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膜覆盖】搜索到相关结果 25 条
-
扬州红雕漆工艺的继承和创新
-
作者:
张来喜
来源:
小康生活·文明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藜蒿
栽培技术
单膜覆盖栽培
双膜覆盖栽培
抽槽采挖
-
描述:
张来喜 红雕漆,古称剔红,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唐代就形成了这一漆器艺术中别具特色的工艺,这在漆艺史上是一个创造。在唐以前,一般都是在成型的漆器上加以描绘,或嵌上其它装饰,剔红却是在略为加工的夹寜漆胎上髹涂数十道乃至上百道的朱红漆,然后按设计的图案,用刀雕剔出各种花绘、各种图案,产生了浮雕的效果。这和其它漆器制作的效果完全不同,其精美的做工,使它成为一种很高级的艺术品。当时还有以其它颜色的漆作坯料的髹涂,如剔黄、剔黑、剔绿等,还有不同层次的颜色的漆作坯料的髹涂的剔彩,但基本上以剔红为主。 唐代是剔红的开创期,明黄大成《髹饰录》记录:“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后有陷黄地黄锦者。”即是说,唐代的剔红,有平锦朱地和陷地黄锦两种漆色。“刀法快利”、造型“古拙”,可以说是这一工艺初期的特点。 宋元的剔红,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风格上也具有独特性。明高濂《燕闲清赏笺》云:“宋人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盒,多以金银为胎,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百层,始刻人物楼台花草等象。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图画。”可以看出剔红的工艺技法较唐有显著的提升。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也有记载:“宋人雕红漆器,妙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坚厚而无敲裂痕……为绝佳耳。”宋代的这种工艺和技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明清雕漆臻于更高的境界。由于帝王的喜爱与提倡,剔红的范围更加扩大,其形式与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大件也逐渐增多:如屏风、床榻、座椅、柜桌、挂屏、座屏等。清代剔红最大的特征是漆色鲜红、刀棱清楚,常采用多种花样的刀法,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使颜色更加丰富。应该说剔红技艺在此时达到了高峰,其器物造型的丰富与制作的精美,为前代所未有。但从这时起,也产生了南北风格的差异:北方雕漆线条挺劲,较为粗犷,有典重感;南方的雕漆,线条柔和多变,圆滑光润,有灵动感。今天,由于文化交流的增强,南北风格有了较大的融合,但各自的个性并不会因此消失。 上面对剔红工艺进行了一个简略的历史回顾。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剔红技艺是不断有所创造、有所进步的。剔红工艺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水平,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结果。 历史上还出了很多著名的剔红工艺匠师。在元朝末年明初嘉兴县出了两个雕漆高手:张成和扬茂,这二人技术高超、声名远播,制作出了一批红雕精品,给世人留下珍贵的遗产。清初的卢葵生,以制漆砂砚名重一时,但也是雕漆高手。清桐西漫士撰的《听雨间谈》记道“(卢)葵生能刻漆,为一时绝艺”。这种情况持续到晚清而逐渐消歇,至解放前,由于国势衰弱,社会动荡,包括剔红在内的漆器工艺已濒临失传状态。就扬州来说,已无人从事剔红工艺的制作。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挽救传统的红雕漆工艺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扬州解放不久,党和政府就立即即召集流散于社会的红雕漆艺人建立组织,进行传统技艺的挖掘、整理和生产工作。在剔红方面,请出了硕果仅存的梁国海等老艺人,一面恢复剔红的工艺制作,一面传徒授艺,使剔红工艺逐步兴盛起来。如果说梁国海等老艺人为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剔红工艺第一代匠师的话,张宇、赵如柏等就是第二代,至笔者已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以梁国海等老人为代表,他们主要恢复和继承了传统技艺。其典型作品如雕漆嵌玉松鹤蒜头瓶,就再现了扬州传统雕漆镶嵌的风格,富丽堂皇而又典雅庄重。第二代以张宇、赵如柏、方开玲等人为代表,他们熟练地掌握了雕漆的工艺技术,并突破了以花鸟为主题的局限,大大扩展了剔红的题材,如《江天一览》将长江上、中、下游的二十四处名胜古迹,有机的组合在一对花瓶之上,其创作构思在雕漆史上前所未有。 