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致密度】搜索到相关结果 9 条
-
窑具涂料的研究
-
作者:
胡坚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制品
颗粒级配
涂料配方
材质
原料加工
耐火度
致密度
熔融石英
结合剂
陶瓷窑具
-
描述:
我国陶瓷窑具的种类繁多,最为广泛应用的有匣钵、托板、推板、窑墙衬板等。从材质来看,大部分是:高铝质、镁质、碳化材质、熔融石英质、合成质等。这些窑具的一个普通特点是颗粒级配偏粗,特别是制品中的熟料骨架,一般均在8~14目左右,这样使得制品的坯体结构致密度不高,加上原料加工,成型设备的条件限制,致使这些材质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使用率不高,尤其到了使用的后期,制品在高温烧成中结构发
-
氟羟基磷灰石烧结体的热物性和抗折强度研究
-
作者:
朱庆霞
江伟辉
苗立峰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烧结致密度
抗折强度
氟掺杂
热稳定性
热膨胀系数
-
描述:
以湿化学法制备了不同氟替代量的氟羟基磷灰石(FHA,Ca10(PO4)6(OH)2-2xF2x,01)。通过X射线衍射(XRD)、高温膨胀仪、扫描电镜(SEM)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了F掺杂
-
陶瓷塑压成型及其设备
-
作者:
史学群
施舜农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使用寿命
塑压模
机械手
工作压力
含水率
致密度
陶瓷产品
手工成型
塑压成型
注浆成型
-
描述:
前言塑压成型工艺在美国和英国陶瓷行业是使用较为普通的一项技术.塑压成型法可代替很多陶瓷产品的注浆成型法和手工成型法.对任何可以从两模具脱模的成型制品都可以采用塑压成型法生产,它特别适宜制作鱼盘类及其它浅形广口类异形陶瓷制品,且所得坯体的含水率低于注浆成型坯体,其致密度和强度也看较大的提高,因而塑压成型法能取得高产、优质、低耗的经济效益.
-
提高鱼盘品锅真空脱气压力注浆质量的工艺试验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7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气压
压力注浆
试验结果
工艺试验
泥浆含水率
致密度
注浆压力
试验研究
注浆泥料
真空脱气
-
描述:
等缺陷有明显的效果。但目前生产的鱼盘质量尚不够理想,变形率较大。其原因主要是压力不够(仅1~1.5公斤),压力不能提高的原因是受石膏模型强度的限制。其次是脱模须打脱模剂,脱模后要打残渣叠底,否则会由于坯体
-
减应加热器在面砖压制中的应用
-
作者:
吴胜玉
韩前元
来源:
陶瓷杂志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率因数
面砖
致密度
砖坯
感应加热器
热环
压制成型
钢模
加热装置
粉料
-
描述:
面砖的砖坯是将粉料放置在钢模中压制成型的。为了减少粉料与模壁之间的摩擦,使压力在砖坯中分布更加均匀,砖坯的致密度一致,并使坯模之间形成一蒸气膜,易于脱模,必须将钢模均匀地加热至一定温度(我厂生产支践认为40℃左右较适宜),以满足工艺要求。
-
低钙电熔镁钙砂与高钙烧结镁钙砂制备的MgO-CaO-C砖抗渣性对比
-
作者:
潘波
尹国祥
王健东
高心魁
孙加林
来源:
耐火材料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溶解
致密度
镁钙砂
抗渣侵蚀
-
描述:
以粒度均为5~3、3~1、≤1 mm的电熔镁砂和低钙电熔镁钙砂(w(CaO)≈20%)或高钙烧结镁钙砂(w(CaO)~50%)为骨料,鳞片石墨、电熔镁砂粉为基质,保持骨料与基质的质量比为7:3,采用
-
不同类型镁钙砂对MgO-CaO-C砖抗渣性的影响
-
作者:
潘波
尹国祥
王健东
高心魁
孙加林
来源:
耐火材料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抗渣性
致密度
镁钙砂
CaO分布
-
描述:
种MgO-CaO-C砖抗CaO-SiO2渣的侵蚀性能,并对残砖进行了SEM分析。结果表明:(1)MgO-CaO-C砖抗CaO-SiO2渣侵蚀的能力与镁钙砂的致密度成正比,电熔镁钙砂抗渣侵蚀性能及挂渣性能
-
关于召开“第十六届全国耐火材料青年学术报告会”的通知
-
作者:
暂无
来源:
耐火材料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抗渣性
致密度
镁钙砂
CaO分布
-
描述:
由中国金属学会耐火材料分会、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耐火材料杂志社、辽宁省大石桥市人民政府和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青花集团、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省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和营口金龙集团等承办,浙江自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圣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善达化工有限公司、河南资源与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办
-
陶与瓷之辨
-
作者:
齐彪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器
吸水率
陶瓷
高温烧成
定义
原料筛选
致密度
透光度
高岭土
瓷器
-
描述:
"中国古用陶器,厥后精进为瓷"(郭葆昌《瓷器概说》)。瓷由陶演进而来,是勿庸置疑的。它在原料筛选、成型、装饰、烧成乃至造型等诸多方面为瓷器的产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基础,并最终完成了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的飞跃。然而,也正是这种由陶至瓷的特殊转换,引发了陶瓷界长期以来的争论。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陶与瓷的区分问题,而这种区分则是建立在对二者——尤其是对于瓷的定义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