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画布烟画中的古董陶瓷
作者: 陈朴   来源: 收藏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卡片制作   陶瓷   收藏   古董   烟盒   明信片  
描述: 烟画绝大多数是用硬纸卡片制作的,其次是用丝绸,极少采用画布。即使用画布也基本上是印制一些著名油画,幅画相当于20支香烟烟盒。笔者藏有英国1915年用画布制作的唯一一套特大尺寸烟画,类似明信片,长13.2厘米,宽10.8厘米,装于500支香烟盒中。[第一段]
古朴的风采
作者: 李春光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月琴   人群   彝家人   古城   四弦   建水县   百年历史   彝族   烟盒舞   白话  
描述: 的华灯之下的人群中飞出一句彝族白话腔:“今晚得松闲——聚拢来跳弦。”哦、要跳烟盒舞了。我兴致勃勃地向人群走去。怀抱龙头月琴的是我熟识的彝族白大爹,他年纪已花甲有余了,还是那样精神抖擞,乐呵呵地调着四弦的音调。他身旁站着
收藏:琉璃
作者: 廖崇荣   王俊鹤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月琴   人群   彝家人   古城   四弦   建水县   百年历史   彝族   烟盒舞   白话  
描述: 掌握好退火的工序,生产出来的器皿质地轻脆,一倒入热酒就会碎裂,因此多用于摆设、盛放冷食或者殉葬。 与此同时,公元前1世纪中叶,正值西汉景帝年间(公元前157年至公元前141年),西方的玻璃制作工艺迎来
虚拟长城展50件长城文物之七 骑兵浮雕青铜镜
作者: 威廉·林赛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月琴   人群   彝家人   古城   四弦   建水县   百年历史   彝族   烟盒舞   白话  
描述: 如果你从世界各洲选出一个人,并向他们提问:“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来,谁是你们民族的最佳伙伴?”你会惊奇地发现,答案将是意想不到的相似:每个民族的最佳伙伴不属于另一个民族,而是一种“能动的物体”——马匹。即使你问的是最深沉的思想家,他经过一番认真思考之后,也会给你留下同样的答案。 狗或许与人类最为亲近,然而长期以来,马在人前争宠方面却占了上风。从昔日埃及庙宇墙上的浮雕,到今天3D影院里的巨幕大片,战马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无一例外地证明自己是人类最可信赖的朋友。 马在战场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远从公元前1274年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与西台帝国的赫梯国王在卡迭石的会战,近到1815年惠灵顿公爵制服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例子不胜枚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战场上就使用了大约六百万匹马。尽管包括坦克在内的现代化武器的发明使用,结束了马在战争中的主要作用,然而,骏马的形象在好莱坞大片里仍经久不衰。 同样,马在与长城相关的战事里也是功勋卓著。我们甚至可以夸张地说,没有马的存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冲突也就不存在,以此类推,长城的修建也就没有必要。 在已故收藏家额德内楚伦先生的青铜器藏品中,以马的形象作为装饰或图腾的工艺品比比皆是。这件文物是一面青铜镜。镜子正面抛得光可鉴人,背面浮雕人与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两名相互冲突的骑士,一个挽弓搭箭,满弓待发,另一个用盾抵挡,忙于招架。这类描绘两骑冲突的文物在当地不仅是最早的,且为数不多,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极为鲜见。 蒙古草原上人与马独特的关系始于公元前3000年。人们把捕获的野马驯养成了家畜,而且成为六畜(这里指:马、绵羊、山羊、黄牛、牦牛和骆驼)之首。马为人类提供了快速的、独行的交通工具,使得骑士能够利用马追逐快速猎物,应付生存挑战。至于我们故事里所讲述的人与人之间、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之间的争战还是几个世纪以后的事情。 前不久,我去蒙古东部草原探险。在一个蒙古包前,我看到了一个年仅五六岁的男孩儿正在练习骑马,他的脚还够不着马镫子。游牧民的孩子,在学会走路后不久就开始与马为伴。在以后的人生中,马匹使他们那种不定居所、时常迁徙的游牧生活方式成为可能。人的富裕程度是用拥有马的匹数来衡量的,无马徒步的是贫困者的特征。放牧总是要寻找天边最好的牧场,要求牧民经常更换牧场;狩猎还得依仗射箭技能。在马背上狩猎增加了追赶猎物的速度。游牧迁徙总会伴随着与比邻部落不断的冲突,人们经常为牧场、河流、湖泊和水井会争得你死我活。马背上狩猎动物和厮杀同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与北方能弓善射游牧民的快速生活状态相比,南部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则大相径庭。农耕民族的定居生活第一次遭遇到这种“游击式”游牧生活方式的冲撞。尽管那时游牧民族还不会使用马镫,因为马镫的发明和使用开始于公元三世纪。游牧民族在使用马镫子之前,他们骑马射箭的能力有多强,仍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双手未能“解放”,同时还得保持平衡,那时马匹主要用于战时的运输。而作为战马单骑,骑手有时还不得不停马,甚至下马射杀。 据记载,这类马背上的冲突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也就是这件文物的年代。那时草原上的游牧民已经具有了至少500年的骑马经验。在马背上挽弓搭箭不仅是军事传统,而且是与生俱来的技能。在长城沿线的战事中,这些快速灵活的马上弓箭手,对靠双腿或战车的敌对阵营来说是极具杀伤力的。步兵的位置低,移动速度慢;战车受到地势平仄的限制。而骑兵带来了全新的交战方式。骑兵可以出奇制胜,进退自如,不受战场是否平坦或开阔的局限。 中原的农耕民族在无法抵御他的劲敌时便开始了模仿。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就试图训练步兵骑马射箭;为了便于上马下马,拉弓骑射,甚至改汉服为胡服,改长袍大袖为短衣紧袖。数月甚至数年的练习,虽然有些起色,但总是敌不过游牧民与生俱来的生存技能。控制马匹的同时,还能准确无误地射中目标,并不是十分容易掌握的技巧,它既讲究协调平衡,还要求力量强度。 这面镜子上的两个对峙的骑士,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草原牧民是最早、也是最好的骑兵。从其他地域的考古发掘中,比如几乎与这件文物同一时期的亚述人的浮雕上,我们可以看到,阿拉伯人双人骑马,一人控制马匹,一人挽弓射箭。而草原游牧民出于生存的需要,学会了两种技能兼备,并且运用自如。 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是最先与游牧民为邻,也是最早运用筑城保护城镇的君王之一。赵长城就其长度和高度而言,都令人赞叹。千余年来,在中原各地修筑防御工事成为常态,而且因地制宜,只是各地城墙的形状、规模和地点有所不同。这样的“长城”或者“长墙”逐渐成为南方农耕民族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而必须的战略工事。
< 1
Rss订阅