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雪花的力量
作者: 张凡   来源: 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家实验室   雪花   刻板印象   技术先进   太阳能电池   微粒子   光伏电池   机电系统   微电子   六角形  
描述: 五彩斑斓,并不等同于徒有其表。美国的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研制出新型的光伏电池,像雪花一样拥有六角形的美丽外表,改变人们对电池"大块头"的刻板
油画《历史的审判》的构思与探索
作者: 郑艺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大历史事件   艺术构思   公开审判   法庭   剖析图   画面   创作   三角形   探索   油画  
描述: 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依法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进行公开审判。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大审判。这场大审判不但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
小闹钟
作者: 杨励寒   郑甜   来源: 小星星(低年级)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闹钟   生日礼物   三角形   红宝石  
描述: 我有一个小巧玲珑的小闹钟,足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它是一只可爱的小狗,是用塑料做的,我非常喜欢它。它的脑袋圆圆的,像一个皮球。它的耳朵长长的,像两把小扇子。它的眼睛黑黑的,眼珠红红的小小的,像两个红色的小斑点。它的鼻子红红的,像一个倒三角形。嘴巴张得大大的,露出了红红的舌头,像一颡红宝石。
“化斜为直”妙解题
作者: 李浩明   来源: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八年级)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中考试题   不规则四边形   设计问题   斜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雕塑   参考数据   数学思想方法   森林保护区  
描述: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一类关于解斜三角形和不规则四边形的问题,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运用"化斜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将斜三角形或不规则四边形化归为直角三
教学『包装』需谨慎:从『几种不到位的商品包装』谈起
作者: 何朝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教师   景德镇   个案   商品包装   失位   课堂教学   内角和   三角形   世界品质  
描述: "包装"失位,自降身价 商场个案:世界品质一流的江西景德镇瓷器曾因为使用稻草衬垫粗糙包装,给许多"洋消费者"留下了既易损坏又不卫生、既不便于携带又不宜送礼的印象.故而在国际市场上备受冷落.
绘画写生的观察分析与图形元素布局研究(Ⅵ)
作者: 黄菁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参考点   绘画语言   凡·高   视觉冲击力   运用   布局研究   三角形   作品   线条   林风眠  
描述: 这里选出几位在绘画语言的运用上有明显特点的画家,作为范例供同学们参考。贯彻"从画中学画"的原则,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前人的优秀作品中找到可资借鉴的元素,并且能举一反三,从前人的作品中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别人的作品中发现值得吸取的营养。同学们可以用前面讲到的基本知识点来对应一些范例作品进行分析,看看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在我们提到的那几个方面是怎么做的,比如:黑白关系如何处理?形状提
