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御窑厂遗址的新发现青花铺首龙纹器与神秘十字痕
作者: 江小民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圈足   白釉   十字交叉   抢救性发掘   御窑厂   底径   盖罐   梅瓶   铺首   火石红  
描述: 。经清洗整理,修复出宣德时期的青花铺首龙纹梅、青花铺首龙纹大罐、白釉大罐等器物,现对其中的青花铺首龙纹梅和大罐作一简要的介绍。
浅析元青花在国内的流布
作者: 侯孟超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青花   青花瓷器   墓主   刘新园   罗立华   景德镇窑   冯先铭   出土地点   梅瓶   叶文程  
描述: 》~[1],刘新园的《元青花特异纹饰与将作院所属浮梁磁局与画局》~[2],叶文程、罗立华《中国青花瓷器的对外交流》~[3],等等。关于元青花在国内的流布问题则较少有人涉及。本文拟通过对元青花出土地点、出土器物类型、墓主人身
王成之:粉彩瓷瓶
作者: 王成之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瓶   工艺美术师   中国   王成   1940年   国画家   美术家   粉彩  
描述: 王成之,1940年出生于江西浮梁.中国一级美术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书斋名:得禅居;号:禅翁、半醉老人;艺名:浮粱王。
住·居者有其屋
作者: 刘托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瓶   工艺美术师   中国   王成   1940年   国画家   美术家   粉彩  
描述: 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之一。我们祖先的建筑活动从营造简单的住所(如中国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巢居)开始,最终演化成为中国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基本格局和样式。 因生活习惯、思想文化、建筑材料、构造方式、地理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居住建筑千变万化,特色各具,如北京四合院、浙江“十三间头”、藏羌碉楼、内蒙古的蒙古包、维族平顶木架土拱房、陕西与河南的窑洞、傣家干栏式竹楼、云南“一颗印”等等。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地方审美情趣以及工匠的习惯做法不同,营造技法传统迥异,形成不同的流派,如苏州香山帮技艺、徽派技艺、闽南技艺、婺州技艺等流派,即便一省之内,有时也会形成差异,如赣北、赣中、赣南的营造技艺就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在传统社会礼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居所倾向封闭、内向式的院落布局,满足以家族为单元的居住要求,注意分户分室,每户住所或居住单元尽可能独立安全,同时兼顾独立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分隔与联系,考虑到家族内部交流、生产、祭祀的需要。合院式民居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而北京的四合院则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庭院式住宅。一般有前、中、后三院或内、外两院,大门设于外院或前院的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为影壁,尘嚣为之一扫;入门西折即为前院,前院与内院隔以中门和院墙,前院通常进深较浅,院中布置门房、客厅、客房,并在隅角设杂物小院;中门常为垂花门,位于中轴线上,界分内外;内院由正房、厢房以及正房两侧的耳房组成,正房为长辈的起居处,厢房为晚辈的住房。院内栽花植树,陈设鱼缸、盆景、鸟笼,上纳天光,下接地气,隔绝中又获得无限的开放。随着四季更替,人们于院内春天观花,夏日纳凉,秋来赏果,冬至踏雪,皆成妙趣。此外,也可扩地经营宅园,布置山池花木。北京传统营造技艺顺应本地特点和民俗习惯,产生了一些独特的做法和风格,如四合院方正开阔,厢房不遮正房,以多接纳阳光;院子对外封闭,以隔风尘;屋顶及墙壁厚重以防寒隔热,支摘窗、帘架门、门帘、苇帘、天棚、火炕等,都是适应北京气候条件而采用的办法。此外,碎砖砌墙、四白落地的裱糊顶棚等,均为旧时北京工匠特有的营造技艺。 徽派民居虽同属合院式,却独具特色,在营造界形成了“徽州帮”,木匠又以婺源县“浮梁帮”为佳。徽州民居高墙围绕,通常用磨砖或墨色的青石雕砌成各种形状的漏窗,点缀在粉墙之上;山墙多为阶梯形式的马头墙,大门框多以青石砌筑,上有磨砖砌成门罩或门楼;院内多开辟有小型的庭园或天井,房屋多两层至三层:楼下的明间作为堂屋,左右间作为居室;楼上多是“跑马楼”,四角围以雕刻精细的木栏杆,牛腿、槅扇、梁头等处纹饰各异。浙江“东阳帮”与“徽州帮”同样出名,建筑木雕更胜出一筹。 如果说苏、浙、赣等江南建筑有相近的风格特征和营建技法,那么沿海闽粤地区的建筑可谓另树一帜。典型的闽南建筑为“宫殿式”大厝(庭院),以红砖白石砌墙垒院,即“出砖入石”,色彩和谐。红砖以稻田中的泥土作砖坯,入窑后以松枝烧制而成,因表面通常留有两三道紫黑色纹路,故称“烟炙砖”,丰富了单调的墙面。屋顶或墙壁上的灰塑与陶作是闽南传统建筑上特有的装饰手法。灰塑的主要材料灰泥由石灰、麻丝、煮熟的海菜、糯米浆、红糖水搅拌捶打而成,工匠可在灰泥中直接调入矿物质色粉捏塑成形,也可在半干的泥塑表面彩绘。陶塑则融合绘画、雕塑、烧陶于一体,是一种低温彩釉软陶,釉层较软且易风化,但外观温润亲切,没有高温瓷器的冰冷感。 以前,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凡大型建筑工程,如宗祠、寺庙、富人大宅院等,通常会请两班或两班以上的工匠队伍参加营建,比赛建筑水平、工程质量和手艺技术,谓之“斗工”。