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揭秘密国:宋叔方鼎试释
作者: 付强   来源: 大众考古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秘密   金文   历史文化   青铜器   铭文   西周时期    
描述: 宋叔方鼎铭文中讲到密伯赏赐了宋叔贝和铜,通过与相关青铜器的对比研究,发现密伯的权力很大,和以往金文中的王很像,这对认识西周时期密国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吴镇烽先生编著的《商周青铜器铭文
贝氏家族百年风云
作者: 何映宇   袁梦瑶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子文   祖诒   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园林   贝润生   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   百年风云   闹中取静   历史建筑  
描述: 历史建筑:原为贝宅(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之父)。"贝祖诒,号淞荪,生于1892年,苏州人。现在提到贝祖诒,他的名头完全被他的明星建筑师儿子盖住了,可是在他壮年时,在民国金融界,可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宋子文的左膀右臂,岂容忽视?
徐悲鸿先生在贵阳
作者: 陈恒安   来源: 贵州文史天地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任伯年   现实主义   艺术馆   抗战时期   贵州   康有为   人物画   中国画   《石门铭》   徐悲鸿  
描述: 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先生来贵阳先后凡三次:首次是在香港举办赈济战区难民的画展之后,取道长沙、桂林将返重庆中央大学任教,中途经过贵阳,时间在1937年冬天;其次是由昆明、保山举办捐赈画展,攀登鸡足山写景归来,于1942年秋冬到贵阳小住;后一次是1943—44的的冬春之交,由桂林而贵阳,转徙西南,仍回重庆。记得先生第一次来到贵阳,留住时间颇为短暂。我恰在病中,不能与先生见面,仅闻在原中山公园门前的省民众教育馆(含中山西路市委大楼附近),举行过较小型的个展。当时与本地人士往还甚少,据知,只有张鹤龄笔店曾以贵州特产的“双管玉屏名萧”相赠,先生画《柳枝独鹊》立福为报,题款有是年十月“薄游贵阳”之语。因为没有安现设席的地方和余暇,所以这时的画作也寥寥无几。第二次是举办包括素描、油画、国画等画种,有人物(兼肖像)、山水、花岛及骏马等内容的一个较大型的展览。地点在市中心大十字南头的大兴寺佛殿内。这时贵阳遭受过日批.的“二四”大轰炸①,时阅三年,市面建筑尚未恢复。在这疮度满目,同仇敌汽的情景中,先生暂憩山城,旅居在今中华中路(新华书店门市部附近)一家商营餐馆的临街平房里面。人行道就在窗外,车尘飞扬,市声嚣杂,先生却能静处人海波...
贝聿铭巧改卢浮宫
作者: 万新民   来源: 建筑工人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改造工程   卢浮宫   艺术品   贝聿铭   绘画   参观者   雕塑   地下停车场   世界  
描述: 巴黎卢浮宫是世界上收藏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的大博物馆之一,自1980年起,参观者猛增。由于场地不够,许多人只能在拥挤
华裔贝聿铭设计银塔建筑群或将成为纽约新地标
作者: 暂无 来源: 建筑技术及设计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纽约市   设计       贝聿铭   华裔   地标   建筑群  
描述: 位于格林威治村、由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银塔,可能列为纽约市历史地标,楼前为毕加索雕塑。据美国《世界日报》援引amNY.com网站报道,纽约市地标保存委员会(Landmarks
“玩”出来的艺术家——访广州雕塑院副院长许鸿飞
作者: 李涿成   王恩汉   施玉萍   钟鸣   胡媛萍   来源: 广东档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铭   性格差异   艺术技巧   艺术道路   副院长   评职称   黄永玉   工艺美术学校   设计大师   学习成绩  
描述: “玩”出来的艺术家——访广州雕塑院副院长许鸿飞
