明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制作手法
软雕塑
东阳木雕
现代艺术
工艺制作
多种材料
作品
室内环境
现代壁挂
新思维
-
描述:
软雕塑是现代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它拓展了雕塑的表现与生存空间,丰富了雕塑艺术的语言,壁挂作为软雕塑的一种形态,越来越受重视。室内空间由于有了软雕塑的介入而生丽彩。本文对此作了学术化见证。
-
张志凌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美术学院
湖北省
优秀作品
雕塑家
阿克苏
城市雕塑
雕刻艺术
美术作品
美术家
-
描述:
张志凌,毕业于湖北省美术学院,现为湖北省十堰市群艺馆美术干部、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委员会石雕协会常务理事。铜板雕塑《山妹》获’97青岛第二届中国雕刻艺术大展赛一等奖;《藏民》获全国总工会
-
波伊斯和汉密尔顿的对话
-
作者:
霜晨
理查德·汉密尔顿
约瑟央·波伊斯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动物交流
西伯利亚
汉密尔顿
艺术家
反艺术
行为艺术
艺术品
雕塑家
约翰·凯奇
作品
-
描述:
R.H:你有个声誉,听起来很不平常,都说你沉迷于各种似乎处于艺术边缘的行为艺术之中,而知道你是个物体艺术创造者的却不多。你自认为是雕塑家吗?首先是艺术家,其次是雕塑家,对吗? J.B:是的,不错
-
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
-
作者:
袁剑侠
海军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学追问
材料特性
宗教信仰
社会背景
形体比例
美学范畴
雕塑家
人性解放
海德格尔
现代雕塑
-
描述:
、新材料、新技巧重塑了被传统占领几千年的雕塑领地。雕塑家已不满足于如实地表现自然界的存在物,开始探索属于欣赏美学范畴的形体比例与节奏、旋律,地面形状与色彩搭配,材料特性与质感等方面的关系。正如美国当代一位著名雕塑家所说:“我的作品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把人们
<
1
2
3
...
34
35
36
...
68
69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