去牛津上学
作者: 李倩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中心   牛津   哥特式   排列   三角形  
描述: broad大街是敞篷巴士环游牛津市的起点。从市中心往broad大街看过去,街道由宽变窄,古典式的圆顶、哥特式的尖顶、北欧童话中的三角形屋顶的建筑依次排列过去。 大街南侧的blackwell艺术书店
在路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中心   牛津   哥特式   排列   三角形  
描述: 哥本哈根。 最后,别忘了安徒生大道上的安徒生雕塑! 1、丹麦使用丹麦克朗,不使用欧元,兑换货币一定要去银行,街头的兑换店会收取昂贵的手续费。 2、闹市区的步行街与国内任何一个大城市
在路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中心   牛津   哥特式   排列   三角形  
描述: 图/文 达达ZEN “度蜜月的人和有情调的人都会喜欢这里。”旅行指南上如此描述大叻。对于被越南其他城市的嘈杂困扰的旅客而言,大叻太适合停留下来小住一段时间了。 夜行的Open Bus(越南特有的一票式公共汽车,方便旅客从南到北穿越整个国家)到达大叻,已是飘着细雨的湿冷清晨。小城尚未苏醒,色彩斑斓的房子积木一般点缀在花丛中,让人怀疑来到了法国南部的某个小镇。 1890年代,法国的探险家跋涉来到这里,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他们请求法属交趾支那的殖民地总督在这里兴建高山避暑胜地,总督欣然同意。1907年,法国人在这里兴建了第一座旅馆,随后这个越南南部的山谷摇身一变,成为殖民者在异邦为自己搭建的镜像。 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法国人在这里留下了别墅和林荫大道,兴建了寄宿学校。来自印度支那各地的儿童在此接受法国神父和修女的教育;二战期间,大叻一度成为印度支那联邦的首都。日本作家林芙美子的小说以这里为背景,记述二战时期从军记者由纪子与军人富岗之间的故事--此类爱情肥皂剧在大叻上演,再合适不过。 松树成林,清风拂面。我迫不及待地租了一辆摩托车,开始在大叻的冒险。对独身的旅客来说,大叻甜蜜得过分:天主教堂、香椿湖、达天湖、爱的盆地、索菲特宫殿的阔大草坪……似乎哪儿都是为恋人们准备的。 还好,至少这里还有一幢疯狂的房子,适合独身的旅客。抛开大叻甜蜜的一切,光是这座房子,已值得你飞越大半个地球。 Nga和她的疯狂之家 这幢诡异的房子在大叻的知名度堪比保大行宫(阮王朝末代皇帝保大的行宫)。 一棵巨大的榕树--这是看到“疯狂房子”的第一印象。在树洞一般的入口处,你会发现缠绕在树干上的若干只大蜘蛛(用于底部空间遮阳)、两只长颈鹿(供小孩子攀爬的楼梯)。沿着奶黄色的楼梯往上,目光所及,全是不规则的线条,像是某种生物的脊背,又似随风舞动的海浪。 在不同的层级,会经过几个不同主题的房间:象征着力量的“老虎洞”运用了中国元素;“棕熊屋”充满俄国情调;“老鹰屋”运用了美国的设计风格;“蚂蚁屋”则是越南式样…… 每一间房都是独一无二的。位置、朝向、高低和形状,皆找不出一间相同的,屋内的装饰、摆设、家具皆是单独设计的:“袋鼠”的眼睛是屋内的灯泡、“棕熊”的爪子是储物间的把手……这些设计无一不天然巧妙,所有游客都能轻而易举地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细节。 “疯狂房子”的设计师Nga是前越南共和国总统邓春区的女儿。她美丽又传奇。年轻时,她曾在中国和俄罗斯深造,在莫斯科大学取得建筑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大叻。大叻有好几座Nga设计的建筑,其中包括有名的儿童文化宫和一座天主教堂。 “疯狂房子”的前身是一座古老的法式别墅,Nga在它旁边筑起童话般的花园,园子里放满离奇古怪的雕塑。“人从诞生之初就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她的营造哲学。这样的理念贯穿于整幢建筑:墙上的仿生式窗户,为房间带来充足的光源;藏身于树丛里的石质长颈鹿起到了立柱的作用,它以一定的角度倾斜,并分成枝杈,将屋顶的重量导向地面,又无需外墙承重。“疯狂房子”无处不流动着万物的生机和对神的虔诚。 与其说这是一幢建筑,不如说,这是一件超大型却有着细腻温柔质感的艺术品。
