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雕艺】搜索到相关结果 14 条
-
王笃芳木雕艺术之路(续)
-
作者:
杨成寅
来源:
浙江工艺美术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簪花仕女》
艺术风格
艺术创新
民族文化
木雕艺术
王笃芳
《泼水节》
-
描述:
三、全面开花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那几年,王笃芳的木雕艺术逐渐走向成熟。他创作了《簪花仕女》和《泼水节》等黄杨木雕作品,初步形成了民族传统与创新和谐统一的艺术风貌。《泼水节》创作于1979年。笃芳从西双版纳回来后,脑海中不断浮现着泼水节上傣族姑娘那活泼优美又有点调皮的身影。创作的欲望按耐不住,终于有一天把《泼水节》的立意和构图定下来了。作品上,一位傣族少女,当她把一盆清水泼洒向选定的对象之后,正在欣喜地观赏她这一行动的效果。这姑娘,身材苗条,在活动中形成宽松的S形曲线,左手抬起,似乎要遮挡住自己的脸面,拿水盆的右手却拉向右下边,使雕塑的各个角度都富有变化。造型单纯洗炼,衣服贴身,甚少衣纹,突出了既健康又美的女体。面部表情又聪明又纯
-
王家黄杨木雕游思漫想
-
作者:
高照
来源:
浙江工艺美术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杨木
民间美术
中央美术学院
木雕艺术
民间雕塑
民间艺术
室内陈列
作品
苏武牧羊
四十年
-
描述:
1996年5月的第一天,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迎来王凤祚木雕艺术学派作品展,展现了王家黄杨木雕的艺术风采。在隆重的开幕式上,我曾问及老友,怎不见王凤祚老先生?方知,他老已于93年谢世作古了。岁月如流,人世沧桑啊,送走了一代人!这不由使我忆起那四十年前的往事。作为一个美院的雕塑系新生,课余,我常受到当时称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民间美术研究室,观摩学习民间艺术。室内陈列着不少精细的民间雕塑,且有不少知名的浙江艺人,正在精心施艺。陈列的作品有彩塑,也有石雕,有木雕,也有脱胎……,使我大开眼界。其间黄杨木雕《苏武牧羊》更引起了我的注意与喜
-
淳美秀美甜美:王家黄杨木雕艺术赏析
-
作者:
顾方松
来源:
浙江工艺美术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题材
作者
黄杨木
艺术价值
美术学院
木雕艺术
研究班
民间雕塑
作品
工艺美术
-
描述:
闻名中外的温州乐清黄杨木雕艺术,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王家木雕,早在50年代我从北京出差来杭时,就拜访和观赏过凤祚先生其人其作。1958年,王家二代笃纯、陈志云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国民间雕塑研究班,作为该班主管人员的我,就有幸结识了他们。1961年我调回原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任教后,更有机会接触到包括黄杨木
-
雁荡新秀吴尧辉
-
作者:
刘瑞坤
来源:
浙江工艺美术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好
黄杨木
创新精神
艺术风格
木雕艺术
民间艺术
创作
作品
雕塑艺术
工艺美术
-
描述:
吴尧辉确实还很年轻,过了新年,他才36岁。然而,他那潜志修心、辛勤探索和不倦的追求,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特别是他那种对木雕艺术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令人十分钦佩。吴尧辉从小生长在浙南雁荡山麓的一个小镇上。而正是这个山青水秀的南岳小镇,启迪着他幼小的艺术心扉。那博大的山野,那陡峭的峰石,那清幽的山泉,那参天的大树,都滋润着他对书画、雕塑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当他还在读小学时,他的小书包里就塞满了毛笔、铅笔、颜料和自己的画册。一有空,他总喜欢在山野里转悠着,去画那树木、森林,去画那峰石、山川,或者是采黄泥,捏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