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建筑·雕塑与公共艺术
作者: 孙嘉威   来源: 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自由女神像   巴洛克   微妙关系   中国国家大剧院   活动空间   公共空间   公共参与   古根海姆博物馆   洛可可  
描述: 建筑与雕塑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其自身的固有特征仍很明显并继续朝着多方向发展。而作为新鲜事物的公共艺术其中也包含着建筑与雕塑以及其他多种艺术形式,建筑与雕塑必须包含更多的含义,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才是公共艺术出现的原因及最终目的。
气象观测资料进“12121”的实现及其效益分析
作者: 刘于民   柳守煜   雷玄肆   陈鲍发   周国飞   来源: 科技广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2121声讯系统   气象资料   效益分析  
描述: 本文将气象观测资料如何进入12121声讯系统的具体流程进行了总结,介绍了景德镇市气象局历史资料库的建立和有关气象资料读取及转换方法。最后对这些气象资料进入12121后的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12121声讯系统发展的方向。
李清照词中的人物形象探析
作者: 奚社娇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人物形象    
描述: 李清照词为艺术殿堂中的千古绝唱,启迪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从中可窥探出天真少女,多情少妇,暮年寡妇,爱家爱国大丈夫等形象
简析粉彩花鸟画的符号程式
作者: 梁小平   梁宇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瓷   景德镇   花鸟画   民族文化   程式化   新程式   陶瓷艺术   艺术形象   符号   粉彩  
描述: 粉彩瓷自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的艺术魅力和后来居上的气势,跻身于景德镇四大名瓷之列,成为陶瓷装饰中题材最广、形式最多、色彩最丰富、与国画六法最接近的彩类之一。
打造景瓷从会展入手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江周刊(焦点纪实)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展销   国际   博览会   品牌资本   品牌形象   会展品牌   品牌信誉   造景   景德镇陶瓷   瓷器  
描述: 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入选人民网2008年度最受关注各地节庆名单,打造出了景德镇的城市会展品牌。在当今各级政府以各种名义开展各类会展活动的情势下,人们也许对各类以某某节命名的会展活动有些备感乏味,但景德镇的国际陶瓷节倒是让人眼前一亮,何况还创出了一个会展的品牌。应该如何认识景瓷会展品牌的打造呢?
“红色记忆”蕴商机
作者: 刘向上   来源: 改革与开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七十年代   淡出   象征意义   毛泽东   周恩来   红色记忆   商机   雕塑  
描述: 在中国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可以说随处可见伟人毛泽东的雕塑和像章……但随着时过境迁,主席雕塑和像章这些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物品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在山东有这样一个女孩,从近两年时兴起来的红色记忆热中发
明初青花瓷业的伊斯兰文化因素
作者: 刘淼   吴春明   来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规定情境   雕塑定格   心理现象  
描述: 明初青花瓷业的伊斯兰文化因素
林剑峰雕塑:当代艺术的自我解放之美
作者: 荒林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生命经验   当代艺术   西方国家   时空环境   自我解放   城市雕塑   现代化  
描述: 在坚硬的材料上铭刻柔软的线条,让生命经验化作凝固的形式,雕塑确乎与我们这样飞速运行的时代格格不入,却似乎又是我们这样飞速遗忘的时代惟一的形体确证。
主题性雕塑艺术的新探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主题群雕研讨会
作者: 邵大箴   袁运甫   安远远   吴长江   陈醉   奚静之   王镛   马鸿增   宋伟光   梁江   尚辉   丁方   顾森   翁剑青   吕品田   李晓峰   聂危谷   方宁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教堂   柯布   现代主义   建筑大师   50年代   象征主义   理性主义  
描述: 主题性雕塑艺术的新探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主题群雕研讨会
国画欣赏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左向   欣赏   形象   生卒年   清代   国画   家法   叶用   蜻蜓   常熟  
描述: 《红蓼野菊图》,两枝红蓼自左向右伸展,绿叶用工笔勾勒;两只蜻蜓,形象刻画精微,栩栩如生。另有两枝野菊穿插其间,与红蓼争艳。蜻蜓的轻盈、野花的妩媚更衬红蓼之美。全图设色鲜艳和谐。
< 1 2 3 ... 20 21 22 ... 51 52 5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