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碱釉】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
窑内气氛烧成景德镇传统“灰釉”影响的研究
-
作者:
戴粹新
江邦杰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窑炉
碱釉
烧成
灰釉
气氛
瓷器
-
描述:
传统景德镇“石灰—碱釉”,简称“灰釉”,历来均由柴窑烧制,其瓷器产品白如玉,深受国内外用户的喜爱与欣赏。为保护森林与建材的供应,以煤、油、及煤气代替松柴作燃料后,传统“灰釉”瓷器出现“发阴”现象,即瓷器减少白度与玉石感,并出现程度不同的吸烟、黄色和气泡等毛病。五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均对此问题做了多方面的分析与探讨。周仁先生等认为:是因还原气氛不够强,以致不能将胎、釉中的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或由于在还原气氛结束后,氧化气氛太浓,使已被还原的低价铁重新氧化成高价铁所致。
-
明代御窑遗址出土孔雀绿釉、洒蓝釉、瓜皮绿釉瓷器分析
-
作者:
张红燕
胡东波
来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瓜皮绿釉
高碱釉
洒蓝釉
化妆土
瓷器腐蚀
剥釉
孔雀绿釉
-
描述:
以往由于实物资料的匮乏,孔雀绿釉、洒蓝釉、瓜皮绿釉瓷器很少有从科学技术方面进行的研究,近年由于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几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极大丰富了这方面的资料。为了从科技方面更深入了解这类瓷釉的性质并为其以后的保护提供资料,本研究采用显微形貌观测法、激光剥蚀进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能量色散X荧光和扫描电镜等对这些考古出土的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洒蓝釉、瓜皮绿釉瓷器进行了分析。分析揭示了这三种釉的形貌特点、腐蚀现象、胎釉组成、釉层元素分布情况,发现了胎釉之间有化妆土的存在并揭示了此物质的成分特点,讨论了高碱釉的工艺特征、瓷釉性质、剥釉机理。分析结果可为后续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
赏吉林省博物院收藏之明代瓷
-
作者:
高雪
樊越欧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景德镇
相结合
底径
博物院
明万历
纹饰
吉林省
明代瓷器
石灰碱釉
-
描述:
明代瓷器生产,是在继承前代优点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的瓷器生产,选料精致,淘练精细,胎体厚重,胎质洁白,质地坚密,声响清脆。在造型及纹饰上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且在不断变化、推陈出新,但总体风格是敦厚古朴、端庄大方。
-
窑炉的改进和古陶瓷发展的关系
-
作者:
刘振群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197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半倒焰式
明末清初
景德镇
馒头窑
战国时代
古陶瓷
考古资料
铜红釉
石灰碱釉
瓷器
-
描述:
本文根据考古资料,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新发掘的古窑资料,从热工观点出发,分析讨论了窑炉结构和古陶瓷发展的关系。对陶瓷窑炉和瓷器的年代提出了新的看法,作者认为龙窑和馒头窑是我国南北两地同时在战国时代由升焰窑发展而来。这两种窑烧成温度较高,可控制还原气氛,适于焙烧瓷器,所以战国时代应该是我国正式有瓷器的划界线。我国是世界上首创瓷器的国家。又考证自明代起南方才有德化阶极窑,明末清初才有景德镇蛋形窑。这两种窑都是把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结合起来的窑炉。龙窑是南方青瓷的摇篮,阶级窑是为焙烧含氧化钾多的石灰碱釉瓷以及建白瓷而创造的,景德镇蛋形窑是为焙烧铜红釉和一窑焙烧多种色釉瓷而创造的。
-
蓝釉 高温中的清凉色
-
作者:
陈克涛
来源:
东方藏品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霁青
爵杯
铅釉
洪武朝
棒槌瓶
梅瓶
蓝釉
石灰碱釉
火石红
一次烧成
-
描述:
蓝釉又称祭蓝、霁蓝、积蓝、宝石蓝、霁青,是一种含2%左右氧化钴的高温石灰碱釉。生胚挂釉后,入窑1280℃至1300℃高温一次烧成。早在唐代的唐三彩中已经出现蓝釉,属低温铅釉。元代景德镇成功创烧高温钴蓝釉,色艳如蓝宝石。常以白色海水龙、飞凤、海马等纹饰装饰。器形有梅瓶、砚台、罐、爵杯、匜、盘、碗等。明代自洪武朝开始,历宣、成、弘、正、嘉、万各朝均有烧制。以宣德时质量较好,呈色效果媲美天然蓝宝石。宣德蓝釉常以白花装饰,在已施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