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言】搜索到相关结果 7789 条
-
绘画艺术的审美
-
作者:
王永钊
来源:
福建艺术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观世界
形式语言
艺术造型
具体形象
艺术家
意味
绘画艺术
审美趣味
观赏者
审美理想
情感传递
-
描述:
绘画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和线色构成的某种有意味的“形式语言”,以静止、凝炼的瞬间平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与丑,揭示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把蕴藏在作者心灵的思想情感传递给观赏者。绘画
-
罗丹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
-
作者:
陈青
来源:
福建艺术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语言
形体语言
光与影
表达方式
巴尔扎克
雕像
作品
罗丹
艺术的情感
青铜像
-
描述:
罗丹站在西方雕刻的传统与现代之间,以他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可以说,罗丹用他的雕塑语言向世人表达强烈的情感,对象的形体成了他恣意歌唱的工具。他追求充溢于形体内的生命感受与光影的特殊效果。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分析罗丹雕塑中形体语言的情感表达。
-
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
作者:
瑚瑚
戴华
来源:
大美术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策展人
美术语言
中青年
艺术家
艺术中心
绘画
作品
雕塑
艺术学院
上海画坛
-
描述:
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的举办是2004年底上海艺术节的盛事,两年一届的海平线联展着眼于美术语言的创新与上海艺术新人的推介。使得海平线这一品牌历久而弥新,成为海上艺坛最为重要的展览之一。
-
传递母爱的城市之眼——美国雕塑大师曼纽尔·卡博内尔
-
作者:
陈潇
来源:
大美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家汇
发展基金
内尔
艺术家
母爱
雕塑家
艺术语言
作品
上海文化
创意
-
描述:
2007年4月6日上午,在草长莺飞的徐家汇公园,雕塑大师曼纽尔·卡博内尔(Manuel Carbonell)的铜制雕塑《新一代》的幕布缓缓揭开,作品灵动圆润的肢体诉说着生命的蜕变,精湛的技法传达着雕塑家深厚的艺术语言。
-
浅析孙成新石窟佛域作品的价值与未来
-
作者:
阎正
来源:
大美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像雕塑
绘画语言
龙门石窟
功夫
浅析
未来
艺术传统
价值
作品
成就
-
描述:
孙成新这位非同凡响的丹青高手,鬼使神差地走进洛阳,在驻足龙门石窟的一瞬间,大千世界的喧嚣吵闹消散殆尽,卢舍那大佛肃穆安详的神态、怡淡纯洁的微笑,那美轮美奂的艺术佛像雕塑,如电闪雷鸣般击中并震撼着他的心灵。他惊奇地发现,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艺术归宿。
-
城市中凝固的舞蹈
-
作者:
西西
张彤
来源:
大美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文脉
语言
花岗岩
艺术家
凝固
舞蹈
创作
造型艺术
作品
雕塑艺术
-
描述:
是凝练的诗句,亦或是灵动的语言——个性源于城市文脉的积淀,令雕塑俨然成为流动的语言,诉说历史的沧桑与今日之繁华。城市精神,就在这千变万幻的造型艺术中,演化为一种韵白,一种旋律,一种哲学思维。优雅热烈、或者潇洒沉郁,都在这一场凝固的舞蹈之间……
-
捕捉《夜与昼》的灵
-
作者:
瑞雪
李薇
来源:
大美术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影像语言
服装面料
设计作品
艺术美感
空间意境
元素
装置
雕塑
摄影师
-
描述:
想要寻找合适的影像语言,去表达《夜与昼》——这组充满了强烈装置艺术美感的服装设计作品.首先要做到的.是理解《夜与昼》的灵魂。《夜与昼》这组服装,放在空间里,有强烈的装置艺术美感;穿在人体上.观者能感
-
欧洲掠影
-
作者:
丹丹
来源:
大视野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见证
人文
阅读
建筑图
欧洲
色彩
艺术家
言语
小说
油画
-
描述:
,为之振奋,为之折服。这便是欧洲,言语都是空白的,所有的思绪都将化为深深的叹息,飘荡在欧洲敏感、忧郁、多情的空气、水域之中。漫步欧洲,在欧洲的经典画面中、不经意间,坠入欧洲古老的"情网"。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年Lee用3D语言讲故事
-
作者:
周玥
来源:
大武汉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3D效果
漂流
CGI
D语言
少年
Pi
故事
中年
-
描述:
李安首次拍3D,大家好像都有点不知所措。海滩沉船的压抑和震撼、油画般的海天一色、栩栩如生的CGI老虎……让各媒体评论不约而同规避了故事、角色、表演、情感等以往李安作品最津津乐道的元素,转而对技术层面,尤其是3D效果大加评论。
-
树皮、老相机、梵高先生——新奇雕塑集合
-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武汉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集合
树皮
艺术家
本体语言
相机
佛像
差异化
雕塑
-
描述:
一个被反复质疑的话题,在本次展览中,不免又有新的解答。对于年轻的雕塑艺术家而言,他们以自我的激情表达和批判锋芒,再一次颠覆了人们久以习惯的对雕塑的认知,而他们在雕塑本体语言方面的坚守,亦让当代雕塑生发出了它独有的魅力。陈洁的《佛不至》带着调侃的玩味,佛像摆头,遥望远端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