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探秘·解密金皇陵(六)——金皇陵出土文物选粹
【类型】期刊
【作者】王德恒
【刊名】知识就是力量
【关键词】 皇陵 汉白玉 鎏金 出土文物 炼油厂 墓葬 契丹 面具 首都博物馆 阿骨打
【摘要】王德恒 金皇陵出土文物不单是指1986年的调查试掘时出土的,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不断有文物出土。 一、银胎鎏金面具 根据《大金集礼》记载,金太宗的陵是埋在“坟山”的。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中国最大的炼油厂东方红炼油厂——就选在了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以北的坟山村一带。 1971年,东方红炼油厂施工取土,发现了5个汉白玉棺椁,根据当事人回忆,都是素面的。现在分析起来,这种埋葬形制应该是女真族所特有的。 在盗劫之余,从中出土了一个鎏金银面具,即银胎鎏金面具。胎厚1.5毫米,通长31厘米f面部25厘米、颈长6厘米),最宽处22.2厘米,制作精良逼真。耳垂和耳部上边各有一个小圆孔,是系带之用。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是金太宗的坟墓。1982年笔者在首都博物馆见到了实物。 据史料记载_和考古发现,死者脸上覆盖面具是契丹(辽)贵族特有的葬俗。全国各地出土很多,《虏延事实》载辽葬俗:“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这种面具在内蒙古、辽宁等地的辽墓中均有发现。在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辽陈国公主夫妇合葬墓的面具是金的,十分漂亮完整。 这个面具在金陵区内发现,是个谜。按金太祖、太宗陵所在的坟山一带,原是辽廷的栗园,由贵族充任栗园吏。辽代文学家萧寒家奴就曾担任过栗园吏之职,所以不排除在坟山一带也有辽代墓葬的可能性。 但是,同时出土的石棺椁又是金代的墓葬所独有的。有人推测是战利品,但可能性不大,因为面具这种东西只出土于墓葬,不能成为战利品。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金朝占领北京后,北京成为“东朝廷”,海陵王还没有大规模推行汉化,女真人多用契丹习俗,那个时期的墓葬可能有综合女真契丹两种风俗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座墓葬绝不是金太宗的恭陵。所以,首都博物馆将此件文物放在了契丹文物里面。可是,许多文章还是将其视为金陵文物,是有偏差的。 二、汉白玉石椁 2002年,考古工作者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地宫打开,其内葬有汉白玉石椁两具,青石素椁两具。 汉白玉椁内均置髹红漆木棺,可惜都已朽烂,椁外装饰银片流金錾刻龙凰纹,内随葬金、玉质佩饰物品。其中,雕饰龙纹的汉白玉石椁已碎裂,仅存半截椁盖和东壁挡板,估计是明天启年间毁陵的时候砸毁的。雕饰凤鸟纹的汉白玉石椁保存完好。因出土时尚护以5厘米厚的松香,剥开后,纹饰粲然如新。 另一个是龙纹石椁,根据目前的资料,椁内的葬主即阿骨打,而凤纹石椁及两具青石素椁内所盛殓的,应该是阿骨打的后妃。 从幸存的龙纹石椁东壁椁板和碎裂的石椁刻石看,此椁盖板和椁身系用整块汉白玉石雕凿而成,外壁上盖及椁身四面均以剔地、线刻手法饰以游龙或团龙纹,四边和中区则缀以卷草纹和祥云纹。椁身两侧双龙图案,布局恢宏,构图大气;东、西两壁则饰单团龙,如幸存的东壁挡板上的团龙图,外圈装饰卷草纹,勾连不断;中区左右两侧雕饰祥云纹,盘曲回环。内区一龙,首尾旋绕,足腿刚劲。 凤纹石椁出土的时候,与龙纹石椁并列东向,也是由汉白玉整块雕琢成的。长2.48米,高1.52米,宽1.2米.椁身外侧和盖板上都雕饰了凤鸟纹。纹饰的制作工艺是剔地浅浮雕加线刻,线刻的刀口填金粉。