咸海 框中风景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中心   牛津   哥特式   排列   三角形  
描述: 本刊记者卫毅发自威海 图/本刊记者姜晓明 历史 梁月昌老了,实际上,他看上去比62岁的年龄更加苍老,往后一缕一缕梳理平整的头发如同雕塑,给人以质地坚硬的印象,皱纹像是深凿,仿佛早已过70岁的光景。 他会随手从身上的多袋马甲里掏出一个破损的、卷边儿的、水渍明显的小记事本,还有一根红色的圆珠笔。这是他的成瘾之物,如同烟斗烟丝。他也抽烟,但不及对纸笔这些个什物的迷恋。 小本子上杂乱地记着一些潦草的语句,为他每天随手偶得。“想到什么就记什么。”这件事对他有多重要?用梁月昌的老伴刘玉香的一句话来说:让他不写,就是要了他的命。 梁月昌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干写字这件事情的。他当过工人、老师,他都不认为那是多么紧要的事,写作才是正途。他从客厅钻进里屋,找出一本夹着很多剪报的书,书的内页里写着:“2002年8月24日,陈卫青送来10本样书。即日记。”样书指的是他所著的《威海旧事》一书,倘若从他萌生此念。收集题材开始算起,到此书付梓,光阴已跨30载。 威海价值何在?人们为什么要到威海来?在威海出生长大并老去的梁月昌,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有些不知所措。他开始喝水、抽烟,说这得好好想想,有点懵。 喜欢历史掌故的他首先想到的是历史。“邓世昌应该是一个原因。”在威海有世昌路,刘公岛上有邓世昌举着望远镜远眺的巨大雕塑。刘公岛是威海的主要景点,而此景点主要讲述的是北洋水师的历史。 刘公岛上正在兴建高尔夫球场,确切地说,应是重建。岛上博物馆里的一张黑白照片中,一位留辫子的中国清朝孩童正挥杆打高尔夫球。刘公岛上曾有英国人修建的远东最早的高尔夫球场。英国人不仅带来了高尔夫球,还有足球,按照梁月昌的考证,中国现代足球的起源地,很可能就在威海。他写过《光绪年间的足球队》。 除了体育,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曾给威海做出过重要的示范。梁月昌认为如今的威海人之所以有讲卫生的好习惯,多少是从英国人那里沿袭的传统。“你知道吗,英国人管理刘公岛的时候,岛上最重要的管理者是什么人?是大医官,也就是医生。”梁月昌采访过一位曾在英国军舰上洗衣服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大医官什么都管。这其中包括公共卫生、船舶检疫及官办医院。对于远离国土的英国人来说,卫生对于保持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英国人又以管理见长。 曾写下过《紫禁城的黄昏》的庄士敦曾是英国派往威海卫的行政长官。威海卫这个地名也因为英国人而远播到遥远的欧洲。1902年的《泰晤士报》曾称:“如同香港是华南商业中心一样,威海卫在未来成为华北的商业中心绝非不可能。”但这个设想终没有成为现实。香港在1997年回归中国,而威海卫早在1930年就已经回归。 环境 刘公岛上还遗存有英国人留下的老建筑,部分仍被驻扎此地的军队使用。从刘公岛乘船往市区驶去的时候,能看到威海城市的特征:背山朝海,绿树红瓦。天晴的时候,还可以加上“碧海蓝天”这一条。从视觉上能给人以色彩夺目、层次丰富的宽阔感受。“除了历史,自然环境是威海吸引人的另一个地方。”梁月昌喝了好几口茶,总结出了第二条。 , 梁月昌和老伴去过国内的一些城市,觉得不如威海干净,有些城市“像垃圾堆似的”。但他们并不认为威海就已经做得多么好,有去过日本又回到威海的人对他说,拿日本的街道和威海相比,就像拿威海和中国其他的一些城市相比一样。 在梁月昌看来,威海人大体来说算是敦厚老实,做什么事情比较实在,生活得也比较平静安逸。“一个月1000多块钱就可以生活下去了。”刘玉香说。有一种说法是,威海是“养活穷人的地方”。 在威海,能经常听到外地口音,比如东北口音。郝大姐从东北来威海十来年了,从老家的工厂下岗后,她就跟着其他老乡来到威海做事,偶尔回东北,反而已经不习惯。“来威海的外地人大都是两种人,一种是没钱的,来这打工,一种是有钱的,来这买房。” 刘玉香和粱月昌每天晚饭后会到海边散步。