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雕】搜索到相关结果 2258 条
-
赤子的艺木之魂:郭选昌
-
作者:
邵彩萍
来源:
大学科普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博士生导师
雕塑家
艺术研究院
城市雕塑艺术
重庆大学
美术博物馆
艺术学院
-
描述:
郭选昌,旅美国际著名雕塑家,2003年。2006年任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现任重庆大学城市雕塑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美术博物馆副馆长;重庆市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
-
城市雕塑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观?
-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大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设水平
发达国家
发展观
综合水平
城市规划
文化发展
整体水平
作品
城市雕塑
深圳
-
描述:
深圳在城市雕塑方面应该是全国最有潜质的城市之一,道理很简单,深圳的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的优势很明显,它一直以开放、兼容的形象著称;另外,中国并没有城市雕塑的传统,深圳恰好是也是一个没有多少传统积累
-
羽毛变名画,神奇赚钱之道
-
作者:
钰画
来源:
大众投资指南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羽毛
表现手段
名画
装饰画
构图法
装饰工艺
收藏价值
雕塑
-
描述:
本项目以各种禽类的羽毛为原料,借助传统的国画构图法及雕塑、木刻、装饰工艺等表现手段制作的一种特色装饰画,集欣赏、实用、收藏价值于一身。
-
家具,是另一层意义的雕塑
-
作者:
雨前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
艺术中心
烟囱
雕塑
美术馆
粟
艺术学院
-
描述:
在欧洲,家具常常被当作雕塑来设计,有些细节是非实用的,它的美学价值大于使用价值。这是古典主义精神在家具设计上的体现。现代主义泛滥之后,家具设计趋向实用与简洁,但这个传统并未被抛弃。我们今天仍然
-
[艺术]时代需要怎样的塑像?
-
作者:
傅均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先生
艺术家
国家形象
美术史
时代需要
艺术创作
作品
徐霞客
人物形象
雕塑
-
描述:
郑州那个因网络传播而名扬天下的塑像,似乎以国家形象的巨大承载,突破重重边界,摆到每个公民面前,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也令当局无比纠结。我在这里仅说一点,雕塑被放大不是罪,在建筑形式的雕塑里面住人开会
-
顾景舟再传弟子沈卫光紫砂壶精品展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刻艺术
上海
东方
名家作品
大师
艺术品
紫砂壶
精品
交易中心
雕塑
-
描述:
顾景舟再传弟子沈卫光紫砂壶精品展即日起至12月12日在东方路710号上海锦臣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央厅举行,共展出精品数十件及其他名家作品。沈卫光自幼受到外祖父著名画家于中和大师及顾景舟大师的,陶,后师从顾景舟的高足吴亚平,陶刻艺术先后受到谭泉海和徐安碧的指导。沈卫光的作品集书画、陶刻、雕塑于一
-
《武昌起义》浮雕赏析
-
作者:
裴建国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滑田友
展览策划
须弥座
浮雕
武昌起义
雕塑家
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
辛亥革命
-
描述:
在"百年风云.壮志丹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上,《武昌起义》浮雕被列为此次展览策划的灵魂作品。这块镶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上的浮雕被誉为中国美术界的开篇大作之一。人
-
萧传玖雕塑作品《地雷战》的抢救性修复与收藏
-
作者:
裴建国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
修复
新中国
雕塑史
刘开渠
创作
雕塑家
作品
中国现代
中国美术
-
描述:
萧传玖先生是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名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八位主创者之一。由他主持创作完成的《南昌起义》与另外几位雕塑家分别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的浮雕一起,已经成为新中国雕塑史上的开篇大作和艺术经典。
-
谁在校园“雕塑”了笑料?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校园
调侃
清华
中国艺术
百年校庆
梅兰竹菊
女博士
雕塑
-
描述:
何瑞娟在2011年6月3日《中国艺术报》撰文指出,清华百年校庆期间,配合校庆举办的“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在开展伊始就遭到学生的调侃,如有人将《毕业时刻》注解为“女博士都是铁血战士”,另外还有《梅兰竹菊图》带有隐性恶俗意义的菊花、“五花肉”“蠕动的大肠”“性站立小便器”。
-
雕塑的问题在哪里?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美术观察》
中国本土文化
公众关系
学术界
雕塑家
孙振华
关系问题
-
描述:
孙振华在2011年第8期《美术观察》撰文指出,对中国雕塑的当下表现,学术界的总体评价并不乐观。一是西式雕塑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和民族雕塑传统的关系问题;二是雕塑与公众关系的问题。近百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