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五)
作者: 高鸿   吴木喜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世音菩萨造像   齐白石   真伪   作伪   辨析   造型特征   唐代   刻画   张大千   敦煌壁画  
描述: 张大千(款)《佛光普照》这件张大千《佛光普照》是某机构主办的宋元明清近代大家艺术研讨会专家所点评的精品之一(图1,纵130厘米,横59厘米)。对这件作品,研讨会的专家是这样点评的:“《佛光普照
庄严慈悲的菩萨造像
作者: 王玲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菩萨造像   宗教   东方收藏   雕塑  
描述: 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a)的简称,“菩提萨埵”是菩提和萨埵的复合字,菩提即“觉悟”而求“无上正遍知”的意思,萨埵是“有情众生”,从字面意思上看,菩萨实际是智慧与慈悲的结合,智慧指他对佛果的追求,慈悲指他对众生的救度。菩萨要达到佛果需经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达到佛果之后,并不涅槃,而是以帮助众生脱离轮回、离开苦海为己任,他们化显各种形象,来到世间,解救众生。在造像上,诸菩萨按佛经描述有各自的身相和标帜,一般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
作者: 高瑛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造像   创造力   少女形象   佛教雕刻   农民起义   丝绸之路   西方极乐世界   南北朝时期   佛教造像  
描述: 佛教起源于印度。印度佛教雕塑起源于佛陀在世时代。犍陀罗艺术的兴起一方面打破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只能以法轮、足迹、菩提树、宝座等象征符号暗示佛陀存在的成规;另一方面,菩萨像的创造是它又一重大贡献,突破了佛像囿于佛仪轨的千佛一面的程式,呈现较为生动多样的姿态。据《悲华经》记载,不眴太子和厄摩是转轮圣王的两位王子,见到自己的父亲修行了阿弥陀佛,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于是,两位王子也发誓愿,要修行菩萨道,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协侍阿弥陀佛,普渡众生前往西方净土。后来不眴太子就成了观世音菩萨,尼摩太子就成了大势至菩萨。以像设教的佛教自西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时,菩萨是作为侍奉者出现的,那么他是如何从造像仪轨中逐步脱离出来,以至于清代时达到“户户有观音”的呢? 下面,我以时代的变化为序探究菩萨造像演变的规律。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先是农民起义,后是民族大混战,人民居无定所,漂泊四方,大批汉族被迫南迁,总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