《江天一览》是一对特大花瓶,高2.4米,围长2.8米,由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题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设计,并由工艺师方开玲、陈顺英、颜世成和本人耗费三年多时间完成。该作品为雕漆史上一大创举。它获得了1990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并被中央电视台在“中华之最”栏目中向世人展播。 该作品在雕漆技艺上,综合应用线雕、浅雕、浮雕、透雕多种技法,将长江两岸的山水、树石、亭台楼阁雕得淋漓尽致、气势磅礴。数万条江面水纹、千万个树头枝叶,数万根古树松针,却无一丝紊乱。充分体现了扬州红雕漆工艺的端庄秀丽精巧、隐起园润、变化无穷的地方风格,实属一对稀世精品。它将在漆器历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给世人留下珍贵的财富。 作为第三代传人,在雕漆工艺改革与创新上,又较前人有新的进展。并能把前人的优秀传统、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多年揣摩经典作品而形成的绘画理论全部运用到作品上来,使每件作品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准。本人喜爱鉴赏和收藏古玩,特别是对明、清代的竹、木、牙、角、玉雕、漆器等旧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兴趣拓宽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并使我能对每件作品的造型风格、雕刻技法提出一定的见解。本人在从事雕漆专业的同时,还特别用心揣摩如何把山水画笔墨技法,如线条的阴阳顿挫,准确生动地表现在雕漆的雕刻上来。所以本人在制作山水画雕漆时,总是根据画面的层次纵深感,在髹漆的厚度上作准确把握,再在刀法的运用上不拘成法,使硬质的“刀”有软质的“笔”的效能,刀法变化随笔意,意在刀先。用笔的提按轻重,景物的远近虚实,各种皴法的灵活运用等,都在刀下生动地表现出来。本人一方面继承了明清雕漆工艺典雅醇厚优美的传统,另一方面使用隐起的高峰、凹隐的露锋、偏侧的藏锋等技法,将雕刻和书画相结合,使得看红色的雕漆如看墨分五色的水墨画,突破了雕漆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大大丰富了雕漆的表现力,产生物中有性,形象生动,意境悠远的艺术效果。 以上所论,不仅介绍了剔红工艺的历史衍变过程和我们在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中取得的成果,更想说明的是,剔红工艺的创造天地是非常广阔的,还有待于我们不断挖掘其艺术创造上的潜力,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求研究,使这一工艺发扬光大,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品。
-
得山水之灵气 集园林之大观
-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康生活·文明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藜蒿
栽培技术
单膜覆盖栽培
双膜覆盖栽培
抽槽采挖
-
描述:
歙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工作纪实 汪政宣 2010新年伊始,“国家园林县城”、“安徽人居环境奖”两项桂冠荣幸地戴在名城歙县的头上,这是继2008年获得首批国家文明县城后,古城歙县再添两张靓丽名片。 歙县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源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首批省级园林县城。歙县县城河多、桥多、山多,有着“山城、水城、桥城”之美誉。县城形成了“绿满滨水,显山透绿,城中有林,林中有城,园水相亲,生态景观”的园林风貌。 近几年来,歙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大环境建设投入,以古城保护、滨江绿地景观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了一批以歙县文化名人为主题的绿地公园,以滨江为依托的滨江绿地景观,初步形成了“绿地系统纵横通透,环境质量优良舒适,城市文化特色鲜明,城市形象日益突出”的现代山水桥园林城市发展格局。目前,歙县城区绿地率达40.6%,绿化覆盖率达46.5%,人均公共绿地达25.6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到国家园林县城标准。 