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论中职学生的羞耻感
作者: 矫圆圆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羞耻感   耻感教育   中职学生  
描述: 中职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中职学生远离自卑、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然而,太多的中职学生由于过分"肯定"自己,"悦纳"自己,反而让人觉得"不知羞耻",学生的羞耻感正在逐渐淡化。本文从羞耻感的内涵与作用入手,通过分析中职学生羞耻感缺失的现状与原因,表明对中职学生进行羞耻感教育是十分必要性的。
文学的堕落与堕落的文学
作者: 孙津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选择   中心价值   欧洲文学   文化积累   科学理性   中国文学   宗教的世俗化   羞耻感   后现代主义特征   文学家  
描述: 就其自身的品格来讲,文学的堕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已经是一种历史事实;而堕落的文学却很可能是自愿选择的。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今天惯常所说的文学其实并不象教科书中写的那么长。人们在赞叹文学的古代辉煌时,往往没有想到他所说的“文学”究竟指什么,就象艺术史一样,当我们讲起古希腊雕塑时,很少有人想到,那些雕塑在当时可能根本不是作为艺术来对待的。从发生的角度来讲,文学也有一个产生和独立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一大特征就在于,文学本来就是由某种堕落而生成的。 中国文学是从学问中剥离出来的,而欧洲文学则是从宗教中剥离出来的。中国文人历来就都是文学家,因为今天我们对
看方力钧的绘画
作者: 王音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第一眼   版画系   力钧   中央美术学院   物质化   双像   羞耻感   职业画家   精减   实在性  
描述: 作为画家,方力钧具有地道手艺人的种种脾性。他工作有条理、有序而冷静,他喜欢清晰、均匀且平整的画面,他的绘画像织物一般可以让人细细地近看。看方力钧的绘画,你会注意到他对任何琐碎的东西没有兴趣。他面对画布时,总是一方面耐心细致地描绘形象,另一方面也在不断精减掉妨碍形象力度的细节,简约与细腻在他看来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他讨厌各种带有随意色彩的"绘画性成分"。在绘画过程中,他不允许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产生,他相信
激情保持在伟大历史悲剧的高度上──浅谈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
作者: 李迎丰   来源: 当代青年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法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理性力量   英雄人物   一代青年   爱国主义教育   羞耻感   当代青年   群体意识   历史悲剧  
描述: 激情保持在伟大历史悲剧的高度上──浅谈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李迎丰15年前,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获奖油画《父亲》震动了全国美术界,也深深扣住了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父亲》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沁满汗珠,鼓着青筋的额,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
孩子基本是无辜的
作者: 董旭午   来源: 华人时刊(校长)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闻报道   舆论哗然   五百年前   西街小学   《中国日报》   语文特级教师   卢克索神庙   损害公共利益   羞耻感   丁锦  
描述: 还记得去年有篇新闻报道,埃及3500年前文物被刻上汉字"丁锦昊到此一游"。当时国内舆论哗然,大小媒体都不肯寂寞,谴责声一浪高过一浪。有网友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写下这样几个字,这是我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又不能用水,这是三千
采撷“和”文化,装点“美”校园
作者: 庞砚清   来源: 华人时刊(校长)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闻报道   舆论哗然   五百年前   西街小学   《中国日报》   语文特级教师   卢克索神庙   损害公共利益   羞耻感   丁锦  
描述: 走进龙河中心小学,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好不气派。校园内枝繁叶茂,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环境幽雅素净,正是读书的好地方。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校园里竟然有一处园林般的景致,小桥流水,假山峻拔,设计者可谓匠心独运。“和美”雕塑河流奔腾状的线条、振翅欲飞的海鸥,让人感受到一种跃然向上的精神力量。
悲剧教育的社会效益——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
作者: 李迎丰   来源: 人民论坛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鉴赏   罗中立   道德意识   高山下的花环   《父亲》   爱国主义教育   李向南   美学范畴   历史系   羞耻感  
描述: 十五年前,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深深扣住了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心。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沁满汗珠、鼓着青筋的额,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期劳作而变形的指甲,干裂的嘴唇,残存的牙齿,盛满清水的粗瓷碗,那在烈日下带伤劳作而又无哀怨的充满慈祥的表情,使大学生们的心都颤动了。北大历史系几位学生流着泪说:“想想‘父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发愤读书呢?”南疆戍边的营房内,几个年轻军官把《父亲》贴在墙上,写信并寄钱给罗中立,让他转交给“父亲”。他们说:“为了父亲,死神又算得了什么?”为什么这幅画具有这么震撼人心的力量呢?这实质上就是“悲剧”教育在起作用。 什么是“悲剧”教育呢?就是教育者把美学范畴中
微博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民文摘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字   神庙   发布者   大文明   用人单位   浮雕   耻感   激发   埃及   刺目  
描述: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令人尴尬。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