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碗】搜索到相关结果 173 条
-
福建闽侯县碗窑山宋代窑址的发掘
-
作者:
温松全
栗建安
华锋林
王芳
羊泽林
廖富魁
危长福
曾江
王峰
蓝秀
和奇
任瑞波
陈兆善
来源:
考古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闽侯县
碗窑山窑址
福建
宋代龙窑
-
描述:
2010年7~11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闽侯碗窑山发掘出4座宋代斜坡式龙窑及其附属遗迹,产品主要为黑釉瓷器和青白釉瓷器。其中Y1主体坡度最大达35度,Y2部分窑墙及窑顶的倒塌堆积保存基本完整,这一发现为复原该龙窑的窑室结构以及研究龙窑的构筑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
清蒸原汁鲜狗肉罐头生产工艺
-
作者:
高岭
来源:
食品科学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甘肃省
野生植物
四害
大戟科
天南星
效能
植物杀虫药
作物害虫
景天科
打碗花
-
描述:
清蒸原汁鲜狗肉罐头生产工艺
-
2014年平潭、长乐海域水下考古调查新发现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文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碗
平潭
文物考古工作
陶瓷器
东洛
海坛海峡
黑釉瓷
青白瓷
水下考古
中国国家博物馆
-
描述:
2014年3月下句至7月上旬,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合作,对平潭海坛海峡、长乐乌猪岛海域开展水下文化遗产重点调查工作。共确认老牛礁一号等4处宋至清代水下文化遗存,其中3处遗址保存有部分船体。调查釆集打黑釉瓷、青白瓷、青瓷、青花瓷等陶瓷器标本。
-
2016~2017年将乐县碗碟墩一号窑址考古发掘简报
-
作者:
羊泽林
廖富魁
宋蓬勃
潘国平
郜骅
谢尚红
李金生
吴建
李水常
李佳
陈建国
姜武威
陈昕
吴紫辉
来源:
福建文博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室龙窑
碗碟墩窑址
龙窑
-
描述:
将乐县万全乡碗碟墩窑址是闽西北一处著名的窑场,北宋中晚期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南宋时期以烧青瓷为主,此外还烧造部分酱黑釉瓷,器形种类比较丰富。从出土材料来看,大部分产品应以满足本地以及周边市场为主,也有
-
明清官窑仿汝窑瓷器略论
-
作者:
江建新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撇口
天青釉
斗笠碗
御窑厂
汝瓷
窑器
明宣德
汝窑瓷器
徐兢
台北故宫博物院
-
描述:
从北宋徐兢"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之语出现,到清代雍、乾仿汝瓷,近十个世纪以来,关于汝窑汝瓷问题便一直倍受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北宋时期的汝窑是我国官窑制度的开始,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元朝景德镇设置的"浮梁瓷局",明清两代御窑厂,当是宋代官窑制度的延续。宋汝官窑不仅其制度被后世官窑继承,而且其产品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在明宣德官窑的烧造活动中,出现了大量专门模仿汝窑瓷器的产品,且其仿烧之风到清代雍、乾官窑又更为盛行。
-
用千年古法烧制一只漂亮的饭碗
-
作者:
其弈
知音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碗
金师傅
烧窑
上釉
青釉
石湾窑
清三代
紫砂泥
龙窑
火石红
-
描述:
面朝大山,炒茶,种菜,采野果,去早市收购玩物,规划门口的那片田地该种怎样的作物…其弈和知音这对年轻夫妻,把古书中记载的神仙眷侣的日子搬进了现实。他们动手建设『活化石』柴烧窑,共同探索已有千年历史的烧窑技艺,其作品多是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器皿,有浑厚、古拙的美感。生活与工作皆随意、自然,倒也各自枝繁叶茂。
-
遇见多彩的瓷器家族
-
作者:
王轶华
来源:
当代学生(资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碗
郎窑红
釉上彩
越窑
黄釉
瓷罐
装饰技法
釉下彩
乌金釉
蓝釉
-
描述:
青花瓷是人们喜好的瓷器,大家在商店里纷纷购买,歌词里有对它的描述,连服饰装饰也经常用到它的形象。一时间,青花瓷骄傲得不行,然而有一天它遇到了一些五颜六色的新朋友,它才知道瓷器家族颜色可讲究了。它会在新环境遇到哪些新朋友呢?
-
采用频谱仪对瓷碗声音变化的实验分析
-
作者:
黄新华
张志伟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音调
频谱分析
音色
瓷碗
-
描述:
通过研究对各种瓷碗的敲打发出声音的频率进行分析,发现有裂缝的碗声音的变化是音调和音色都变化,但主要因素是音调的变化,还发现当敲打碗的力量达到一定时,碗的音调基本不变。
-
慎德堂款瓷器——道光皇帝的御用瓷(一)
-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缠枝莲纹碗
圈足
撇口
国家财政
御窑厂
道光时期
道光皇帝
红彩
社会矛盾
嘉庆朝
-
描述:
清朝道光皇帝(1821-1850年)统治时期,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半殖民地时期,加之天灾人祸,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日趋贫困。由于国家财政的拮据,使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每况愈下。在清宫旧藏品中,道光朝的瓷器库藏数量较之乾隆、嘉庆朝有了大幅减少,在数量不多的道光朝瓷器中,绝大部分又是沿袭前朝的传统品种,并无创新之作。但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道光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却倾全国之
-
御窑厂遗址出土瓷器的考古修复
-
作者:
邬书荣
唐雪梅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缠枝莲纹碗
天青釉
御窑厂
处理制度
明洪武
高足碗
胎质
出土遗物
器物纹饰
修复器
-
描述:
明清两代在景德镇设立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御用瓷器,御窑瓷器及其生产,是对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与绝对权力的重要体现。在皇家品质的要求带动下,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也由此走向巅峰。御窑厂遗址瓷片的产生——落选御用瓷器的处理制度御窑瓷器对于皇权的反映,集中体现在皇帝对于御窑瓷器由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的绝对控制。这种控制不仅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