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艺术批】搜索到相关结果 29 条
-
第十四届“中国雕塑论坛”征稿通知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创作手法
方向
主题
融合
艺术语言
市场环境
艺术交流
雕塑
艺术批评
-
描述:
论坛主题:融合·方向在对全球化艺术思潮的融合中,我国当代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手法均发生了新异的变化。这一现象折射出了当今社会结构下文化意识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中艺术已
-
信息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未来作品
装置艺术
信息
艺术研究
艺术作品
艺术奖
艺术家
国际论坛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
描述:
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争鸣艺术批评何去何从?由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与美国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共同发起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于2010年5月19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由朱青生、詹姆斯·艾金斯、蒋奇谷、高名潞、彭锋担任组委会委员。第
-
美林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未来作品
装置艺术
信息
艺术研究
艺术作品
艺术奖
艺术家
国际论坛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
描述: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家协会,清华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韩美林艺术馆承办,展陈面积6000平方米,展出了集韩美林绘画和书法、雕塑、陶瓷、设计
-
数字时代艺术批评的困境
-
作者:
冀少峰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达方式
市场营销学
计划经济模式
社会批评
全民娱乐
生活方式方面
文化方式
中国社会结构
令人
艺术批评
-
描述:
伴随数字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也正面临着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局,中国当代艺术亦如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那样经历着一次次震荡和洗礼,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推动力量的艺术批评而言,虽然不断发出自身的声音和影响,但相较上个世纪80年代而言,其式微显而易见,那种批评的激情与锋芒,冲动活跃与丰富及那种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的情境显然已成为昨日黄花,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艺术批评在数字时代陷入如此的困境?毋庸赘言,当今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遭遇的其实是一
-
雕塑界没有批评
-
作者:
陈云岗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批评规则
代名词
策展人
批判
批评话语
雕塑家
文字
作品
现象
艺术批评
-
描述:
近20年来,中国的整个美术界都在批评领域发生了集体逃避的现象。批评变成了"赞评"的代名词,真正的批评正在在弱化甚至消泯。
-
浅析数字时代艺术批评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
-
作者:
吴洪亮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播过程
传播角度
虚拟世界
语言暴力
信息传播方式
现场感
传播流程
第二人生
拉斯韦尔
艺术批评
-
描述:
数字时代的到来,在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基础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开始并行,甚至“矫正”着真实世界的运行模式。举一个简单的随处可见的例子:在餐馆里,一桌年轻人吃饭,等菜的过程非常安静,每一个人都拿着一个手机或i Pad在那里各自忙着。甚至和旁边的人也在通过微博或是微信进行交流。菜一上来,争先恐后地拍照,然后秀给“全人类”。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被虚拟世界的交流
-
励精图治 垂范后学
-
作者:
本刊记者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播过程
传播角度
虚拟世界
语言暴力
信息传播方式
现场感
传播流程
第二人生
拉斯韦尔
艺术批评
-
描述:
2015年5月23日下午,“纪念郑可先生诞辰110周年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参加研讨会活动的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相关领导、专家,郑可先生之女郑方女士、郑可先生教过的学生,以及来自文化、美术、建筑、科技、教育等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汇聚一堂,共同回顾和缅怀郑可先生走过的艺术生命历程,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和中国的艺术设计做出的杰出贡献。
-
如何“起来”:评王华祥的雕塑作品《起来》
-
作者:
陈星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
形式与内容
艺术家
自由
后现代
作品
男性生殖器
雕塑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
描述:
自由这个在其他领域听起来口号式的词汇,倘若放置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似乎与创新前卫后现代等词语沾上了某种近亲关系,受到众多艺术家的顶礼膜拜。
-
写意雕塑批评系列之一 写意的疆界
-
作者:
陈培一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文艺复兴
国际性
情感
艺术作品
疆界
普遍性
雕塑家
写意性
艺术批评
-
描述:
"写意"并非中国人的专有之物,亦非是中国人的专利,"写意"一词是中国人的发明."写意"具有国际性,具有普遍性,可以说"写意"没有国界,没有疆界,只有因民族和地域而产生的国别,只有国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