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吉林桦甸出土金代刻款铜镜
作者: 董学增   高素心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铜镜   吉林省桦甸   金代   铭文   铅灰色   吉林市   济州   半球形   出土  
描述: 1982年4月,在吉林省桦甸县常山西大顶子农田中,出土一面铭文神兽加刻款铜镜,现由吉林市博物馆收藏。这面铜镜为正圆形,呈铅灰色。镜面微鼓,背面中心为半球形纽,纽外浮雕神兽图案。神兽头上有角,身上有鳞,尾端有毛,似在水中遨游。其外是一周铭文带:"青盖做竟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
固始县发现东汉画像镜
作者: 詹汉清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饰   云气纹   西王母   发现   收藏   铭文   汉画像   大巧   固始县   河南省  
描述: 1985年5月,河南省固始县往流乡唐庄村司大庄农民取土时发现一件东汉画像镜(见图)。现由县文管会收藏。镜呈青灰色,中间有一道微裂痕迹。镜面微凸,光滑闪亮。直径16.1、边厚1厘米,圆纽,花叶纹纽座
谈河南出土的几面新莽铜镜
作者: 赵世纲   来源: 文物 年份: 196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羽人   新莽时期   规矩镜   镜面   铭文   画象   河南   动物   出土   禽兽  
描述: (一)长宜子孙禽兽画家镜(图1),南阳百里奚出土,直径22.4厘米.镜面稍弧,镜背有动物画象及铭文.画象都作带形,分作三组.第一组(最外边)为禽兽画象,浅平雕,有龙、虎、牛、鹿、朱雀、熊、三足鸟
盱眙县王庄出土春秋吴国铜匜
作者: 秦士芝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圆筒形   吴国   呈椭圆形   小兽   春秋时代   铭文   器身   盱眙县   出土   流口  
描述: 1985年4月下旬,江苏盱眙县旧铺乡农科站王庄农民挖鱼池时,在距地表约50厘米深处发现铜匜一件。这里在马湖南窑庄东南,距1982年出土楚汉窖藏文物地点约12公里。铜匝通高19、流至鋬长29、腹宽23厘米,重1750克。器身呈椭圆形,平底。流呈兽头形,顶部前端浮雕兽面,后端饰饕餮纹。圆筒形流口似张开的兽嘴。鋬似拱伏的小兽,
刘氏家族造思惟像年代及有关北朝思惟像问题
作者: 胡国强   来源: 文物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京故宫   年代   铭文   造型艺术   北朝   曲阳   刘氏   造像   雕塑   出土  
描述: 佛教造型艺术的珍贵实物。但造像上部的镂空树形背光被损坏,造成其背后大部分刻特别是具体年代铭文佚失。笔者根据残留下来的“朔卅日甲午”五字,并结合造像学的研究方法,考证了造像制作年代。
青花瓷的铭文与款识
作者: 李绍斌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纪年   款识   铭文   纹饰   古陶瓷   汉文字   书写   少数民族文字   明清时期  
描述: 一、古陶瓷铭文款识起源 中国是陶瓷古国,一万年前华夏先民已经创造性地制造和使用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创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等,生产出了红陶、灰陶、白陶、黑陶以及彩陶
汉代铜镜流行镜式浅论
作者: 王建国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战国时期   流行   主题纹饰   铭文   青铜镜   长足发展   高浮雕   铸造工艺   汉代铜镜   春秋战国  
描述: 的工艺,制镜工艺得到了长足发展。汉镜有以下几个特点:版式层出不穷;开启了铭文铜镜的先河;大量采用高浮雕的铸造技术。笔者就汉代铜镜进行了梳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镜式,按流行阶段进行了划分。
淮南市博物馆收藏的汉镜
作者: 沈汗青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西汉早期   铭文   主题纹饰   高浮雕   西汉中期   淮南市   汉代铜镜   出土   淮南地区  
描述: 汉代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既是繁荣时期,又是逐渐演变乃至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概括说来,西汉早期到中期是战国铜镜风格的延续和发展期;西汉中期以后,铜镜呈现了全新面貌,大量具有典型汉代纹饰风格类型的铜镜涌现;到东汉晚期,随着高浮雕画像镜的流行,汉代铜镜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同时,铜镜作为一种生活日用器,到汉代时才真正为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
中国古代官窑和民窑瓷器及其铭文特征
作者: 庞敏   来源: 收藏与投资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筛选   五代十国   烧制   史料记载   北宋官窑   营建   窑场   唐朝   宫廷   发展史   铭文   古代瓷器   元代   御器厂   浙江   江西景德镇   民窑   宋代   中国   窑厂  
描述: 在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史上,从唐朝就开始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了.唐代在产瓷地区设有司务,宋代设立监,元代设立局来专门管理窑场.五代十国吴越钱氏宫廷垄断越窑的部分瓷器生产,使之具有了官窑的性质.据史料记载,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设置官窑,史称"北宋官窑",正式有了"官窑"的称为,到了清朝以后官窑就不复存在了.所谓官窑分别指官方营建的窑厂和宫廷用瓷.宫廷用瓷的来源一是由朝廷主办的官窑厂,如:北宋河南开封官窑;南宋浙江杭州官窑;明代江西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瓷器,来源二是由民窑烧制再由宫廷筛选,在唐代筛选标准是"千中选十,百里挑一",清代则是"官搭民烧",即由内宫绣理处提出烧制要求,民窑烧成后经挑选入宫使用.
丰城县发现元代纪年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作者: 杨厚礼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云纹   红色釉   青花瓷器   景德镇   纪年铭   青釉   正楷   釉里红   釉下彩   饮食用器  
描述: 青花和釉里红瓷器,是先在生坯上着色然后上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器,这种釉下彩绘呈色明净、秀丽、素雅,具有不褪色、不剥落、耐磨损、防腐蚀等特性,能避免铅、镉溶出的毒害,最适宜于装饰饮食用器,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瓷器彩绘上
< 1 2 3 ... 6 7 8 ... 26 27 2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