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瓶】搜索到相关结果 62 条
-
明清梅瓶造型特点与制作工艺演变及其艺术市场行情浅析
-
作者:
王晓天
来源:
美与时代·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丰肩
造型特点
宝瓶
豇豆红
市场行情
磁州窑
审美观念
器身
梅瓶
青花釉里红
-
描述:
梅瓶是瓷器中一种常见的瓶式。它源于我国唐代,定型于北宋时期的民窑,历经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官民窑竞相生产。其基本造型特征为小口、短颈、丰肩,上腹浑圆肥硕,下腹内敛,器身无耳、环等附加物,体态
-
简论青花釉里红
-
作者:
陈昌全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壶春瓶
历史地位
明代
青花釉里红
-
描述:
本文以证据说话,以实物形式展现了明永、宣青花釉里红的绚丽风采,从而证明青花釉里红自元代创烧,经明初洪武朝大力发展,至明永、宣朝已然完全成熟,其工艺水准已经达到历史巅峰而为后世难以逾越.
-
欧美墨地五彩的年代之争
-
作者:
王辇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瓷
花瓶
科技分析
康熙年间
艺术博物馆
藏馆
世纪初
文物
化学成分
瓷器
-
描述:
2007年9月底,在美国华盛顿弗列尔东方艺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福布斯专题讨论会--科学方法在东方陶瓷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Linda Rosenfeld Pomper(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Jeffrey P.Stamen(自由学者)和Norman R.Weiss(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发表了关于中国墨地五彩瓷器年代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于2009年刊登于该会议论文集中.
-
明代墓葬出土的元青花
-
作者:
张浦生
霍华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纹样
墓葬
牡丹
江苏省
省博物馆
明代
梅瓶
元青花瓷
南京市
出土
-
描述:
青花瓷发端于唐代,但是,真正的大发展是在元帝国时期。元青花独特的艺术价值、日益上涨的经济价值和流传甚少的现状,使其成为古陶瓷界万人瞩目的巨星。
-
瓶子草与捕蝇草
-
作者:
周嫦
杨青
来源:
大自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植株
捕蝇草
捕虫叶
昆虫
植物园
食虫植物
叶片
花蕾
瓶子草
生长
-
描述:
。前者是普通的叶,后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会捕虫的变态叶。捕虫叶的形状好似直立的瓶子,瓶口的一侧还生有“瓶盖”,叶色很鲜艳,上面有色彩各异的斑点或网纹,这些特点能有效地引诱昆虫。捕虫叶能分泌蜜汁和消化液,蜜汁
-
发蜡瓶的弯销侧抽芯注射模设计
-
作者:
余冬玲
于盛睿
吴南星
来源:
铸造技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注射成型
模具设计
发蜡瓶
侧抽芯
-
描述:
分析了化妆品发蜡瓶注塑件的工艺特点,针对注塑件的形状特征,设计了弯销侧抽芯双分型面注塑模,并介绍了发蜡瓶注塑模具结构及模具的工作过程.采用此模具结构,实现了瓶口外螺纹成型及对生产效率的要求,生产的注塑件符合质量要求.
-
瓶中沙画
-
作者:
阿兹猫
来源:
小艺术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撒哈拉沙漠
玻璃瓶
叙利亚
-
描述:
一百多年前,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游牧人将不同颜色的沙子灌入玻璃瓶中,层叠出瓶中沙画,表现五彩斑斕的沙漠奇景。后来,这种工艺流传到西亚的约旦、叙利亚,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
筒瓶与明末清初的景德镇瓷器
-
作者:
黄薇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过渡期瓷器
消费者
造型
装饰
筒瓶
-
描述:
筒瓶(也称象腿瓶)是明末清初景德镇过渡期瓷器的一类典型器,本文着眼于从典型器出发,探讨筒瓶这类造型出现的原因,其装饰旨趣如何,消费群体情况怎样,由此窥测景德镇明末清初过渡期瓷器的时代风貌。
-
无题
-
作者:
高峰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欣赏
雕刻作品
花瓶
艺术作品
-
描述:
看似花瓶的造型.其实是人体器官的抽象变形.青花手法的绘画描绘,作品焕发古香古韵的传统风采,创意匠心独具。
-
不朽的青花瓷
-
作者:
白明
来源:
北京纪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朝
元青花
瓷瓶
景德镇
中国陶瓷
龙纹
收藏
英国人
元代青花瓷器
中国瓷器
-
描述:
某人曾问我:"周杰伦喜欢收藏青花吗?他唱了一首歌,就叫《青花瓷》呢。"我说,周爷玩不玩儿瓷器,我哪儿知道呀?但那首歌我听过。真唱得不错,幽咽婉转,还真唱出了点儿"青花"这"万花之花"的韵味。而且我非常欣赏其中的两句歌词"你隐藏在窑里烧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别说我一个玩"瓷片儿"的了,就是拉坯举火的烧窑人都未必能有此深刻感梧。如果再把青花瓷和爱情融合在一起,就更令人视其为"娇柔易碎,唯恐呵护不及"之美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