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张培力:确切的快感
作者: 路涌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上海的民生现代美术馆于7月16日到8月14日举办张培力回顾展。作为中国录像艺术史上的关键人物,此次艺术家张培力个人回顾展,收集并展出他自1988年至今的23件作品,其中有多件是首次在学术机构展出。他的作品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电子媒体领域提供了多样化背景,并给实验艺术家中的年轻一代带来新视角。 张培力1957年生于杭州,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1984年毕业于该校油画系。他毕业之时,正处于中国大陆文艺思潮汹涌澎湃,审美观巨变的风口浪尖。被称为“85新潮美术”的这场运动延续了“星星画会”的政治热情,但却赋予了它一种严肃和宏大的哲学使命,要么参加,要么走开,这几乎是那时运动现场的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张培力是这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张培力创作的《仲夏的泳者》、《休止音符》、《今晚没有爵士》、《X?》等一批具有超现实风格的绘画作品,给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珍贵档案与真诚思想。并且作为“85”新潮美术运动的核心人物,张培力还参与筹建了“池社”等团体,是“理性绘画”学派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88年,他创作了中国第一件录像作品《30×30》,然后全力投入录像及相关摄影、装置艺术和电子艺术的创作中
别有意味的置换实验
作者: 晓华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自西洋画进入中国以来,贺慕群可说是中国架上艺术的一个特例。 在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美术进程中,长期于海外孤军奋斗、终成大器的华裔艺术家可谓屈指可数,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赵无极、朱德群、潘玉良等人。贺慕群出国时间比他们稍晚,虽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她的艺术就在海外获得了大面积的肯定,但大陆美术界对她还是陌生的。前几年她回上海定居,大量作品得以借国内各大美术馆、艺术空间展示而公布于众,于是,对她作品的认知正在逐渐加深。 上周上海美术馆推出了《贺慕群艺术回顾展》,是贺慕群新年里的一次白鹤亮翅,她将自己在艺术生涯各个阶段创作的150幅左右作品展示出来,包括油画、版画、素描、速写等,希望给公众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贺慕群出生于浙江宁波,后至台湾、又出国到巴西和西班牙。1965年赴法,从此在巴黎生活37年之久,60年代的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各种现代艺术思潮层出不穷,贺慕群虽然在艺术思想上受到巴黎自由艺术之风的熏染,喜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艺术表现,但她难做到静守一隅,回归心灵,深入到绘画艺术的本质,以独特而凝练的具象表现手法描绘现实生活中目光所及的各种朴实无华的事物。 在法国,她的作品明显受到“后印象派”和“巴黎画派”的影响,形式构成简洁,自觉追求平面意味,绘画语言介于书写与制作之间,色彩优雅而略带忧郁,情绪敏感而克制,具有早期“表现主义”比较温和的表现性格(通常可以把这类风格归于中国“准后期印象派”)。
顾景舟再传弟子沈卫光紫砂壶精品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刻艺术   上海   东方   名家作品   大师   艺术品   紫砂壶   精品   交易中心   雕塑  
描述: 顾景舟再传弟子沈卫光紫砂壶精品展即日起至12月12日在东方路710号上海锦臣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央厅举行,共展出精品数十件及其他名家作品。沈卫光自幼受到外祖父著名画家于中和大师及顾景舟大师的,陶,后师从顾景舟的高足吴亚平,陶刻艺术先后受到谭泉海和徐安碧的指导。沈卫光的作品集书画、陶刻、雕塑于一
灰.尘的警世与喻义
作者: 马琳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主义   创作方法   灰尘   艺术作品   外滩   标志性建筑   后现代艺术   海龙   现成品   个人精神  
描述: 则以现成品、灰尘为对象,演绎了弃物和灰尘之间的共通关系。当代艺术作品中如何表达观念,如何超越宏大而抽象的叙事,如何在形式主义的表达中体现个人精神,是这个展览要讨论的话题。 《外滩》系列是三水于2008年
英伦“宫心计”
作者: 陈静抒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主义   创作方法   灰尘   艺术作品   外滩   标志性建筑   后现代艺术   海龙   现成品   个人精神  
描述: 1536年,从安妮自法国宫廷回国,讲到她人头落地,而都铎王朝的精彩远没有演绎完。在这两姐妹身后,我们熟知的“血腥玛丽”的原型,便是被安妮·波琳的上位而挤掉的原配凯瑟琳王后留在世上的唯一骨血,亦即后来的玛丽一世,正是她即位后间接为母亲翻案所导致的滥杀,给她带来了此等血腥名号。