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在建筑中的运用
作者: 顾大治   徐震   来源: 安徽建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亨利.摩尔   贝聿铭   有机   雕塑  
描述: 文章分析了亨利.摩尔独有的雕塑风格,并试析了他的几个作品在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中的独到的运用。
石非石 山非山 试析当代赏石艺术跨界融合的五大趋势
作者: 徐跃龙   来源: 宝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假山   陶瓷艺术大师   研山   石非   著名建筑大师   赏石   贝聿铭   当代艺术家   系列作品   苏州博物馆  
描述: 在"互联网+"的时代,"跨界融合"已成为一个热门关键词。而当代中国赏石艺术发展大势下,我们也不难发现众多跨界融合现象:比如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庭院创作的《片石假山》,雕塑家展望的不锈钢
韦公坟
作者: 李峻   来源: 武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墓志铭   墓地   碑文  
描述: 韦公坟(现淹没于水下),墓地在均州城外三皇庙南半公里的枣园之北。封土堆如同一座小山,面积1240平方米,高5米多,墓顶为二坡屋顶式,有四亩地大。墓前有“皇恩赠赐”巨碑,碑额为浮雕双龙戏珠;碑文刻了500字长篇墓志铭;碑前有长方石香炉一座,两侧还有龟驮碑。
文武宗含真法乳 欲写春山藏人间(下)——记武当太乙铁松派第十三代掌门李兆生先生
作者: 张建勇   张天鹏   来源: 武当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墓志铭   墓地   碑文  
描述: 北京 张建勇 张天鹏 (接上期) 浑洒翰墨浓香 李兆生先生作品多臻神境而声名远播。已故书法界之前贤,天津李鹤年老先生曾这样评价:“兆生大师雄踞吉林,名震扶桑……贻我巨著,《声律真诠》、《真元宝笈》、《翰墨缘》与法书,博涉深邃,才富五车,更精内功及剑术,至于书法遒劲浑朴,灼见真知……。” 中国文人李兆生翰墨艺术成就展、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博览会中,年越耄耋的大书法家陈政评价先生:“画好、字好、诗好,印更好!”南国国画雕塑艺术大师、艺坛巨匠朱培钧老人认为,李先生“真正领会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这个时代已见不到这样的风格了”,并要求先生刻一方“净化人生”之印为念。文物鉴定权威人士杨仁凯先生在哈尔滨的一次拍卖会期间惊叹《翰墨缘》“真乃神人也”! 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馆,李兆生先生三度参加亚细亚美展,其传统文人书画以特殊震撼力,受到与会者的瞩目,广为海外人士收藏。诸如《钟馗清宇图》为日本安田信托银行山口吉雄会长收藏,其书作是日本曾岐神社永久收藏陈列的唯一巾国书法精品。1992年3月,在南日本鹿儿岛樱岛活火山游览地,先生即兴题联。如今,此联经装裱后悬挂在樱岛供国际游人瞻仰。 日本友人赞誉先生“是武学家、书法家……,李兆生先生(号真阳)秉持中国传统文化宗风脉传”。“先生书法端庄、典雅、凝重、刚毅、雄浑、古朴、洒脱、奔放,于不均衡处现均衡”。东京大学曾为先生书法作了科学测定——证实了先生书法艺术震撼人心的真实力量,也证明先生“书法对环境物质产生了微妙影响”。 先生文络有脉,儒书以“心正则笔正”为基,上宗锺王李素,下袭赵董支脉;玄书近学蒲华、白玉蟾,远溯吕岩、三丰祖师。龙行大草得自马成令老先生,“仙逸”之传,承白云上人书诀一脉,与王右军同出黄庭经一宗,与天龙神剑合真,融武学、禅悟入书境。 先生书法出自馆阁,承宗风古法,且书格多变。折带飞白贯彻其中,有吴带当风之飘逸,盘钢截玉之雄健,高骨游丝之灵动,润含春雨之丰腴,干裂秋风吹破竹之枯涩。 先生真草隶篆诸体皆精,字大可如幛,小可如豆。蝇头小楷清雅俊秀,巨字榜书,一笔横龙,气势磅礴。先生擅写高堂大轴,其形神与明清古风无异。绝技除手卷、联轴外,竟能一次书写四六尺幅“龙”“虎”“神”“佛”“寿”多帧,诗文随书一气呵成,书体有石鼓、古隶、金文、大草等,无一笔虚败。先生精于文人三绝,以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刀做,仅一上午可治巨印(10厘米方)七八块之多,刊石边款信手而出,可见刀笔扛鼎,非前人虚说。 先生数年奔走中,曾为几处题写楹联。1987年到山西永乐宫考证古迹时,身临吕祖故居,为寄怀思,题联永乐宫。联曰: “三界高渺,金丹玄化示真吾,大道古今注玄都。