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油画笔触三人谈
作者: 陈丹青   贾涤非   张桐瑀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语言   文艺复兴   绘画语言   油画笔触   印象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城市建设   架上绘画   中国油画  
描述: 张:中国油画从关注形象到关注笔触,这本是对绘画本体语汇的深入把握,是件好事。但这只是绘画进步的表象。当下油画中形象与笔触的悖离越来越严重,而且形象与笔触两层皮,两者不能融合到一起去。原来活生生的油画开始“贫血”,失去了绘画语言的基本表达能力,这一问题在这次第三届油画展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你们怎么看这一问题? 贾:以往的全国性油画展都是由各省定额选送十几幅作品集中到北京,通过评选的作品才可参加展览。这届展览则以各省及地区为单位参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地较多的作品,也能比较充分地展现出全国的油画面貌。 陈:我看了三场,想看看省与省之间的差异,印象是各省作风
简讯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语言   文艺复兴   绘画语言   油画笔触   印象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城市建设   架上绘画   中国油画  
描述: 展览"感知中国:中国当代油画展"归国汇报展于2014年5月18日在大都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北京大都美术馆、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主办。本次展览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代表性的优秀油画作品61件,涉及社会发展、文化精神、艺术语言的变迁等多方面内容。包括董希文、罗工柳、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等几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内容广泛。展览涵盖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的
江苏油画扫描
作者: 左庄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天赐   油画艺术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写实主义   艺术语言   江苏   艺术追求  
描述: 江苏的油画,与她的中国画和版画比较,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稍逊一筹,这似乎已构成行内人不争的共识。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江苏毕竟是鱼米之乡和文人荟萃之地,她的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对于孕育文化人才,是很有催发力量的。单就“油画”看,溯源历史,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宜兴人徐悲鸿,常州人刘海粟,苏州人颜义梁等等,都曾经是由江苏升向艺术天空的绘画明星。在祖国艺术及艺术教育的拓荒阶段,他们披荆斩棘,艰苦努力;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及其教育思想,或坚定地沿着写实主义道路拓进,或借鉴西方后期印象派、野兽派之长,融汇传统绘画精神构筑中国的油画天地,等等,创作了一大批画,培养了一大批人,并因此而奠定了江苏油画发展的基础。 与徐、刘、颜同时或之后,初期在我省颇有影响的油画家当推吕斯百、黄显之、秦宣夫、杨建侯、朱士杰以及林风眠的学生苏天赐等人。 五十年代以来,江苏的油画也与全国其它地区的油画创作
植根中国文化的当代创造:文楼访谈录
作者: 郅敏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香港   艺术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文化艺术   中西文化交流   雕塑家   民族风格   城市雕塑   中西文化交融  
描述: 20世纪的中国美术有一个怎么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即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于这个话题,从道理上做出清醒的认识判断原本并不困难,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它却困扰了好几代人,让无数文化上的英雄豪杰为之付出了终身的才智与热情。其中有些人是前仆后继的过客,有些人是建功立业的主角,有些人是冷眼旁观的高士,有些人是幡然悔悟的智者,他们共同呈现了美术史上同样令人动容的严酷性。本期我们向大家介绍的[时代人物]、[本期名家]、[学院作品]以及[品评]栏目中的许多美术家或相关机构,都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中国美术界努力扼住时代文化宿命之咽喉的特征——这条命运之路至今尚未完结。
纪念性雕塑创作的新走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创作座谈
作者: 岳洁琼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雕   雕塑语言   集体创作   抗日战争   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中国人民   无中心   新走向   纪念性雕塑  
描述: 由中央美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的《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在艺术实践,艺术观念上有着新的突破,标志着近年中国纪念性雕塑的新水准,它涉及的诸多问题对时下的艺术状态具有启发意义和建设性;为此,本刊与该雕塑主创人员进行座谈,就有关问题做了交流与探讨。——编者 一、时代召唤大型纪念性雕塑 司徒兆光(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从1989年开始蕴酿,但时机一直不成熟。1995年是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很重视这个活动,许多国家都搞了纪念性雕塑,譬如前苏联,从斯大林时代就决定搞一个纪念碑,尽管高层领导几次易人,甚至政权更迭,这个决定也没有改变。对于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