城市雕塑成了“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80年代   北京市   人民日报   精品   城市雕塑   海外版   公共艺术  
描述: 赖睿在2011年3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城市雕塑,在国外更多地被称为公共艺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兴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几万座城市雕塑,仅北京市就有三千多座。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一批城市雕塑精品,如广州的五羊雕塑
青花瓷及其他
作者: 李长空   来源: 散文诗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血液   灵魂   庄稼   阳光   躯体   泥土   精灵   远古   信念  
描述: 青花瓷 那些埋在大地深处的精灵,自唐城宋墟、元墓明清陵走出,它们的肌肤依然温润如玉,千百年前流动的火至今不曾熄灭。 一缕如磬的歌声,沿着新鲜的阳光,一次次擦亮人们的耳廓。 曾经是一团团普通的泥土
落红笺
作者: 铱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内容   工作量   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   合理安排   教学环节   精讲   教学方法  
描述: 又是个初晴之日,江南的天气湿漉漉的,穿过林立的车,绕过灰色的楼,我看见母亲依旧端坐在竹椅上,像一幅绚丽的油画。母亲的身后是连绵的山峦,跟前是几个篾制的簸箕,上面晾晒着一封封打开的信,因怕风吹走,每封信上压着红辣椒。 我喊母亲。母亲应道,细妹子回家了?手中捧着信笺,目光恋恋不舍游离到我的脸上。母亲满脸宁静的微笑,她守着那些宝贝,像是守着幸福。 母亲积攒的信整整一箱,她总是喜欢晾晒信,唠叨那些岁月的秘密。 “敬爱的老何,你好。”这是家中最古老的信,存在母亲自制的牛皮纸信封里,母亲比父亲小18岁,她总是这样称呼父亲。50年代末,母亲新婚3个月,父亲就被厂里安排到山西学习,一去就是3年。“山西有辣椒吃嘛?有鱼吃吗?”母亲识字不多,信是半画半写,画满了辣椒、鱼等食物。“亲爱的小林,你好。”父亲的信满纸端庄的楷书,父亲回信时讲究仪式,像古代书生一样,洗浴,磨墨,用狼毫笔将关爱诉诸笔端。来信回信,一月一两封。 六、七十年代,家里的信,越来越少,有时一年也不过七八封。信,连着老家的一大帮亲戚,连着父母的血脉至亲。亲戚家婚丧嫁娶以及新年才会有书信往来。那时,一家人聚拢,听父亲读信,日子变得生动温暖,有了些许节日的气氛。
错过了熏衣草
作者: 孟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内容   工作量   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   合理安排   教学环节   精讲   教学方法  
描述: 我曾经在普罗旺斯错过了熏衣草。 阿维农是普罗旺斯的一个法国南方小城。我在阿维农的时候,熏衣草还是绿的,没有变紫。满城的玫瑰花纵情开放,给我的印象极深。普罗旺斯的玫瑰花,花瓣繁大,比牡丹还要缤纷华丽,它们一路婆娑开来,爬过玲珑的木房子,爬过雕花的大铁门,芳香着,浪漫着,如春天的情人。那花的颜色被普罗旺斯的阳光染浓了,鲜艳得触目惊心,像泼出来的油画调色板的颜料。朋友说,看熏衣花海的最好季节是7月;可另外一个朋友抱怨道,那年她7月去过,不早不晚,熏衣草刚好收割完,只剩下一片沉闷的灰绿。光杆子的熏衣草有什么好看的? 没什么好遗憾的,错过了熏衣草,但没有错过玫瑰花。同一个时间,你很难拥有两种馈赠,不能错过的,是我们快乐的理由。 责任编辑:郑艳梅
徐志摩与曼殊斐尔
作者: 王铮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内容   工作量   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   合理安排   教学环节   精讲   教学方法  
描述: 夏日的伦敦,分不清是雾还是雨,冰凉凉灰蒙蒙的,湿漉了整个城市,湿漉了伦敦街道行走的人们。一顶顶圆形的黑伞,庇护着下面的身子。彭德街十号,志摩叩响了门铃,麦雷先生把他迎进屋。主人让志摩在套着彩色画套的沙发上坐下,请他喝咖啡。 暖色调鹅黄色的灯光映照着壁炉上的瓷器摆设和墙上梵·高的油画。 志摩和麦雷是在一个文艺沙龙里相识的,他们都是诗人,一见如故。几天前,在一家咖啡馆里,志摩告诉他,现代中国小说创作受俄国作家影响最大。麦雷听了尤为高兴,因为他与曼殊斐尔平生最崇拜的就是契诃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于是,麦雷在纸上写下了自家的地址,邀请志摩在星期四晚上去他们家会会曼殊斐尔。 因天气太潮冷,染病在身的曼殊斐尔不能下楼。麦雷见志摩有些失望,说:“徐先生若不介意,不妨上楼一见,如何?”志摩喜出望外,立即随麦雷上楼。 “吱嘎”一声,门开了。志摩一下子被炫目的色彩包围了。 海蓝色的墙壁、几幅后现代的及抽象的油画,柔和的灯光映射着海蓝色家具、鹅黄色窗帘。志摩的心先是激动地一提,定眼一看,面前是一位年轻女子,女作家。她一头褐色卷发,遮着一张蛋形脸,一双灵动的会说话的蓝眼睛,衣着极鲜艳,漆鞋、绿丝长袜、嫩黄薄绸上衣、紫色丝绒裙,是欧洲极普遍的瘦弱娉婷的女子。
< 1 2 3 ... 5 6 7 ... 65 66 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