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草与捕蝇草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周嫦 杨青 

【刊名】大自然

【关键词】 植株 捕蝇草 捕虫叶 昆虫 植物园 食虫植物 叶片 花蕾 瓶子草 生长

【摘要】周 嫦① 杨 青( Qing Yang)②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植物园(以下简称“北卡植物园”)是收集并研究食虫植物的著名基地,这里栽种了许多特有的食虫植物。相信很多人关于食虫植物的知识主要来自书本或音像资料,我们以往的情况也是如此。然而近年来,我们有幸多次在北卡植物园观赏到瓶子草和捕蝇草的生长发育情况。 瓶子草 瓶子草(Sarracenia)隶属于瓶子草科,此属包含许多种。我们在北卡植物园内看到了山地瓶子草、黄瓶子草、紫瓶子草、小瓶子草、白网纹瓶子草,以及许多人工杂交品种,形态可谓多种多样却又大同小异。 3月下旬,人们最先看到的不是瓶子草的叶,而是花蕾。短短的花茎从冬季枯败的植株丛中冒出,其顶端便生长着一个大约豌豆大小的花蕾。随着花茎的逐渐伸长,花蕾也逐渐长大。远远望去,一片片参差不齐、色泽各异的花蕾真好似一丛丛破土而出的蘑菇。 此后,瓶子草的花朵便开始次第绽放,花形很美,也很特别。一般而言,花由3枚苞片、5枚萼片、5枚花瓣、多枚雄蕊和1枚雌蕊组成。雌蕊的独特之处是,花柱顶部有一个很大的5裂伞状构造,有的资料认为这是花柱的一部分,也有资料认为这是柱头。花瓣有红、粉红、黄等多种颜色,因种而异。盛花时节,成片的瓶子草五彩缤纷,蔚为壮观。唯一令人感到些许遗憾的是,它们的花朵经常下垂,仿佛羞涩的小姑娘,让人很难看到花内部的结构。 瓶子草的雌花受精后,子房便逐渐膨大,形成果实。苞片、萼片与伞形构造都是宿存的,起保护作用。 在开花的同时或稍迟一些,瓶子草的幼叶也逐渐伸出。瓶子草的叶有剑形叶与捕虫叶两种。前者是普通的叶,后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会捕虫的变态叶。捕虫叶的形状好似直立的瓶子,瓶口的一侧还生有“瓶盖”,叶色很鲜艳,上面有色彩各异的斑点或网纹,这些特点能有效地引诱昆虫。捕虫叶能分泌蜜汁和消化液,蜜汁也具有引诱猎物的功能。光滑的瓶口则会让那些立足未稳的昆虫迅速滑入瓶中。由于捕虫叶的内侧具有倒向生长的毛,昆虫一旦进入其中,无论怎样拼死挣扎,都很难逃脱牢笼,只能无奈地落入瓶底,最终被消化液分解吸收。 瓶子草开花之后,天气便渐渐炎热起来。夏季,伴随着果实的逐渐成熟,捕虫叶也在旺盛地生长,进入捕虫的好季节。此时的捕虫叶迅速增多、长大,整株瓶子草也因众多捕虫叶的存在而呈莲座状,有时其间还夹杂着一些果枝。 到了秋末冬初,捕虫叶已经无虫可捕,便因“失业”而枯萎,植株也进入冬眠状态。 维纳斯捕蝇草 捕蝇草(Dion,aea muscipula)隶属于茅膏菜科捕蝇草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大约4~5年才开花结果。其幼年植株的茎很矮小,显得很不起眼,捕蝇草的叶由叶柄与叶片两部分组成。叶的形状很特殊,叶柄扁平,呈翅状;叶柄末端的叶片则像河蚌等贝类的双壳,可以展开或闭拢,叶缘生有明显的刺毛,栅栏一般地向内伸展着。正是叶片的这种特异构造使捕蝇草具有了捕虫功能。众多捕虫叶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组成的莲座状植株真好似天罗地网,给人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成熟植株的捕虫叶在形态、色泽等方面与幼年植株的都不尽相同。成熟植株的叶柄比较细长,多呈黄绿色;叶片外侧常呈黄橙色,由于消化腺体色素的作用,叶片内侧常呈红色。成熟植株的捕虫叶一般并不多。 大多数成熟植株会在春天现蕾、开花。它们的花茎通常从植株中央伸出。有的花茎上附着几个或十几个花蕾。每朵花具有5枚萼片、5枚白色花瓣、众多的雄蕊和1枚雌蕊;柱头分叉,呈放射状,颇为美观。 有趣的是,捕蝇草的叶子生得都很低矮,并贴近地面,花朵却高耸于花茎顶端。其实,捕蝇草的花和叶如此刻意地分道扬镳是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的。捕蝇草既是食虫植物,又具有虫媒花;既要捕食昆虫之类的小动物来补充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又要依赖昆虫为之传粉以保证种族的延续。它们要捕食的昆虫,可谓“敌”;为它们传粉的昆虫,却是“友”。捕蝇草巧妙利用花与叶在空间上分隔的方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分清敌友、区别对待这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到了夏季,开花结实、传宗接代的任务已经完成,正是它们补充营养,以保证机体旺盛生长的好时机。捕虫叶便开始毫无顾忌地蓬勃生长起来,植株也显得更加繁茂,不时有莽撞的猎物被囚禁于叶片内。我们试探着将一只昆虫投在捕虫叶上,捕虫叶立刻像两片贝壳一样迅速闭拢,将猎物牢牢锁住,剩下的事就是慢慢享用这顿美餐了。   秋去冬来,捕蝇草植株的地上部分逐渐衰亡,地下部分则进入休眠状态,以待来春。 (作者单位:①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②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

【年份】2010

【期号】第5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