于是,建筑工地成了竞技场,工匠呕心沥血,穷尽妙思,各显绝技。“牛角唔尖唔过岭”,斗工习俗提高了潮汕工匠的总体技术水平,不少工匠因此或脱颖而出,或青史留名,许多知名建筑和传世杰作,都是斗工斗出来的艺术精品,潮汕民间至今还留传着诸多这方面的传说和轶闻。 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体系中,与汉族传统建筑相媲美的要数藏式建筑。藏族的居住建筑称为碉房,采用石木结构,大型建筑内部以柱梁承重,外墙毛石或土砌筑,兼作承重和围护结构,小型建筑多以石墙承重。由于外墙承重,故墙身很厚,不设台基,砌筑上有明显收分,显得十分坚实粗犷。甘、青、川、滇等地震多发地区的藏族建筑,其石砌墙体常采用四角(转角)升起的砌法,即砌筑时将横缝两头升高,中部稍低呈弧线形,加上墙体的收分,墙面和四角略向内倾,重心偏向室内,与室内隔墙、楼面的梁枋相互受力支撑,整体结构坚固稳定,同时产生了特殊的装饰效果。门窗上端用叠椽挑出门檐和窗檐,上覆石板或阿嘎土面,起遮阳和防雨作用,悬挑的檐口和深陷的窗洞产生了强烈的光影效果。讲究的大门还使用斗拱和雀替等装饰构件,施加重彩,异常华丽。藏式建筑的地面、屋面都使用一种称为阿嘎土的地方材料,阿嘎土质地轻,黏性强,夯制出来的阿嘎土屋(地)面既美观、又光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成为显示地位尊贵的一种象征。在“阿嘎”打制过程中,人们分成两队,伴着节奏明快的歌声和手的舞动进行,形成了情绪高昂、生动活泼的劳动场景。 传统营造技艺不仅是指建造技术,亦指蕴涵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寄托。除了作为核心内容的工程做法与工艺流程外,还涉及相地选址、布局规划、尺寸权衡、结构构造、用料选配等方面,也包括建造过程中的仪式、禁忌等行业习俗和民俗。20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受到现代建筑的巨大冲击而日益萎缩,一些曾经广泛应用的技艺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
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梅瓶
作者: 左美容   来源: 旅游纵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域   华夏文明   元青花   土耳其   牡丹   纹饰   胎体   元代   梅瓶   瓷器  
描述: 偶然听到一首歌:西域的天边,飘来迷人的波斯蓝。东方的乐土,升起吉祥的八宝莲。浮梁古镇,千年窑火,铸就了你清雅的风骨。葱岭雪峰,万里驿站,是你在传递华夏文明的璀璨。商队的驼铃,送去你对人间美好的祝愿。远洋的船帆,带回你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啊,元青花,清丽的元青花。你用苍天的色彩,让世界走向永远。短小简单的歌词竟然包含了元
花瓶
作者: 汪曾祺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花瓶   瓷器  
描述: 个会算命的人。每回造出一件得意的瓷器,他就给这件瓷器算一个命。有一回,他造了一个花瓶。出窑之后,他都杲了:这是一件窑变,颜色极美,釉彩好像在不停地流动,光华夺目,变幻不定。这是入窑之前他完全没有想到的。他给这个花瓶也算了一个命。花瓶脱手之后,他就一直设法追踪这个宝器的下落。
宋代梅瓶的艺术风韵及审美特质探究
作者: 曹爱萍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艺术风韵   梅瓶  
描述: 宋代梅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价值很高,可以说是汉唐陶瓷以及明清陶瓷的一个中介点。自宋代梅艺术后,陶瓷不再仅仅是宫廷奉物,而是逐步进入了普通人家中。因而对于宋代梅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同时也是对宋代的艺术工艺水平,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研究,因而其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以及鉴赏家、收藏家的重视。
论美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作者: 李钦朗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于光远   生产劳动   表演艺术   物质产品   审美作用   商品属性   使用价值   热水瓶   特殊性   美术作品  
描述: 考究的热水瓶,它虽然经过美术设计,包含有审美因素,使人看了也能得到某种美的享受,但它首先是日常用品,它只能在具有实用作用的前提下发挥审美作用。实用艺术品的商品性是极为明显的,但对鉴赏的美术作品是否包含
识性虚妄,犹如空花——营造虚妄之美的周芫
作者: 石头   来源: 新美域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息   女子   空花   隐喻   漂流瓶   画面   虚妄   符号   油画   丙烯  
描述: 识性虚妄,犹如空花——营造虚妄之美的周芫
当笔墨邂逅胎釉
作者: 耿忠平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审美   未知世界   具象   青花梅瓶   瞬间凝固   交错重叠   徐庆华   视觉体验   创作思想   组合效果  
描述: 徐庆华在书与非书之间,努力寻找着书法艺术在时境下的破茧蜕变。一只盈尺高的白瓷青花梅,口小颈短,口沿平坦,肩丰圆滑,肩以下逐步收敛,至近底处微微外撇,身上是层层叠叠、浓浓淡淡的青花色线条构成的图案
< 1 2 3 ... 7 8 9 ... 104 105 10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