围绕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这些年歙县政府共投入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5780.56万元,绿化亮化建设突飞猛进,整个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基础设施方面日趋完善,目前县城拥有公交车64辆,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100%,全年大气优良率达100%,城市用水普及率98%,水质综合合格率100%,燃气普及率92%,道路亮灯率98%,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6平方米,污水处理率70%以上;生态环境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徽州府衙和瓮城段的古城墙是古徽州府城市的象征。2005年以来,该县投资686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拆迁城墙外的民房,恢复修缮古城墙和瓮城,在原城墙断接处新建城台,在瓮城上修复城楼;在古城墙脚下建设以黄宾虹、陶行知、王茂荫、张曙等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的休闲公园一座,占地37000,衬托出古徽州府城墙的恢弘气势。 围绕县城山水资源,以防洪堤、滨江路为主线,以绿色为基调,清水为主题,实施滨江长廊建设工程,投资81 00万元建设了练江、丰乐河、扬子河、富资河12000米的防洪堤和滨江路;同时投资6640. 66万元沿滨江建设了紫阳公园、张曙音乐广场和全绿地古关公园,园内有绿化、水面、喷泉、小品、音乐阁、雕塑、旱桥等衬托点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充分展示历史文化风貌。同时配套建设亮化景观,使水堤路融为一体。 道路景观建设也是县城园林景观不能忽视的地方。以慈张线为主线,城区道路,园区道路为重点,精心设计,讲求风格,高起点、高标准、重造型、重色彩,将徽文化融入到绿化之中,投资29128.9万元,在建设道路的同时,在道路绿化中修建诸多园林小景,城区道路绿化面积445515平方米。 对于每家每户,歙县着力引导庭院盆景园林绿化建设。歙县有庭院绿化和盆景建设传统的习俗。县政府着力在单位、小区等规划管理上加以引导和控制,新建小区绿化率不低于35%,县直单位争创文明单位、园林单位,单位共挤出资金1522万元投入绿化建设,绿化面积达325800平方米。2007年全县开展“园林式单位(小区)”评选活动,命名了第一批21个园林式单位。以点带面,促进全县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此外,歙县政府还把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绿化建设统一部署,协调推进。首先实施的是水源保护,对连江水体环境进行了整治。歙县第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用,共完成投资20800万元。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对城区中的长青山、斗山、问政山、西干山、紫阳山的山体和生态植物环境进行整治,使古城融入在山水中,充分展现了古城风韵。
-
岳西青年志愿者传播爱心身体力行 等
-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康生活·文明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藜蒿
栽培技术
单膜覆盖栽培
双膜覆盖栽培
抽槽采挖
-
描述:
。 今年3月30日,市文明办会同交通银行马鞍山分行在《马鞍山日报》刊登世博知识、市情知识、礼仪知识竞赛题,此项活动得到广大市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踊跃参与,活动开展中主办单位共收到1万余张有效
-
蔬菜玉米笋的栽培技术
-
作者:
郑燕云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米笋
蔬菜
植株
栽培技术
地膜覆盖
农家肥
种子表面
发芽势
栽培方式
育苗移栽
-
描述:
玉米笋是指尚来受精结实的嫩玉米穗轴,是一种高级蔬菜,味道鲜美,玲珑雅观,食有效果与盘中装饰效果均佳。 一,选用食种 玉米笋目前主要加工成罐头出口。我国笋玉米品种有甜笋101号,晋甜1号、鲁笋玉1号
-
花生新品种:青花6号与青花7号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
作者:
王月福
王铭伦
赵长星
来源:
种子世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农业大学
地膜覆盖
生产试验
棉铃虫
平均产量
青花
叶斑病
花生新品种
-
描述:
青花6号、青花7号是青岛农业大学培育的花生新品种,2010年3月31日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青花6号青花6号系青岛农业大学以白沙6号作母本、99D1作父本,经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