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瓷路添友谊
作者: 徐年瑞   来源: 友声杂志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2002年   纪念   阿拉伯   非洲地区   埃及   文明古国   东南亚   景德镇   友谊   进口   人民   中国瓷器  
描述: 郑和下西洋 瓷路添友谊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之三
作者: 池敬嘉   来源: 台声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商品   郑和下西洋   广南   货物   东洋   需求量   中国   国际市场   陆上丝绸之路   瓷器  
描述: 》第 179 页)亦仰赖于中国。但国际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还是瓷器、丝绸与茶叶这三大类。所以,郑和的庞大船队运载到海外的货物也以瓷器、丝绸和茶叶为主。值得指出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最大的区别在于瓷器
郑和下西洋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
作者: 刘淼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郑和下西洋   各国   伊斯兰国家   纹饰   文化交流史   风格  
描述: 郑和下西洋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
南京明故宫“光禄寺”出土青花瓷画五桅宝船图
作者: 杨明生   来源: 郑和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画   郑和下西洋   遗物   宝船   遗址   故宫   第二故乡   出土   南京  
描述: 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南京留下了许多郑和的遗址和遗物。仅南京明故宫旧址就出土过许多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片标本及其遗物。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极盛时期看郑和下西洋的时代意义
作者: 王锋   来源: 郑和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回族穆斯林   郑和下西洋   明朝   世界历史   中国历史   时代意义   航海事业   印度洋   东南亚   波斯湾   睦邻友好   海上丝绸之路   对外交流   航海家  
描述: 公元1405—1433年,我国明朝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活跃在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直至非洲东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郑和所完成的航海事业,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
郑和不应有胡须
作者: 秋实   来源: 上海集邮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来西亚   2005年   “胡须”   郑和   纪念邮票   太监   《马中交往六百周年》  
描述: 马来西亚于7月7日发行《马中交往六百周年》纪念邮票,全套4种,另有小型张。邮票图为“郑和宝船”、“满刺加国王印玺”、“伊斯兰文字中国青花瓷盘”、“凤嬉牡丹图五彩瓷盘”,小型张邮票图为“马
永宣青花“下西洋”
作者: 王建华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郑和下西洋   御窑厂   永乐   中国传统   阿拉伯   中华文明   苏门答腊   装饰   明成祖  
描述: 明初永乐、宣德(1403—1435年)青花瓷,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典雅瑰丽的发色和不同凡响的纹饰,“发前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被称为“青花瓷之冠”。在短短的30余年间,随着郑和船队频繁出使西洋,青花瓷器远播东南亚、中亚、西亚和非洲南部,甚至远达西非海岸,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
马来西亚发行“马中交往六百周年”纪念邮票
作者: 秋实   来源: 集邮博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案   发行   郑和下西洋   马来西亚   交往   面值   周年纪念日   苏丹   纪念邮票   马六甲  
描述: 今年6月28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当年郑和访问过的马来西亚于7月21日发行一套“马中交往六百周年”纪念邮票,共4枚加1个小型张:面值30分的2枚,一枚为“郑和的宝船”;另一枚为中国明朝皇帝
风景线
作者: 暂无 来源: 集邮博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邮政日戳   郑和下西洋   风景   邮政局   爱国主义精神   少年   民族主义   邮票   纪念馆   英式  
描述: 江苏太仓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配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发行,江苏太仓市邮政局启用“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刘家港”风景戳日戳1枚。风景日戳主图为太仓浏河镇郑和纪念馆楼前的“锚泊瀛涯”雕塑。1985年7月11日,为纪念郑和首航580周年,弘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将“天妃宫”后
景德“青花”下西洋
作者: 龙村倪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郑和   青花  
描述: 中國有“青花瓷”始於唐,成於南宋(1127-1279),圓熟於元(1279-1368),興盛於明初,特別是永樂(1403-1425)、宣德(1426-1436)、成化(1465-1488)三朝。江西“景德鎮”的產品,更是獨步世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三保太監”鄭和(1371-1433)七下“西洋”(1405-1433)時,“彩絹瓷器”是最重要的“賞賜”品,大量青花乃隨“寶船”遠走四方,或贈或售揚名四海。青花用“回青”直接在瓷胚上畫繪,再上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以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青花的成功,除中國獨有制瓷傳統和瓷匠的精研努力外,另一項特殊因素是使用了“伊斯蘭”傳統的藍色釉料:回青、回回青和“南海”周邊國家的蘇麻離青、蘇泥臘青、勃青等等。青花不僅使用了域外原料,在造型和紋飾上,也容納了“伊斯蘭”宗教和民族風格。這裏僅討論明初“青花”,且以景德鎮所出,於15世紀鄭和下西洋時代前後者為主,也略論中國青花與阿拉伯青花間的關聯。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