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在美国赶集
作者: 西洪柿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听隔壁的美国老夫妇说,40分钟外的阿米绪小镇Belleville每周三有集市,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和鸡蛋,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去了。 集市的停车场上,一边停汽车,一边停马车。每匹马都只用两根绳子简单地绕在铁杆上,并不担心小偷。这些马车的主人,就是不用电、不开车、拒绝现代生活的阿米绪人。阿米绪农民不把产品卖给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商,原因有两个:首先,人口压力限制了他们的农场面积,不能规模经营;其次,他们不用电话,沃尔玛没法和他们联系。 我们先来到集市里农产品的“拍卖所”,这里正在拍卖盆栽花。大家竞拍得还算踊跃,但因为起拍价低的原因,最后成交价并不高,好几盆花加在一起也就五六美元,比超市里便宜不少。除了花之外,这里还拍卖蔬菜、水果、自制糕点,以及鸡蛋。某种程度上说,大家竞拍鸡蛋时堪称盲目—拍卖的主持人只是介绍一下鸡蛋的颜色是白色还是褐色,一盒有几个,而观众坐在下面,连鸡蛋的大小都看不到。也许大家相信这是附近农民的产品,不会受骗。抛开心理因素不谈,我和小熊也觉得这儿的鸡蛋煎来吃比超市买的更香。我纳闷的是,自己也学过经济学,只听说拍卖油画,没想到鸡蛋也可以拍卖。问了边上摆摊的当地女孩才知道,这里拍卖的东西多半是附近农民的副业,他们并没指望卖多少钱,委托市场拍卖可以省去租小摊的费用,还省去了人工
纺织
作者: 尤今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在南美洲秘鲁高山区库士科,当我第一次看到印第安妇女坐在原始的纺织机旁慢慢地织一幅五彩的地毯时,我的心,立刻起了一种温柔的震撼。 那妇人,坐在户外明晃晃的阳光底下;周围,是一爿又一爿辽阔的草原。那极端简陋的织布机,便悠然自得地横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妇人有着一张黧黑淳朴的脸,缺乏亮泽的黑发,粗粗地打成一条麻花辫。她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利用染了色的骆羊毛来织一条温暖的大毛毯。她的十根手指,好似藏了十个小灵精,在织布机上一来一去、一上一下,忙忙碌碌地拉线、扯线、结线头、起新线,敏捷万分。毛毯雏形初具,妇人阔阔的嘴巴,流出了淡淡的恬然的微笑。这织布机,织出的不单单是色泽鲜丽的毛毯,还织出了一家大小的粮食。
同学“慢点”
作者: 唐晓勇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同学“慢点”,其实姓曼,是个美女,属于那种小巧玲珑型,做事从不急忙,凡事常说“不急,慢点”,同学们送其雅号“慢点”。 因为侄女工作的事,打电话找她,她满口答应,要我第二天上午八点到她家,一块去找经办人。 翌日一早,我急匆匆赶到她家。“快点吧,我的老慢同志。”“就好。”她轻轻地笑着,依旧在梳妆台前忙着。快四十岁的女人了,看上去只有小三十岁,优雅清丽,不愧是我们当年的“班花”。因为求人办事,我也不好催急。 一切梳理停当。“还不开你的宝马?”“大早上的,只有两站路,我们走走如何?我和那人约好九点了,不迟。”好吧,虽然我心急如焚,却也无可奈何。别说,在暖暖的阳光下,我们走在布满绿荫的人行道上,别提空气多清新了。深深地呼吸几口,通体的舒服。刚才我那迫不及待的心情渐渐平静了很多,连熟悉的风景也变得可爱起来。 到了公司,她和经办人麻利地谈好了事情:让侄女明早八点来面试上班。“上午你还有事吗?我们去喝杯咖啡如何?”她依然慢声细语。“好了,今天上午交给你了,和美女在一起再重要的事也往后放。”我打趣道。 来到咖啡厅,我们要了两杯清茶,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是一片绿地,远处是熙熙攘攘的街道。
富豪的生活什么样