在海边,他们会遇到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人,大家一聊,他们就发现外地人挺多,“有安徽的、陕西的,在这边买了房,夏天来度假,冬天就回去了。” 在威海的街头,各种招牌和指示牌往’往有中、英、韩三国文字。市中心还有专营韩国商品的韩国城。威海是离韩国最近的中国城市,这些年到威海来做生意的韩国人不少,去韩国留学的威海人也挺多。前些年,梁月昌办过给学生补习的辅导班,他的班上就有好些个韩国小孩。过年的时候,韩国小孩来到他家里,扑通就跪地上给他磕头,这让他印象深刻。“韩国人比我们还传统。” 威海街头的人并不多,若不是下雨天,出租车经常是放空在路上跑。但在刘玉香眼里,和以往相比,威海已经热闹得多了。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刘玉香有一次在逛威海百货大楼的间隙,闲来无事,坐在大楼前掐着表数过往的车辆:一辆、两辆、三辆……“5分钟,我数了一下,过去5辆车,我心想,妈呀,一分钟就过去一辆车啊,车可真多啊。”刘玉香笑了。 矛盾 威海就这么安静地存在着,许多人来,许多人往,许多人心甘情愿,许多人心有不甘。按梁月昌的话来说,威海就是一个被山与海所围住的盆景,是大自然转了一圈之后的收笔。 僻静之处有不被打扰的美,也有远离外界的疏离感。“威海适合养老,不大适合年轻人创业。”梁月昌说他这么些年没有离开威海,并不是不想离开威海,而是出不去。多年里,他都试图通过他的笔杆子为自己赢得人生的荣誉。他最开始写的是小说,投到北京的刊物,数月没有回音,最后遗失了,“我如果在北京,就可以直接找到编辑部去。”在他看来,没到大一点的城市,人文的圈子就没法接触,关系没法建立,自己所怀之才就没人赏识,“哪怕是在济南也好啊。” 为什么写《威海旧事》?梁月昌觉得是被文学的现实逼得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在这个角落里收集一些本土的奇闻轶事,还算是有些特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梁月昌早早就起床了,背着干粮就往澡堂子方向去。威海人,特别是老人,喜欢泡澡堂子,早上四五点钟,天蒙蒙亮,就有人走在去澡堂子的路上,等待第一道热水的浸泡。 在澡堂子里,梁月昌会跟各种人闲聊,然后他就会掏出那个破损的、卷边儿的、水渍明显的小记事本,用圆珠笔记下这些闲谈之语,作为写作的素材。在另一些时候,他同样是背着干粮翻山越岭、涉水渡海,找那些老人聊威海,有时候一个人就能聊十几次,聊一次就是一天。他的这些举动,让他在一些威海人眼里成为了怪人,.“威海人实在,他们觉得你做这些事做什么?” 身处“盆景”的苦闷让梁月昌一直想着离开威海,想着想着,就老了,他将自己的人生归在失败之列。但当他偶尔出去一段时间,又想着回来,在威海,他会感到温暖。“痛苦而又温暖,这就是威海给我的矛盾感受。” 1986年出生的威海人闫大伟已经开了好些年出租车。他没有离开威海,他觉得在这里生活得不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载着我们在威海沿海的山道上行驶,遇到景致动人处,他会熟练地停下车来,让我们拍照。 闫大伟带我们去了威海的孙家疃,本地人俗称的“山后”。梁月昌极力推荐我们到“山后”去看一看。威海的山宛若屏风,屏风的一侧是热闹的市区,转过屏风去,是宁静的后花园。许多漂亮的欧式临海别墅在这里兴建。而住在别墅里的大多是当地的渔民。闫大伟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经典的场景:半山腰上的一幢白墙红瓦的别墅,面朝着无敌海景,早上,太阳从海上升起,别墅的门开了,渔民们穿着简陋的工作服,开着手扶拖拉机就出来了。 外地来此的购房者喜欢海景房,和大城市的房价相比,这里的房价并不贵,售价在每平米六七千块钱左右。但对于本地人而言,除了住在海边的渔民,基本上不会有人买海景房。“海景房度假住一下还可以,但长年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被潮湿的海风吹着,关节会受不了。” 在孙家疃,也就是“山后”,连日的雨水停了,蓝天呈现,将原本面目不清的海水染成了蓝色,海风带着浪花,轻拂着沙滩。在人迹稀少的沙滩上,一个铁制的房子模样的框架立在那里,透过这个框架,从不同的方向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这大概就是威海。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