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地宫探秘·解密金皇陵(六)——金皇陵出土文物选粹
作者: 王德恒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皇陵   汉白玉   鎏金   出土文物   炼油厂   墓葬   契丹   面具   首都博物馆   阿骨打  
描述: 王德恒 金皇陵出土文物不单是指1986年的调查试掘时出土的,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不断有文物出土。 一、银胎鎏金面具 根据《大金集礼》记载,金太宗的陵是埋在“坟山”的。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中国最大的炼油厂东方红炼油厂——就选在了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以北的坟山村一带。 1971年,东方红炼油厂施工取土,发现了5个汉白玉棺椁,根据当事人回忆,都是素面的。现在分析起来,这种埋葬形制应该是女真族所特有的。 在盗劫之余,从中出土了一个鎏金银面具,即银胎鎏金面具。胎厚1.5毫米,通长31厘米f面部25厘米、颈长6厘米),最宽处22.2厘米,制作精良逼真。耳垂和耳部上边各有一个小圆孔,是系带之用。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是金太宗的坟墓。1982年笔者在首都博物馆见到了实物。 据史料记载_和考古发现,死者脸上覆盖面具是契丹(辽)贵族特有的葬俗。全国各地出土很多,《虏延事实》载辽葬俗:“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这种面具在内蒙古、辽宁等地的辽墓中均有发现。在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辽陈国公主夫妇合葬墓的面具是金的,十分漂亮完整。 这个面具在金陵区内发现,是个谜。按金太祖、太宗陵所在的坟山一带,原是辽廷的栗园,由贵族充任栗园吏。辽代文学家萧寒家奴就曾担任过栗园吏之职,所以不排除在坟山一带也有辽代墓葬的可能性。 但是,同时出土的石棺椁又是金代的墓葬所独有的。有人推测是战利品,但可能性不大,因为面具这种东西只出土于墓葬,不能成为战利品。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金朝占领北京后,北京成为“东朝廷”,海陵王还没有大规模推行汉化,女真人多用契丹习俗,那个时期的墓葬可能有综合女真契丹两种风俗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座墓葬绝不是金太宗的恭陵。所以,首都博物馆将此件文物放在了契丹文物里面。可是,许多文章还是将其视为金陵文物,是有偏差的。 二、汉白玉石椁 2002年,考古工作者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地宫打开,其内葬有汉白玉石椁两具,青石素椁两具。 汉白玉椁内均置髹红漆木棺,可惜都已朽烂,椁外装饰银片流金錾刻龙凰纹,内随葬金、玉质佩饰物品。其中,雕饰龙纹的汉白玉石椁已碎裂,仅存半截椁盖和东壁挡板,估计是明天启年间毁陵的时候砸毁的。雕饰凤鸟纹的汉白玉石椁保存完好。因出土时尚护以5厘米厚的松香,剥开后,纹饰粲然如新。 另一个是龙纹石椁,根据目前的资料,椁内的葬主即阿骨打,而凤纹石椁及两具青石素椁内所盛殓的,应该是阿骨打的后妃。 从幸存的龙纹石椁东壁椁板和碎裂的石椁刻石看,此椁盖板和椁身系用整块汉白玉石雕凿而成,外壁上盖及椁身四面均以剔地、线刻手法饰以游龙或团龙纹,四边和中区则缀以卷草纹和祥云纹。椁身两侧双龙图案,布局恢宏,构图大气;东、西两壁则饰单团龙,如幸存的东壁挡板上的团龙图,外圈装饰卷草纹,勾连不断;中区左右两侧雕饰祥云纹,盘曲回环。内区一龙,首尾旋绕,足腿刚劲。 凤纹石椁出土的时候,与龙纹石椁并列东向,也是由汉白玉整块雕琢成的。长2.48米,高1.52米,宽1.2米.椁身外侧和盖板上都雕饰了凤鸟纹。纹饰的制作工艺是剔地浅浮雕加线刻,线刻的刀口填金粉。除了主题纹饰改为凤鸟外,构图、布局和刻画风格和龙纹椁都一样。艺术价值很高。 如今它们成了首都博物馆重要的陈列品。 三、花珠冠、凤头鹤 在睿陵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汉白玉雕凤纹石椁,这具石椁内有一木棺,内有散落的人骨,头骨附近发现随葬的“金绿凤冠和雕凤鸟纹玉饰件”。 仔细研究“金丝凤冠”后发现,那只是皇后冠饰上的一部分,是作为整个皇后冠饰中起支撑定型的骨架部分,或可称为用金丝编织的帽撑子。而“凤鸟纹玉饰件”则显然是这件皇后冠上的重要配饰,原本连缀于冠上,后来因皇后冠中多数部件的朽乱而离散。查《金史》中有记载:皇后所用的“花株冠”及作为身份标识的冠后佩饰——“纳言”。 关于花株冠 关于花株冠,古代文献里有明确记载。《金史·志二十四·舆服中》记:“皇后冠服。