除了主题纹饰改为凤鸟外,构图、布局和刻画风格和龙纹椁都一样。艺术价值很高。 如今它们成了首都博物馆重要的陈列品。 三、花珠冠、凤头鹤 在睿陵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汉白玉雕凤纹石椁,这具石椁内有一木棺,内有散落的人骨,头骨附近发现随葬的“金绿凤冠和雕凤鸟纹玉饰件”。 仔细研究“金丝凤冠”后发现,那只是皇后冠饰上的一部分,是作为整个皇后冠饰中起支撑定型的骨架部分,或可称为用金丝编织的帽撑子。而“凤鸟纹玉饰件”则显然是这件皇后冠上的重要配饰,原本连缀于冠上,后来因皇后冠中多数部件的朽乱而离散。查《金史》中有记载:皇后所用的“花株冠”及作为身份标识的冠后佩饰——“纳言”。 关于花株冠 关于花株冠,古代文献里有明确记载。《金史·志二十四·舆服中》记:“皇后冠服。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罗表、青绢榇金红罗托裹,用九龙、四凤,前面大龙衔穗球一朵,前后有花株各十有二,及孔雀、云鹤、王母仙人队、浮动插办等,后有纳言,上有金蝉金两博鬓。以上并用铺翠滴粉缕金装珍珠结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宝钿窠,后有金钿窠二,穿红罗铺金款幔带一。” 据以上记述可知,这种花株冠是金代皇后的一种礼仪冠服。是金朝从宋朝学来的。 《宋史·志一百四·舆服三》:“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三品,花钗七株,翟七等;第四品,花钗六株,翟六等;第五品,花钗五株,翟五等。” 什么是纳言 “纳言”作为饰物,始于汉代,唐宋因之。《后汉书·服》载:“巾,合后施收,尚书巾帧,收方二寸,名日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又《宋史·舆服志》载:“所谓施收者,即纳言;其定制为‘其分三寸’。”纳言,原是职官之名,始见于《汉书·尧典》职责是宣达帝命。故用此名以代帝侍中;唐初尚沿用,后仍改侍中;从字面看,“纳言”寓有居高位而普纳群言、广征贤论之义,是统治者自律和自我标榜的一种词语:用“纳言”为佩饰,并且缀于冠顶之后,则是这种词语的礼制化和形象化。 根据睿陵出土的这件白玉透雕练鹊纹纳言实物,参照以往的一些出土发现,估计在质地上可能包括玉、金、银、犀骨、绢等数种;造型上,大概分为练鹊、天鹅、云鹤、海东青等鸟类纹饰数种。关于练鹊可能是古人对白色喜鹊的一种称谓。练,素白色的绢。喜鹊,属鸟纲雀形目鸦科,是在我国分布很广的一种鸟,以其作为纳言的造型,可能是寓有平’和、祥瑞之征。 以往在黑龙江金上京故地也出土有“花株冠”和“纳言”。如完颜晏夫人的花珠冠就带有纳言。198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发现了一座金代贵族墓地,也出土了纳言佩饰。此纳言为白玉透雕天鹅衔莲形。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1988年4月,黑龙江省阿城市大岭乡农民在一座金代贵族陵址旁农田中劳作时,发现了一件白玉佩饰。这件佩饰透雕练鹊衔枝形,喙、尾、翅皆残断,但造型上与这次在房山金陵出土的练鹊玉质纳言有相似之处。 虽然从学术上来说,“纳言”之称可以说明皇族女性头部的配饰。但笔者多次把摩欣赏这个物件,忽然发现,那个所谓的练鹊,特别像顶着凤头的仙鹤,姑且称为“凤头鹤”,而在契丹的墓葬遗物中,有一种玉质配饰,是仙鹤的头颅,凤凰的身子。我曾戏称为“鹤头凤”。需知,阿骨打时代的墓葬还没有受到宋朝大的影响,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是否是当时契丹、女真民族根据自己的图腾而设计出来的一种配饰呢。故存疑,放在这里以备一说。 (责编白丽娟)
【年份】2010
【期号】第7期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英语系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