玄天呈象,一气冲腾,鼎炉开时喷白雪,可见密法显乎哉;大干浩瀚,飞剑神游养太合,圣教圆通证元明。慧海应真,万法融汇,灵胎结处展黄芽,始知妙律隐之也。” 1986年到武当山朝山拜祖之时,为念真武大帝与三丰祖师,写下联语云: “大道演龟蛇,长存灵犀同日月;金锋伏龙虎,初化阳神共古今。” 1993年吉林雾凇冰雪节时,先生面对凝云飞雪,素裹江天,心音振动,畅思神州故国五千年文明脉传,写下14782的长联(又被喻作《一万珍函》),堪称古今第一联。文理情思似野鹤翔空,幽兰剪石。对仗之工,风韵之雅,令人惊叹(见《声律真诠》)。 1999年在广西《中国文人李兆生翰墨艺术成就展》期间,先生“悬空飞书”一气呵成十六幅六尺宣之《桂林赋》。 2000年岁末,三日之内为京北名刹红螺寺书作六尺对开的百幅禅诗。诗云: “经师授教习禅宗,数十年来苦用功;初学顿觉神气爽,扶佑万类有圆通。” 庚辰小寒,天降瑞雪,先生即兴挥毫翰墨赠友人。其语日: “庚辰小寒遇贤君,恰似乾坤面目新。江天万里银装裹,上耀玄穹下遮尘。是吾翰墨展金卷,诗书吟咏歌尧君。盛世辉煌多异彩,寄居故镇唱诗文。执笔书之龙凤章,前追晋汉与周秦。” 当年三丰祖师“得佛之大,得道之微,得儒之极”而创武当。先生以笔墨传神将武当天龙神剑、龙形大草之剑谱重书旧作,装轴复真,以示此脉传绝学有承。书画同源,先生亦精绘画,人物、瑞芝、山水、神真、佛像等等,意境悠远,清新隽永,开一代宗风。画中十三科,最难为人物。先生绘画尤以人物见长,写神真仙兽,画风颇古,对人物的刻画,一洗习俗,立意高古,有仙气。常每画必诗,顷刻立就。 先生的《餐英图》(1987年)取材道家养生,以人物颜面上的色彩表现丹炉闪耀的火光与修真之士的仙风道骨。传统道家以积极的心态、丰富的学识来创造生活,完善自我,将人的身心与大自然共融,走真实的健康之路。此中包含陶弘景、孙思邈的《龙虎大丹》和道家通俗读物《黄庭经》之学术思想。这种“渺渺大干赏真华”的境界早已超越了儒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先生深明此理,几度刻下“是道仍是儒”之石。 先生的努力之中蕴含了无限深情,正如在首届天津文化艺术节展出的《海屋添筹》所描绘的那样。先生笔下的寿星,手执信香揖在胸,须发飘散随海风,巾衫、飘带、袍袖,在风中翩翩飘舞的风姿,当真令人神往。画中耄耋老人正前往传统神话世界中的海上仙苑为人类的健康而祈祷,寄托了先生对全社会、对全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也是当年三丰祖师“欲使天下众英豪延年益寿”之愿。正如画中诗文所云: “荣登寿域感瑶天,三星高举朗真乾;一筹天尊金钟响,再筹法脉延华年;宝彩灵犀开寿域,天真法华聚金仙;正值丹青留神彩,潇洒天光不计年。” 弟子学人于装裱书画时,先生均以尺幅详说,尝以叹言而叙宗风,于翰墨楼天龙阁亲授弟子装帧虎帐云披,精于制作,轴中装有丹药防蛀。如今在装裱业中,像这样的六尺横画竖裱,断然少见,更谈不上“纳甲点真”之业传真谛。 珠串文脉武宗 李兆生先生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著作文章以诗人的眼光,以画家的笔触,描绘心中蕴集的文理情思。先生唯感于人事消磨,岁月迁延,争暇持毫,将传统文化法脉付诸笔墨。哈尔滨电视台《美苑纵横》评价先生:“甘作红烛燃至尽,照亮学子振国兴”。 首本著作《翰墨缘》作为“中华笔砚衡真”之专著以提高书写的效率为基础,畅说书法间架、血脉、神气,乃至双管齐下之绝学,以丹力、禅法和剑道人书,泛说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先生的第一部武学专著《真元宝笈》,剖示了传统宗风丹家内脉的具体修持法门,向读者展示“以丹力入剑”之隐奥。书剑同源,文武同宗,与道合真,以道为源,以道为宗,而后书剑双艺、文武两途方能有绝技惊天之造诣。《翰墨缘》与《真元宝笈》,这一文一武之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密隐真公诸于世,实乃为世所少见的珍本。 《声律真诠》上册(《(真阳对韵一二三》)深入浅出,赋予传统蒙学中声律启蒙以新的生命,乃传统文化领域中声韵、律对方面大成之作,“发幽阐微,直揭太极文体所蕴之灵性深隐;吐妙言慧,顿悟先天后天若揭之真如密谛”。下册《万字长联》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作。其中所涉法境摩天,珠彩金函,珍霭玉篇,金波蟾光,三乘九转,仙客神真,丹砂玄机,金阙瑶台,贝页金莲,金锋剑气,人爻文日,人间天真,月华旧影,碧云红蓼,芳魂玉容,瑶草琼峰,神兵金械,三品三昧,众灵众源,……是五千年文明灵性之史。 先生实乃文武双修,慧悲古今的一代楷模。 (责任编辑乔汉)
< 1 2 3 4 ... 22 23 2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