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罗表、青绢榇金红罗托裹,用九龙、四凤,前面大龙衔穗球一朵,前后有花株各十有二,及孔雀、云鹤、王母仙人队、浮动插办等,后有纳言,上有金蝉金两博鬓。以上并用铺翠滴粉缕金装珍珠结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宝钿窠,后有金钿窠二,穿红罗铺金款幔带一。” 据以上记述可知,这种花株冠是金代皇后的一种礼仪冠服。是金朝从宋朝学来的。 《宋史·志一百四·舆服三》:“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三品,花钗七株,翟七等;第四品,花钗六株,翟六等;第五品,花钗五株,翟五等。” 什么是纳言 “纳言”作为饰物,始于汉代,唐宋因之。《后汉书·服》载:“巾,合后施收,尚书巾帧,收方二寸,名日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又《宋史·舆服志》载:“所谓施收者,即纳言;其定制为‘其分三寸’。”纳言,原是职官之名,始见于《汉书·尧典》职责是宣达帝命。故用此名以代帝侍中;唐初尚沿用,后仍改侍中;从字面看,“纳言”寓有居高位而普纳群言、广征贤论之义,是统治者自律和自我标榜的一种词语:用“纳言”为佩饰,并且缀于冠顶之后,则是这种词语的礼制化和形象化。 根据睿陵出土的这件白玉透雕练鹊纹纳言实物,参照以往的一些出土发现,估计在质地上可能包括玉、金、银、犀骨、绢等数种;造型上,大概分为练鹊、天鹅、云鹤、海东青等鸟类纹饰数种。关于练鹊可能是古人对白色喜鹊的一种称谓。练,素白色的绢。喜鹊,属鸟纲雀形目鸦科,是在我国分布很广的一种鸟,以其作为纳言的造型,可能是寓有平’和、祥瑞之征。 以往在黑龙江金上京故地也出土有“花株冠”和“纳言”。如完颜晏夫人的花珠冠就带有纳言。198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发现了一座金代贵族墓地,也出土了纳言佩饰。此纳言为白玉透雕天鹅衔莲形。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1988年4月,黑龙江省阿城市大岭乡农民在一座金代贵族陵址旁农田中劳作时,发现了一件白玉佩饰。这件佩饰透雕练鹊衔枝形,喙、尾、翅皆残断,但造型上与这次在房山金陵出土的练鹊玉质纳言有相似之处。 虽然从学术上来说,“纳言”之称可以说明皇族女性头部的配饰。但笔者多次把摩欣赏这个物件,忽然发现,那个所谓的练鹊,特别像顶着凤头的仙鹤,姑且称为“凤头鹤”,而在契丹的墓葬遗物中,有一种玉质配饰,是仙鹤的头颅,凤凰的身子。我曾戏称为“鹤头凤”。需知,阿骨打时代的墓葬还没有受到宋朝大的影响,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是否是当时契丹、女真民族根据自己的图腾而设计出来的一种配饰呢。故存疑,放在这里以备一说。 (责编白丽娟)
龙生九子(四)
作者: 茅子芳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皇陵   汉白玉   鎏金   出土文物   炼油厂   墓葬   契丹   面具   首都博物馆   阿骨打  
描述: “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咳而似钟音”。两千多年前西汉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他的《长门赋》中是这样描写撼动金铺时的声响,犹如钟声那样洪亮好听。这里所说的“金铺”就是大门上面口衔门环的兽头,人们用它来叩门和由里向外拉门(关门)。中国古代的皇宫和大的府第,大门上都装有这样的衔环兽头。它的正名叫“铺首”。唐代学者李善注解:“以金为铺首也”。有关金铺一物,很多文献、古诗词中都有描写。古代地理书《三辅黄图》上记载汉未央宫时就有“金铺玉户”一词。西晋时代的文学家左思在他的《蜀都赋》中写到“金铺交映”。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过勤政楼》一诗中,描写“安史之乱”以后,兴庆宫的荒凉时写到“唯有紫苔偏得意,年年因雨上金铺”。由此可见,汉唐时期金铺是用于皇帝宫苑大门上的装饰物。 另外,历史上还有“铜铺”的记载,南宋时期词人姜夔在他的《齐天乐》中写到“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铺首到底是用金还是用铜做的,由于笔者是个业余文物考古爱好者,见识太少,至今我只见过铜铺、玉铺(纯为装饰用的)、铜鎏金、镀金的铺首,还没见过纯金做的“金铺”。我以为所谓的“金铺”就是铜鎏金的,只有铜铺,撼动时才能“声噌咳似钟音”。从金的物理性质上看,在金属中它的延展性较好,但硬度较低,连做首饰镶嵌都不能用纯金,否则会很易断掉。另外中国古代曾把铜称为“金”。 古代的铺首是什么样子呢?1966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的老姆台以东出土了一件非常完整的战国时代用青铜铸造的铺首。