作者: 孟静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微博上有人曝料,某富豪过生日大宴宾客,请来了400名演艺圈大腕,阵容强大超过春晚。几年前,机缘巧合我去过这富豪的家。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富起来的那批人,后来不知走了什么门路,一直保持着富豪状态而没有出事。严格地说,那不是他的家,他平常住在市区,只有在需要向参观者展示豪宅的时候,他才偶尔陪同。那宅子可以叫展览馆、家具卖场或者随便别的什么名字,就是没有家的气息。 那是一幢郊外的别墅,买了很多年了,在房价还没有涨起来的时候,从房价到装修据说就花了两个多亿。外表白色罗马式建筑,从我仅有的几个欧洲王宫的印象,这豪宅没有白金汉宫和西班牙王宫富丽堂皇,但波兰王宫和它比起来,还是要俭朴些。 室内面积约1000平方米,遍布浮雕、青铜塑像、各种动物毛皮、真皮沙发,天花板上是欧洲宫廷常见的壁画,但明显是中国人画的,既不是宗教故事,也不是世情百态,是中国人对外国贵族的想象。果然,主人说这是他请美院学生绘制的,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需要仰脖子,害得学生们患了颈椎病。 有间像是卡拉OK兼舞厅的大房间,风格与其他房间完全不同,极像80年代的舞厅,挂着彩球灯,液晶电视里循环播放着介绍某总的纪录片,片头音乐与内容完全是仿照《东方时空》拍摄的,不熟悉媒体内幕的会以为这真是央视为他制作的《东方之子》。
不平凡的雕塑
作者: 谢丰荣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我是一个雕塑家,在城里也算小有名气,但最近灵感枯竭,对自己创作的塑像都不满意,于是,我决定深入生活,去采集素材。 就这样,我带了个相机,徒步而行,向大山走去。这天,我到了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旁边。远远的,我看到一个农妇在地里除草,她身上的衣服有些破旧,饱经风霜的身影,让我看呆了。这真是个难得的素材!我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嚓”地一响,拍起照来。农妇一直背对着我,这会儿转过身来,冲我和善地一笑,这一笑,更是把我迷住了,我那颗寻求艺术的心被什么重重撞击了一下,立时激动不已。于是我走上前,向农妇征求意见,说是想为她照几张相。 农妇不解地问:“照相?照我干什么?” “我是搞雕塑的,可能你不懂这个职业……”我想解释,但考虑到对方的理解力,一时不知如何措辞,正在犹豫,农妇却突然像是明白了,说:“我懂的,我懂的!”我注意到,农妇眼里猛然之间放出光来了。 原来,农妇有个女儿正在读大学,学的就是美术专业,今年春节回家时,还专门带回了一个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农妇正是从女儿嘴里了解了这方面有限的一点常识。她现在看到我,就好比看到了女儿的未来,所以激动不已,她站在地里,任由我拍了照,还热情邀请我回村里做客。
自由女神,125岁生日快乐
作者: 赵涵漠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世界上最著名的女士刚刚庆祝完自己的生日。 岁月几乎没有给这位皮肤呈现“青铜色”的女士留下痕迹。她的冠冕依然光芒四射,古典长袍依旧飘逸,甚至连动作也未曾改变,左手捧着封面刻有“1776年7月4日”的法律典籍,那一天,美国签署了《独立宣言》。她的右手高举着象征自由的火炬。 她的年龄不是秘密,在刚刚过去的10月28日,自由女神125岁了。 多年来,她的工作是确保美国人民和观光者能够看到一个“自由的象征”,对那些移民而言更是如此。即便在125岁生日那天,她也无法好好休息。在盛大的“生日派对”里,来自40多个国家的125位移民在女神的脚下入籍成为美国公民。 一位曾参演电影《阿凡达》的好莱坞女明星朗诵着刻在雕像脚下的诗歌《新巨人》,代表美国欢迎“劳累、贫穷、蜷缩成团而渴望呼吸自由的身躯”。 自由女神的父亲是法国雕塑家巴托尔迪。在他17岁那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正试图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一群坚定的共和党人在街上筑起防御工事,当拿破仑三世的军队发起冲击时,一个年轻的姑娘手持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着“前进”向敌人冲去。紧接着,她在密集的枪声中倒地而亡。 据说,巴托尔迪并没有亲眼见证这一刻,但听说了这个故事后,举着火炬的女孩成为他的缪斯。
越狱狂人塔克曼