这件铺首带环通长74.5厘米、宽36.8厘米,主体中间为鼻,鼻的延长部为环钩。鼻两侧有眉和眼,上端的耳和角是由两条螭龙组成。圆形的环上也铸有两条螭龙,造型生动活泼,动感很强。和同时代青铜器上的环钮有相似的地方,这是我见到的最早的一件铜铺。1986年在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中出土了一件兽面衔环的铜铺首,兽面威严,其形象就是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也是在徐州汉墓中还出土了一对鎏金铜铺首和一件玉铺首。 在陕西省兴平县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了一件西汉时代青玉四神铺首,这件玉铺首高34.2厘米,宽35.6厘米,厚14.7厘米。正面雕两只大眼睛,有鼻有牙,没下巴,四面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再有从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也有铺首的形象,其形象却像牛头。 铺首到了明清时代被称之为“兽面”,列入“龙生九子”之一,名叫“椒图”。清代高士奇说它“九日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也就是说它长得和螺蚌一样,性格封闭,所以把它放在大门上负责关门。 明清时代的兽面和以上所说各时代的铺首在造型上变化很大,它不再像饕餮或牛头,而更像狮子头却又多了两只龙角,所以说它是龙生的又不成龙。由于头部是圆形,上颌与鼻突出,两腮内收,下半部被衔环挡住,外形呈扇形,很像海里产的扇贝的贝壳。大概是这个原因,所以说它“形似螺蚌,性好闭”。 清代的兽面头部周围长着和狮子一样的卷窝形鬃发,口中衔着扁平的锁状环,环上有条浮雕云龙图案。在宫苑大门、城门上的兽面,衔环与兽面是连在一起的,不能动,成为死环,完全成为装饰。其原因一是由于门大,兽面所在位置高,一般人根本够不着。二是,宫苑、城门不像屋门需要“随手关门”,是不常关闭的,就是关闭城门也是人在里面推门,用不着在外拉门。在外的人想进门也用不着叩动门环来叫门。小一点的门有的在兽面下面再装一个铁门环,专为拉门用。 兽面也好,铺首也好,这不过是门上的一个装饰。然而它却不是任何人家都可以随便使用的。明清时代对兽面的使用是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的。《明会典》中规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五架,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油门铁环。”由此看来,有资格使用兽面的除了皇帝之外只有王侯和一品二品官员,三品以下的官只能用不同的门环了。 平民百姓家的门更需要经常开关,他们使用的叫“门钹”。门钹也是由铺首演变而来的,其形为乳状,像民族乐器中的铜钹,中间装有名叫“柏叶”门吊,吊下一般有云头图案,所以又叫云头环,用来叩门和向外拉门用。 如今现存的一些老建筑如王府、大寺庙与大宅门,还有很多新建的“古建”都不分品级一律安上了“金铺”,造型也是五花八门。原有古建上的兽面已在十年动乱中被视为“四旧”被革了命,如今真正明清时代兽面已经不多了。 作为“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不论它原来叫铺首还是叫兽面,也和其他龙子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与它的兄弟鸱吻、嘲风一起共同装饰着我们民族的建筑。古代的封建统治者用它们来炫耀自己的高贵地位和威严,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但在今天看来它们却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责编付建平)
金河公园,再见女真
作者: 郭宇   赵刚   来源: 黑龙江画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太宗   女真人   金代   金太祖   阿城区   金上京会宁府   中国历史   金源文化   完颜阿骨打   按出虎水  
描述: 没有哪种艺术样式能像雕塑这样生动而直观地诠释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情怀。也没有哪种艺术样式能像雕塑这样无可匹敌地提升一座城市的格调与魅力。坐落在哈尔滨群力新区金河公园的广场雕塑群,就是这样一组造型精美、意蕴厚重、格调高雅的群雕作品。雕塑以金源文化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800多年以前女真人在这里生息的场景。哈尔滨阿城区曾是中国历史上金代的开国都城,史称金上京会宁府。从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