作者: 木兰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罗纳德·塔克曼是个天才越狱者,他在狱中作画,用肥皂和卫生纸做雕塑,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逃亡让他成为罪犯中的传奇人物。 美术天才,肥皂“手枪” 1965年,塔克曼出生在纽约的皇后区,小塔克曼不爱读书,喜欢混迹于“社会学校”。其实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在美术绘画和动手制作上不无天赋,但他就是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生活,只想不劳而获,所有那些临时工作都做不长。而另一方面,参加派对、泡妞、吸毒,浪荡颓废的生活很快让他入不敷出,最终选择了赚快钱的犯罪方式。 1984年新年刚过,塔克曼腰里别着把玩具手枪,戴着假面具大摇大摆地走进了一家杂货店,结果只靠几句威胁就抢来了900多美元!这让他大受鼓舞,从此爱上了“抢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抢劫了13家杂货店和超市,最后那次无意中抢来了超市经理准备存入银行的现钞箱,里头竟然有5万美元!正当塔克曼喜出望外时,却被两个巡警当场制服。第二年,20岁的塔克曼因抢劫罪被判入狱3年,送入纽约雷克斯岛监狱服刑。因为无法忍受高墙内隔绝的窒息气氛,为了早日获得“自由”,他一门心思决定越狱。 塔克曼的第一次越狱就是利用了他与生俱来的美术特长。他用肥皂做成了一把枪,然后积极去参加监狱里的美术课,偷来黑颜料涂黑“枪管”,再用棕褐色颜料涂抹“枪柄”,做成一支足以以假乱真的“枪”。
蒋碧微:爱恨都已倾城
作者: 伊北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蒋碧微是那个时代出走的娜拉,她以十几岁的年纪,同徐悲鸿私奔去日本,辗转反复,最终拿官费去欧洲求学—蒋碧微人生的起步,一方面靠她的胆识,一方面可能靠她的直觉。年轻英俊、才华横溢、身世波折的徐悲鸿,引起她的同情和钦佩,一瞬间的决心,成全了这场刻骨铭心的出走。 蒋碧微太亮烈,她的世界,没有回头路。她似乎从不懂得退一步每阔天空,她是爱情疆域的女战士,身披铠甲,手握长矛,长驱直入。当年撕心裂肺的婚变里,蒋碧微的表现可谓剽悍:她见到徐悲鸿、孙多慈并存画中的台城月夜图,当即没收,声称只要她在世一天,此画便不能公之于世;孙多慈送枫树苗给老师,蒋则当机立断,让人把树砍了作柴烧:徐悲鸿为孙多慈印画册、做宣传、谋求留学的官费,蒋便写信给负责留学的中方代表,横插一杠子。十几岁她就陪他流浪天涯,直至功成名就,在蒋碧微看来,徐悲鸿应该完完全全属于她一人,怎能与人分享。 1938年7月31曰,徐悲鸿曾在广西报纸上刊登了一则两行小字的广告:“鄙人与蒋碧微女士已脱离同居关系。彼在社会上一切事业概由其个人负责。特此声明。”哪知登了广告,他仍未能和孙女士共结连理,反倒被孙老先生骂得狗血喷头。再回首时,蒋碧微依然怒火中烧。
礼仪中的美术
作者: 巫鸿   李军   郑岩   来源: 读书杂志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美术史研究   中国艺术史   纪念碑性   中国美术史   十八世纪   美术作品   雕塑   二十世纪初   新石器时代  
描述: 二○○五年七月,借《礼仪中的美术》一书面世之机,作者巫鸿与郑岩、李军三位学者,就中国古代美术研究领域的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进行了探讨。巫鸿曾追随张光直教授专攻人类学,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作为一名艺术史学者,他对于如何在当代学术中展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想起了欹器
作者: 陈四益   来源: 读书杂志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读卖新闻   欹器   西安碑林   民族文化   明代中叶   闭关锁国   日本   优劣论   舆论调查  
描述: 我曾向一位画家吐露过站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那些汉唐雕塑前的心情:“何以那时恢宏雄浑的气度今日不复再现?”他沉吟片刻,说道:“艺术,总是熔铸着时代的心态。” 我想,他是对的。明代中叶以后的闭关锁国,滋长
< 1 2 3 ... 64 65 66 ... 99 100 10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